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系纵览 | 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朴实厚重 追求卓越

吉大招生 2024-01-08

院长寄语 


院长:周晓勤教授

机械是工业之母,制造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在推动未来机械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将成就你们拥抱未来机械的梦想,你们将在未来机械的设计、制造、服役及其智能化等方面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获得创新创造未来机械的思维和方法。近70年来,吉林大学“机械人”在高档数控机床、高端工程机械、深空深地探测、车辆轻量化等先进装备的研发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热烈欢迎你们报考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实现机械强国梦想!



— 学院概况

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5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机械制造系,由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和山东工学院的相关专业组建而成,同年在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1997年与原吉林工业大学工程机械系、农机系相关专业整合,成立原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后,原吉林工业大学力学系,原吉林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并入,成立新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中,学院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单位。2018年6月,在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基础上,成立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学院的“机械工程”学科,2007年被遴选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统筹建设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被遴选为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以“机械工程”作为牵头学科的“机械与仿生工程学科群”,被教育部批准为吉林大学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A-;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成功晋级。所在的工程学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


学院1996年获全国首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全国首批“先进制造”领域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机械工程”和“力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机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机械工程专业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国家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2018年连续通过有效期为6年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被评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工业工程专业被评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建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力学、工业工程等5个系,以及工程训练中心、链传动研究所。拥有数控装备可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4个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正在建设吉林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航空航天工程研究院和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交叉建设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仿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此外,国家链条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链传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依托学院建设。


学院拥有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唐敖庆学者”卓越教授、领军教授、英才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经过近70年的建设,学院发展成为在校本科生1700余名,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900余名,教职员工310余名的装备制造业公认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鼎、闫楚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为代表的毕业生2万余名,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一批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教学成果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后,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将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秉承“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围绕“四个服务”致力于一流人才培养,围绕“四个面向”致力于一流科技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科技创新平台 



— 人才培养基地



 学生风采

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学院团学组织以“参与校院民主管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在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举办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学术与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进取、活力十足、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社会实践


校园文化活动


“工匠精神“系列讲座

学科竞赛成果显著。我院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将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本科教学深度融合,增强本科教育效果,突出教学特色,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2021-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大竞赛参与120余组,参与6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项51项,省级奖项153项。近年来承担国家级大创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400余项。


斩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

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4项


我院师生获中国智能制造大赛一等奖


虚拟仿真实验室



— 合作交流

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学院与30余所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生通过国家公派研究生、校级交换学习、院级联合培养等途径,赴哈佛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布里斯托大学等高校深造。学院邀请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的学者,开设国际化课程,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实践工作坊活动;与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成均馆大学开展了稳定的短期交流项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建立了本硕连读双学位项目。发起并承办了材料试验新技术前沿国际学术会议、中日韩微纳机电系统国际会议等高水平会议。



— 专业(类)介绍


机械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家国情怀、品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懂交流、善合作,具备机械类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解决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相关学科领域深造,或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产品开发、技术革新与引进、科学研究与转化、生产组织和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经过在机械工程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经过5到10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具备该领域产品研发、分析设计、工厂规划、机械制造等能力。


专业特色

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强,能胜任工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本专业经多年建设形成了面向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行业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鲜明行业特色;实施了以“重构体系,创新模式,筑建平台,更新内容”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重构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与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同步更新。


主干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流体工程学、工程流体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新生研讨课、工程学导论、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精度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电传动控制、管理学基础等。


主要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A、机电产品CDIO实习与实践、机械基础实验、齿轮数字化设计制造检测综合实验、机电液测控综合实验、机械设计制造综合实验、曲面造型与数字化制造综合实验、3D打印及创意设计综合实验、AR、VR与MR综合实验、工业机器人控制综合实验。工程制图综合实践、机械原理综合实践、机械设计综合实践、机械制造工艺工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工程力学


培养目标

工程力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研究工程中具有共性的各类力学问题。近代计算机技术和近代实验技术的应用,使得工程力学成为了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支撑技术,从宏观的火箭、卫星、汽车、土木建筑到微观的生物组织、纳米材料等都涉及到力学测试与分析技术。本专业聚焦航空强国、航天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等,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为核心,培养厚基础、强实践,具有家国情怀与高尚品格、广博学识与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数学、计算机和外语等课程,将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优秀的工程实践和实验分析能力,以及具有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工程类学科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相关学科领域深造,可在航空航天、船舶海洋、机械、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和管理等工作。


专业特色

工程力学本科专业创建于1960年,在生源选拔、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学术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学术交流和奖助体系等诸方面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实施办法。在计算力学、结构轻量化设计、生物力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成为行业技术骨干。工程力学是工程类学科的基础,在工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的背景下,对工程力学毕业生的需求呈旺盛态势。


主干课程

理论力学B、电工电子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计算方法、材料力学A、机械原理A、分析力学、工程材料、弹性力学I、弹性力学II、工程流体力学A、塑性力学、振动测试。


主要实践环节

思想政治实践、实验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实验、工程力学软件基础、工程力学软件应用、结构优化设计、MATLAB程序设计、机械CAD基础I、机械CAD基础II、振动测试、工程训练、工程力学综合实践I、工程力学综合实践II、工程力学综合实践III、军事训练。




工业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工业工程专业素养、敬业、乐群及人格健全、能整合理论与实用,以工程与科学的方法改善组织的运作与管理,以系统管理的观念策划工程,对信息、人力、设备、原料、过程、技术等作整体性的预测、规划、设计、实施、评价、改善与创新的卓越工业工程师。


专业特色

工业工程专业是综合工程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复合型专业,是一门强调工程技术及其应用层面的管理和科学技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的交叉综合型专业。工业工程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以人、物料、设备或设施、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等知识,使其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同时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主干课程

工程基础、工作研究、生产计划与控制、人因工程、物流工程与设施规划、运筹学、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质量工程、工程经济、系统科学与工程、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业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四个学科选修模块(工业工程专业课选修模块、制造科学课程选修模块、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选修模块以及创新教育选修模块)。


主要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A、机械设计综合实践A、运筹学应用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创新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生产实习、工业工程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含毕业实习)等。




智能制造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家国情怀、品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懂交流、善合作,具备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解决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毕业生掌握多学科知识,突出多学科交叉与应用相结合,毕业生工程实践项目管理能力强,能按照智能化标准要求,胜任智能工厂规划与集成、智能制造系统测试与评价、智能化应用研究、智能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本专业建设主要针对制造企业的智能化开发、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等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基础、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与工业互联网、热、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工程材料与制造技术基础、现代控制工程、测试系统与信号分析、机电控制基础、智能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装备与智能仪器、智能工厂规划设计与集成、智能制造系统测试与评价。


主要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A、机电产品开发CDIO、齿轮传动系统全生命周期综合实验、VR/AR/MR综合实验、电路电子设计与实践、机电液测控综合实验、曲面造型与数字化制造综合实验、工业机器人控制综合实验、机械设计基础综合实践、机械制造基础综合实践、智能生产系统建模与大数据分析实践、生产实习、智能制造系统综合实践、毕业设计。


学院官网:

http://mae.jlu.edu.cn/



内容来源: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出品单位:吉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往期推荐

1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张汉壮:用“力”奔跑

2

院系纵览 | 外国语学院:学贯中西

3

院系纵览 | 哲学社会学院:哲思群理 修齐治平

4

院系纵览 | 新闻与传播学院: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