查看原文
其他

b站夸后浪夸成了海啸,谁开心?谁不开心?

瑶瑶琳和Mable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2-12-15



扫码加入21新传考研群



上一次B站刷我的屏还是2020年跨年晚会。


因为超越传统晚会的中规中矩,将青年亚文化纳入其中,放飞了属于21世纪年轻人的热血和声音——“为了联盟”“为了部落”“中国军魂”“木叶飞舞之处,火亦生生不息”,B站备受瞩目。



今天刷屏是因为五四青年节应景推出的演讲:《后浪》

1968年出生的国家一级演员何冰,以上一辈的视角向当代青年喊话,表达着对年轻人及所处时代的羡慕、敬意和感激。

羡慕的,是年轻人拥有网络这个通往千万经典的渠道,在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之下拥有自由探索和选择的权利。

敬重的,是年轻人破圈的创意,“将自己的热爱变成了和成千上万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致敬的,是大气和自信,“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感激的,是年轻人将小说、音乐、电影容纳更多的善良、无私和勇气,改变固有思维,让未来生活的样子由自己想象。


但我现在要补充一下:

激发的,是不同人群的复杂情绪:自认为是“前浪”的人们大多不是很开心(但当然不是全部);然而据我观察,被夸奖的主要对象——二十多岁的“后浪”们也并没有都很开心。

大概只有B站最开心了。

隐喻

火药味儿首先散发自“后浪”这个隐喻。

隐喻是用A事物指代B事物以达成理解——一般是因为B事物你不太熟悉,而A事物你比较了解,所以才需要这样做。


那么,还记得我们最初用“浪”来比喻代际关系时的是怎么用的吗?

对,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这句话通常用在前辈夸奖后辈时的自嘲中,但不适用于其它语境,否则就会激发逆反。

就像你的母校只能你抱怨,外校的人谁要敢讥讽你就会撸袖子跟ta拼了。一个道理。

所以前浪们不乐意了:老子供房给你住,为你交学费,帮你买最新最贵的Xbox,给你发工资,为了生动地给你讲课熬夜肝ppt……老子凭什么要被拍死在沙滩上?退一万步说了,谁没有年轻过,十年后你混得可能还不如我。

更深处的隐患在于,“前浪们”真的很怕“后浪们”被这么夸就飘了,有点像第三人效果,不过这个担心也不无道理,更精确的解释来自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中,他们告诉我们——隐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会在无知觉中建构我们的感知,构成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因此,那些在弹幕里、在B站视频留言区、在微博话题页因热血激动而血脉贲张,似乎随时准备上手“拍死”某些人的评论,估计会让“前浪”们有点害怕。

当然,这是我的揣测。我也看到很多乐于承认自己是“前浪”、乐于欣赏肯定青年文化的前辈,比如厦大的邹振东老师(可以看这篇:B站《后浪》的传播成绩单!)。毕竟青春天然是朝气蓬勃的,是象征着希望的,也是我们无可选择只能去爱护的未来。

不过这样我们就进入了下一个问题:

样本

有一部分“前浪”不高兴,但其实被称颂的“后浪”们也不是都很高兴。我这么说是因为,虽然b站演讲留言区已经被激动的海洋淹没,但我身边朋友圈,包括上面提到邹老师那篇文章留言区,仍然有很多小同学表示不喜欢这个演讲。

这就牵涉到“代表性”的问题。

先不说一个演员,何冰大叔,为啥能够代表前浪吧(我爸妈都不知道他是谁只是觉得脸熟)——他称颂的对象就能代表后浪吗?

我们来看演讲文字版:



所以最大的槽点暴露了:一个3分52秒的演讲,竟然有一半篇幅没有信息量,都是情绪性的话语。

这在这样一个本就为“后真相”而苦恼不堪的时代,显得尤为可疑。

其次,在另一半含有观点的篇幅里,何冰老师表扬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你们赶上了好时代——因此才有后面的一串列举。

但是赶上好时代这种事……能体现多少年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呢?这难道不是等于说“你很优秀因为你爸很有钱”?这到底在夸谁呢?


