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介环境学派,新传考研不得不懂的传播学派


扫码加入21新传考研群



这篇稿子是来自于一位同学的留言


相信到现在这个阶段,麦克卢汉、伊尼斯及波兹曼的话大家都能信手拈来。


什么媒介即人的延伸啦、什么媒介偏向论啦、什么童年的消逝啦。

但是,你知道他们属于哪个学派吗?这个学派是如何创立及发展的?

什么??你不知道??

想想在初试考场,遇到这些题目:

❶ 媒介生态学(2019年北京大学学硕649)
 试论述“传媒建构现实”。(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论述题)

 结合新媒体,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理解。(2018年北大新媒体专硕334论述题)

❹ 媒介环境学派(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简答题)

❺ 谈谈你对“作为环境的媒介”这句话的理解,简述媒介环境学的三个理论命题分别是什么?(2016年上海大学论述题)

❻ 麦克卢汉属于什么学派?举例其学派其他两个人物和观点。(苏州大学440简答题)
❼ 媒介定律(中国人民大学824简答题)
❽ 媒介环境学(清华大学618名词解释)
❾ 媒介环境论(深圳大学学硕701简答题)
❿ 比较麦克卢汉、保罗莱文森,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立场及媒介观。(安徽大学学硕622论述题)
⓫ 媒介情境论(重庆大学440名词解释)

你怎么办?

难道要把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讯息”抄写一百遍吗?

对于这些题目,只有我们把媒介环境学派的相关理论融会贯通后,才能在考场上披荆斩棘。

来跟着我读:媒介环境学派是个筐,各路大师都往里装。背上这个筐,名校任你闯!

文章结构


1

媒介环境学派的起点


崛起于北美的媒介环境学派也被称为媒介技术学派

它孕育于上世纪声势浩大的社会生态运动中,吸收和借鉴了生态学的理念和思维,用生态学的路子去理解媒介和技术。

➤媒介环境学派关注的是技术/媒介形式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恰好是技术/媒介的形式决定了内容

它所关注的是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理解、感觉和价值观,人们与媒介的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

媒介环境学者的兴趣在于研究传播媒介、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传播过程和人的感觉、思维、价值、行为之间的互动。

媒介环境学研究作为环境的媒介

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不仅仅只是一种物质形式,还是一种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环境具有隐匿性,只有在新旧环境交替时,我们才能对其进行理解。

马歇尔·麦克卢汉
图片来源:国搜百科
“媒介的形式是窃贼,内容是肉,我们是看门狗,我们看媒介时,往往是见肉不见贼。”                                  ——麦克卢汉


2

媒介环境学的内涵(名词解释、论述题常见考点)


❶ 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公开提出,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在北美开始萌芽,在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

1998年8月4日,媒介环境学会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 在纽约宣告成立。

该学会继承了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和传播研究思想,其精神领袖是尼尔·波斯曼。

然而,麦克卢汉并不是媒介环境学的老祖宗,这个学派的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相对论原理

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传播学的三大学派之一。

❷ 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即是环境”、“环境即是媒介”,它有三个互相联系的理论命题。(注意!这三个理论命题会单独拿出来考!)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媒介的物质属性结构和符号形式具有规定性的作用,对信息的编码、传输、解码、储存产生影响,对支撑这些传播过程的物质设备也产生影响;

➤传播媒介有偏向性:思想情感偏向,时空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上偏向,内容偏向,认识论偏向等。

➤传播技术对文化产生影响。


3

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梳理


按照学界的梳理,媒介环境学派发展至今已有“三代”:

01 | 开疆拓土、开一派先河的第一代

代表人物: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

他们开创了媒介环境学派之多伦多学派,被誉为“多伦多学派的双星”。

代表理论/论断:媒介偏向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定律

媒介偏向论

伊尼斯最早把媒介的形态与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

在《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中,伊尼斯根据偏向性(bias),把媒介分为两种:偏时间的媒介和偏空间的媒介。

偏时间的媒介。

指的是石刻文字、石头之类能够保存较长时间的媒介

这种媒介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

以该媒介为主的文化重视传统,权力纵向集中,但是方便传播,统治的地域较小。

偏空间的媒介。

指的是像埃及莎草纸和中国纸这样轻便容易携带、扩散范围较大的媒介。

这种媒介适合知识在空间中横向传播

这种媒介使得一个文化更重视空间的扩展,权力比较分散,容易离心。

《传播的偏向》
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不仅包括媒介的时空偏向,还包含了媒介的集中化或非集中化偏向

不同的技术特性会吸引不同类型的人群,也会形塑成员的行为模式,甚至可能形成其独有的文化。

我们使用某种产品,进入某个平台,不仅是因为产品性能,也是因为文化认同或群体认同

媒介即讯息(这个是重点!一定要记住!经常考!)

