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人效果|20北师大新传专硕真题解析06

Nadine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2-12-15


扫码加入21新传考研群


 

 2020北师大新传专硕真题 440 
 

名词解释:

第三人效果 

 


 答题思路 


本题考察「第三人效果」,作为较为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考察,难度较小。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理论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W. P. 戴维森,于1983年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中提出的。戴维森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the third person)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三人效果”的概念:


该理论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人们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这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该理论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追求“第三人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


该理论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在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


【参考资料】 郭庆光 - 《传播学教程》



/END/

小编 | 雕雕
责编 | 北北



 推荐阅读 
1.  谈谈你对数字出版的理解︱20北师大新传学硕真题解析172 简述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的关系︱20北师大新传学硕真题解析163. 关于“民警超生”的消息改写|20北师大新传专硕真题解析014.  关于“快递扶贫”的新闻评论|20北师大新传专硕真题解析025.  结合实例分析你对社交环境下媒介审判的认识|20北师大新传专硕真题解析03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逻辑实战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