其实纵观整个演讲,唯一的信息量出现在传统—现代经典—流行民族—世界那里。但这些都属于年轻人的小世界,是个人的享受,当它们被搬到聚光灯底下、被这么慷慨激昂字正腔圆地陈述出来之后,总感觉那里怪怪的……

咳咳,何大叔,如果可以,我们想增加一些:我们也关注民粹主义、数字劳工、气候变化、贫富分化、性别平等……

而到宽容自信那里的时候,有些年轻人已经坐不住了。

▲图源自微博

归根结底,是样本出了问题。

我并不是说现在做个演讲都要提前去搞随机样本或者大数据,只是,当你将人群划分为群体并且试图向其中一个群体说话的时候,你应该看到内部的复杂性——而不是只看到美好的一面,或者只愿意看到美好的一面。

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是多样的,但放到聚光灯下,就变成了一种美好向上的模样,这不是别的,是抖音哲学。

正如不是所有前浪都在“口口声声”说一代不如一代,也不是所有年轻人都青春蓬勃地玩转小世界,也并不是说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或者过去的年轻人就更好——

每一个时代年轻过的人里,都有人干美好的事,有人干傻事。有人富有,有人贫穷。有人快乐,有人悲伤。有人今天哭,明天笑。

如果你要把青春放在聚光灯下礼赞,请尽量还它完整的样貌。

反常

很多人都提到过,《后浪》这个演讲太过端方,太过宏大,太过正式,反而有点不像b站。相比之下,下面有个“libilibi献给爷一代的演讲《前浪》”才更能代表b站气质(up主calodie)。我也同意。
 
这个《后浪》吧,怎么看都有点反常,一查联合发布媒体:央视新闻、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新京报、澎湃新闻、观察者网。
 
哦,明白了。这个熟悉的气味——原来是团团味儿的!


曾几何时,b站还在小众圈子里的时候,作为青年网络亚文化的聚集地,主要以二次元文化、up主自制视频及二次创作为主,在内容上具有反主流、解构经典、提供快感和狂欢的特征。这些流行于Z世代群体中的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被主流媒体批判和忽视的对象。
 
一度,看动漫就是中二和不务正业,玩游戏就是沉迷和消极,表情包是娱乐化和低俗,八线城市和农村都不被关注。而这些在B站,却是一视同仁,万物皆可鬼畜,主流的宏大叙事从来不是被接受的对象,也正因此,小破站保持着它野生文化的强韧和草莽森森的生命力。

说起来,它的画风应该是这样才算正常:


说起来,野生、多元的b站应该是“求异”的,而《后浪》却在“求同”,为了求同,它刻画了一群统一的年轻人的样貌。

那么之后会不会江山娇红旗漫呀,我有点怕。
 
社会险恶,年轻人可能不太明白,但在阴谋论里浸泡了多年的中年人会心一笑,能看懂多少,都凭缘分。

这是公众号“骚客文艺”今天推的文,光看标题摘要就已经笑了。
 

这个脑回路可能和下面这张图异曲同工:
 


最后……
 
这个文章写得也够长了,但可能因为跟很多朋友聊了这个事,有很多感触我还有很多话没说完。
 
比如一些朋友认为,对一个包装成演讲的出圈广告不必太认真,这样反而会助长他们的愿望;
 
比如还有些朋友对前后浪的划分非常迷惑——作为90-92年间出生的人,我到底是前浪还是后浪?后来有人告诉他们,你们是“老一辈后浪”……
 
还有人联系了资本对人的控制——利用这种方式挑起舆论争端、最终达到目的,就是资本的阴险嘴脸。
 
但我看到最好的一个表达来自一位北大毕业的学长,通过他的许可,把这段话也送给大家:
 

啊,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真的很适合思考这些问题。 

 ……………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写下你对“后浪”的看法,大家有任何问题,可在文后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1. 范冰冰粉丝团“怒怼”范冰冰:不会什么事都顺着你来!| 热点分析162. “跨界出圈”的B站刑法学老师罗翔:这届年轻人很好带!| 热点分析173. 全球巨星见证历史的#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新传学子不该错过|热点分析184. 踹开大衣哥家门的,真的不是东西!| 热点分析195. 李国庆,你赢了!古代宫廷政变都没你厉害!| 热点分析20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读书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