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体制内家庭往往比其他阶层家庭更重视子女教育,很多应试教育尖子生,常常出自医师公家庭。
这种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就在于体制内人士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两次考试获得如今的工作及社会地位。
一次是高考,一次是公考(考事业编),这两次考试都以分数定输赢。所以说教育改变命运,分数决定高低是体制内人士不可动摇的人生理念,也势必投射到了子女教育身上。
今天这个体制内家庭培养女儿成为学霸的例子,就非常典型。
女生小A的父母都是省会普通公务员,从小就被严格管束,努力学习,小学到初中成绩都非常拔尖,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凭借中考的优异成绩,小A被省会某名牌高中录取,但入校后的分班考试,却给了小A当头一棒。原来,省会高中觉得中考试卷相对简单不利于区分学生,于是每年新生入校后会安排考试,考试难度远高于中考,按成绩划分重点班。小A的优势是语文和英语,数理化做难题方面相对薄弱,结果分班考试成绩较差,排在全校800名之后,直接被编入普通班。这次分班考试,对小A是个打击,对小A的父母同样是一记重拳,要知道,虽然是名校,但每年考上清北才不过十余人,考上985不过100人,考上211不到300人。排名800之后,意味着双非一本到二本的水平。对应到今后就业,大概率会低于父母所在阶层,引发家庭阶层下滑的焦虑。所以高一那年,小A全家都围绕如何提高小A的成绩而努力。最终根据小A学习习惯优秀,语文英语优秀的实际,父亲制定了突出优势更早选择文科的决定。高二文理分科,小A顺利进入文科重点班,并凭借刻苦努力,不断放大自身成绩的优势,到了高三后,小A已稳定在同届文科生第一梯队。幸运的是,那一年高考,数学试卷非常容易,认真细致的小A数学拿到模拟考试中从未有过的高分,算是超水平发挥。其他优势科目稳定发挥,最后总分虽然离清北有差距,但稳稳得进入一家TOP3名校,并挑选到了该校的王牌专业金融学。(号称TOP2的只有清北,但号称自己是TOP3的有5家高校)这所高中一年能考入TOP3这一层级的文理生加起来不过40多人。所以小A相当于从入校的800名之后,逆袭到前50名。这一逆袭程度,堪称同届之最,连校长都记住了创下逆袭记录的是一个女生,来自本市公务员家庭,成功的因素是保持优秀的学习习惯,扬长避短,同时积极面对挫折。升入TOP3之后,小A遇到了新的困难,该校的金融专业非常重视高等数学,所以数学科目的成绩占比较高。小A过关拿学分是没问题的,问题是小A希望拿高分以便顺利保研的希望变得渺茫起来。大二过后,小A分析自己的成绩保送本校研究生已有困难,要么考,要么保送到排名在本校层级之下的高校。而研究生学校名气在本科院校之后,属于高校内部鄙视链的一环,道理和本科非清北的学生考入清北研究生,容易被本科是清北的鄙视类似。面对困境,小A的家庭又一次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最终决定放弃国内考研路线,专攻国外名校研究生。从大三开始发力,除了雅思托福这种硬考之外,还花了不少钱交给留学中介,及早布局,根据国外名校招录特点不断完善学习简历。最终,小A被一所世界QS排名前20的名校录取,依旧是金融专业。这所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毕业,国外就业不成问题(国外并不限制非理工科中国研究生就业),进入香港就业也不难,回国在一线城市头部金融公司就业是保底,而通过人才引进进入省厅或二线省会城市也是另一种保底。
总而言之,认真努力的小A在家庭的加持下,走出了一条邻家女孩通过学习不断蜕变,即将超越原生家庭所在阶层的微笑曲线。而小A的父母,也成为单位教育子女的成功典范,风光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层领导。毕竟,中层领导只是有点小权,但现实中无法实现代际转移。要知道,当官为了啥,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能福泽子女恐怕也是很多人内心的一种原始考量。而现实中,能福泽子女的那个层级,仕途上越来越难触及,相比提拔中难以掌控的玄学,子女教育却是可以通过努力实打实地做好。因为,对体制内普通公务员而言,将子女教育好,通过应试考上名校,实现阶层跃升或不输于原生家庭,就相当于仕途进步方面超过单位中层了。往期精彩文章
我那些有钱的和没钱的同事:4类典型,4种人生
在同龄人中率先提拔,我的几条独门经验(干货满满)
拒绝了领导给的挂职机会,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