麦克卢汉最著名的一个论断是“媒介即讯息。”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主语与谓语缺乏同一性的命题,但作为一个隐喻,它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延伸——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对“整体的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产生影响

媒介的影响在于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不同的内容呈现格式改变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框架,最终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媒介是社会交往的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不是人在使用媒介,而是媒介在使用人。

媒介不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它具有某种自治性,当我们使用某一种媒介时,不由自主地形成了对它的依赖,按照该媒介所规定的的框架和感觉方式来感知世界,一个时代的主导性媒介塑造了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社会的所有方面。

马歇尔·麦克卢汉
图片来源:Dr.LI
(http://lijiangang.online/2019/09/11/mcluhans-communication-philosophy/)

 媒介定律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大多是在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中提出,此后的书籍多是对这些原理的发挥,很少再提出全新的理论,一个例外是他与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于1988年合著的《媒介定律》。

媒介的四项定律,分别是:提升、过时、复活、逆转。

➤提升(enhancement)意味着媒介使我们的身体得到延伸,使人类的活动能力与认识能力得到提高。如手机提高了我们远距离交往的能力。在今天如果出门忘带手机,会让有些人觉得丧失了某些基本能力,哪怕没有重要的事情也会让我们觉得若有所失,新的媒介技术已经成为我们身体延伸出来的一部分。

➤过时(obsolescence)意味着新媒介的出现,会使某些旧媒介和人类的行为方式被淘汰。有了电话、手机和邮件之后,传统的手写书信和报纸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复活(retrieval)意味着过时的东西又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就像时尚潮流一样,旧的元素还会再循环。就如互联网上的网友,是手写书信时代笔友的复活。但是,复活不是简单的再生,而是在新的条件下以“提升”的方式复活。

➤逆转(reversal)意味着物极必反,当新的形式被推向潜能的极限后,原有的特征就会发生逆转。如某个电视节目形态红得发紫时,也正是它走向衰退之时。互联网的开放性,最终又会扭转成新的封闭——自我与实际生活的封闭,相似者结成群体后,这些兴趣小组彼此间可能相互隔绝。

总体而言,媒介四定律是一个循环的模型,它更关注媒介自身的发展规律


02 | 成就非凡的第二代

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沃尔特·翁

代表理论/观点:媒介即隐喻、媒介的意识形态偏向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的启示下创立了媒介环境学派,一手绘制了学派的理论框架和蓝图, 奠定了人文主义的研究视野和关怀。

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成为其技术/媒介思想的集大成。

自视为“技术独眼龙”的波斯曼紧盯技术的阴暗面,探析了技术对文化的侵蚀,驳斥了盲目了技术乐观主义

在伊尼斯和麦克卢汉思想的影响下,波斯曼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的意识形态偏向等观点,并分析了电子媒介对印刷文化和理性思维的冲击。

❶ 媒介即隐喻

图片来源:十三邀

“媒介即隐喻”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的,他继承并发展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新传理论50点击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他认为媒介并非单纯的信息载体,而是一种隐喻,以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世界,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特定形式的媒介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塑造了整个文化的特征。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指出了媒介的强大暗示能力,能够影响现实世界乃至重构现实世界;同时,其视角从媒介本身延伸至了媒介的文化意义、媒介与社会的关系等。

(相信看到这里时,开篇的那道中传论述题你肯定会答了。以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开头,然后联系到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

媒介的意识形态偏向

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一书中指出:

每一种工具都嵌入了一种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不用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或者说它给一种事物赋予更高价值的倾向;

也就是放大一种感官、技能或权力,使之超过其他感官、技能或能力的倾向。


03 | 活跃当今欧美传播学界的第三代

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茨

代表理论:媒介进化论、人性化趋势理论、媒介情境论

❶ 媒介进化论

媒介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当媒介依赖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媒介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和适应机制,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形态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

研究媒介进化不但有利于了解目前媒介生态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能掌握媒介进化规律,提早预测媒介发展趋势,充分保障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传播的平衡、公正等。

保罗·莱文森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❷ 人性化趋势理论

1979 年,莱文森在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里系统提出人性化趋势的媒介进化理论。

“人性化趋势”用来描述媒介技术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越来越符合人类需求和便于人类使用它进行信息交流的倾向

莱文森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媒介的人性越来越多,而人为性越来越少,使媒介进化方向呈现出更为适合人类感官生理特性的趋势

媒介情境论

媒介情境论 | 新传理论49 (点击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媒介情境论是基于梅罗维茨对麦克卢汉和戈夫曼理论的研究,以及“将这两种理论流派合二为一的兴趣”所形成的。

媒介情境论融合了媒介理论与情境理论精华,以媒介时空观为特征,提出电子媒介作为信息系统,创造了新的环境,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继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他指出电子媒介打破了物理空间和社会情境的传统关系创造了新的情境

总的来说,梅洛维茨借助麦克卢汉和戈夫曼的理论,将媒介、空间、情境、行为几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得出了媒介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结论。

但是他强调,社会的变迁是多因一果,承认媒介的重大影响不意味着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或必然的。

参考文献:
[1]商娜红,刘婷.北美媒介环境学派:范式、理论及反思[J].新闻大学,2013(1):69-76.
[2]杨吉.媒介环境学:梳理流传三代的传播学派[J].传媒评论,2020(2):95-96.
[3]彭兰.网络社会的层级化:现实阶层与虚拟层级的交织[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3):9-15.
[4]何梦祎.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传播思想再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10):14-18.
[5]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何道宽.媒介环境学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7(1):46-49.


/END/

小编 | Aishah
责编 | 北北
声明 | 封面图灵感来源:
https://4.bp.blogspot.com/-mpb6u7FVevs/TfjPkdoEKII/AAAAAAAAK2o/kD6v0pPJGi0/w1200-h630-p-k-no-nu/MarilynMcLuhan.jpg
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加小助手领取福利 


 推荐阅读 

1.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有何变化?答案给你整理好了
2. 5G将如何解构与重构媒体产业?这道题你会答吗?
3. 彭兰老师最新讲座总结: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业
4. 一天到底要学几个小时才配得上清华??
5.  胡师姐番茄自习室上线!用“他律”让你“自律”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暑期集训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