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目中来看这道题是对媒介审判相关知识的考察。那么在回答时,我们首先应该区分媒介审判与舆论审判的联系,以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特征,再根据题目答出内涵和特点。其次,在答题过程中要使用案例。逻辑性的答案必然离不开强有力的真实案例的支持。此题难度不大,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媒介审判”一词发端于美国,主要是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我国传播学者魏永征认为,“媒介审判”指“媒介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但“媒介审判”中的“审判”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审判”,因为无论是党媒还是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媒体,都不属于司法机关,无法执行“审判”的职能。所以,“媒介审判”中的“审判”更多的是一种比喻。同时,媒介审判一般具有负面色彩,被一些人认为会妨碍司法独立。在有关学者的语境中,“媒体审判”、“媒介审判”以及“舆论审判”往往可以视为同一意义。这是因为在传统媒体传播环境中,舆论导向完全由媒体从业者所控制。在这种环境下,三者具有同一性。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介格局被打破,并因此影响了“媒介审判”的过程,使得“媒介审判”的主体扩大并发生转向,从而催生了新的审判形式。微博等自媒体的诞生使每个人都有了参与讨论社会事件的渠道,拥有了自由表达意见的话语权。影响司法判断的主体逐渐从传统大众媒体让渡给了公众,使得舆论不再通过传统媒体把关,直接在网络平台形成并发挥作用,导致“媒介审判”与“舆论审判”之间形成明显区别。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传统媒体环境中的媒介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平台,有着反映与引导公众舆论的作用。当媒体对某个案件抢先司法做出判断,调动舆论情绪,形成舆论合意,往往会造成媒介审判的发生。所以,由传统媒体环境中的“媒介审判”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❶ 媒介审判的主体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
❷ 审判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丧失公平公正的新闻报道以及评论,这些报道或评论超越司法程序,抢先预判案件结果;
❸ 一些官方媒体出于舆论引导的目的,让尚未审判的嫌疑人在镜头前“认罪悔过”,构成了典型的媒介审判。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对受众赋权促进了公众的使用与满足需求,信息传播的重心逐渐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使得传受双方地位逐渐达到平衡。“媒介审判”和“舆论审判”二者之间虽有明显不同,但是新媒体环境中的媒体和公众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划分,而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媒体和公众互动的过程,媒体一方面影响着公众意见,一方面也被公众意见所影响,使得“媒介审判”与“舆论审判”出现交叉之处,逐渐出现新的特征。❶ 传播内容上,媒介审判随意化严重,更易造成网络舆论失范。在引发媒介审判争议的案件中,大多数媒体为追求点击率,在报道案件时按偏好筛选材料、大肆夸张和虚构,运用贬义词来丑化当事人,导致报道片面失真,比如药家鑫案件中,其父母被谣传为富豪导致舆论讨论被激化。这些倾向明显的舆论报道抢先了司法审判的客观前提,从而煽动公众形成舆论,进而可能会给案件审判者造成压力,导致当事人处于不中立的审判者的法庭中,进而影响案件的公正审判。网络的便捷性、低门槛等特点使得公众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一方面,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同,发挥着舆论监督作用,而“媒介审判”作为舆论监督的副产品,也必然会在网络媒体中出现。同时,网络特有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加速了媒介审判案件的传播,进而以几何级式扩展了媒介传播的主体,大大突破了传统媒体媒介审判的主体局限。另一方面,媒介审判主体的立场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审判不只是主张有罪,严惩,也有主张无罪,宽待。公众很少有一致意见,所以有审无判,不同于过去少数强势媒体统一口径下的审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众对公共事件的自发评议。❸ 传播模式上,网络媒介审判和传统媒体媒介审判相互互动。在报道新闻案件时,网络媒体通常转载可信度较高的传统媒体上的新闻稿件或视频,来达到扩大自身影响力的作用。网络媒体将传统媒体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进行有机整合,能够更加真实立体的反映案件情况,给受众带来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与此相对,传统媒体也密切关注网络媒体上已经形成或正在的媒介审判性共识,以此为依据来把握自己的舆论倾向。网络媒介审判和传统媒体媒介审判相互互动,导致媒介审判现象扩大化。综上,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时代那种媒体审判要避免,媒体有责任保持中立客观。同时,新媒体时代所谓的媒介审判,很多时候不过是自发的公众评议,受言论自由保护。虽然在特定场景下也被按上了媒介审判的名,但性质不同,本身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规避。在新媒体环境中,我们应该打击虚假信息、侵犯公民权力的过激行为,而不是公民理性发表言论的声音。另外,公权力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提高公众对司法,对体制的信任,引导公众进行理性讨论。[1] 舒雅. 《浅议媒介审判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矫正》.[2] 张嘉琦. 《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审判”与“舆论审判”》[3] 孟丽娟. 《媒介审判的新发展:网络媒介审判分析》[4] 周泽. 《舆论评判:正义之秤——兼对“媒体审判”“舆论审判”之说的反思》声明 | 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1. 简述“数据可视化”的技术和价值|18北师大新传学硕真题解析02
2. “场景”是什么?|18北师大新传学硕真题解析01
3.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息茧房”的理解|19北师大新传专硕真题解析14
4. 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算法新闻”的看法|19北师大新传专硕真题解析13
5. 媒介事件的特点和作用|19北师大新传专硕真题解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