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雷颐: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并非终结了皇权专制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吃果读书 2021-12-15


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

并非终结了皇权专制

文:加西亚  编:愈嘉


雷颐老师说:“辛亥革命最大的意义,并非终结了皇权专制吗,而是制度层面中国特色论的破产。”


几千年的帝制被推翻,几千年皇权神授观念终于破灭。“帝制”、“皇权神授”这是几千年中国政治制度最强的传统、最大的特色,认为是神圣不可改变的。当这种几千年的神圣制度、传统、特色都可被推翻,制度层面还有什么特色是必须坚持的呢?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自鸦片战争以来,天朝不是没经历过战败,但会败给这个,一向为中国所轻视的“蕞尔小国”,却从未想过。因为就在20年前,日本还得为能不能跟朝鲜通商这种小事,特意征求中国皇帝的恩许。

 

可这一战后,地位彻底颠倒。李鸿章费劲毕生心血的,号称“东方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几十万中国军队溃不成军,清政府不得不向日乞和。

 

时至今日,那个老问题仍困扰着我们:大清帝国为什么败?还败得这么鼻青脸肿!


看主流叙事,还是类似于“政治腐败”“军事无能”等一大堆理由,但终究搞不清楚,病根究竟在哪。但其实,说白了,无非也就一句话:用“前现代国家”的逻辑,对抗“现代国家”!

 

这种对抗,数不胜数:

 

◎自由市场VS官营经济:日本为搞活经济,伊藤博文以1日元的价格,把当时日本最大的国有造船厂卖给了商人岩崎弥太郎,这也就是著名的三菱集团的前身;同年,李鸿章靠着民间买办资本,才有钱创办轮船招商局,可一有利润,李就想方设法让这些民间投资者净身出户,最悲惨的投资者,去世时已是“家业荡然”;

 

◎现代金融体制VS前现代的借贷生活:日本在明治维新不久,就引进了欧美现代银行制度,停止国立银行,兴建私有银行,所以战前,日本发了1亿日元的战争国债,民间踊跃购买;而在中国,压根没有现代融资的手段和能力,只能跑去借高利贷;

 

◎现代化的国家组织VS家国不分的组织:日本从1872年开始,就立了一个征兵法;但大清朝的部队,本质上可以说是“李家军”,不仅兵是李鸿章跑到合肥老家,在当地征募的,而且大战一打响,搞后勤的竟然不是大清政府,而是李鸿章的私人好友。所以甲午战争中,西方有个评论叫,李鸿章以一人当一国。 这样打,能赢吗?

……

 

甲午战败,不仅大清这个纸扎的房子被日本一脚踹倒了,更要命的是,《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两亿两白银什么概念?鸦片战争才赔款两千万,甲午战争之前的清政府财政结余才七百多万。

 

这场战争,可以说把大清打成了体内伤,但是战后,却没有真正的反思,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一步步走入更深的深渊:主张维新变法的康梁,用孔子改制,比附西学,仍未能摆脱传统窠臼;当政的慈禧,因愚昧一步步断送生机。

 

而此时的整个清政府,明明已经债台高筑,却不仅没有勒紧腰带过日子,反而通过不断“印钱”向民间注水,1910年,金融危机终于爆发。此时,愚蠢的清政府竟直接开启“抢钱模式”,试图将民间筹资的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成了大清国的催命符。

 

大清国不懂反思,不仅亡了自己,也把中国拖入了革命和暴力的深渊。可是现在,我们的反思够彻底吗?

 

反思甲午、总结历史的教训,历史学者雷颐老师走得很深入。诚荐雷颐老师《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全面展现李鸿章执政期间的晚清历史,解读了我们所不知道的大清的另一面。

 

为此,我们推荐历史学家雷颐老师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亲笔签名版,阅读、收藏此书的几个理由:


  • 专业水准。雷颐老师是国内晚清民国史研究的“第一人”(吴晓波语),他的著作也是我们阅读这段历史的首选书籍之一。


  • 视角独特。没有一本像这本《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一样,通过第一手资料——李鸿章各个时段的“奏章”,与背后云谲波诡的故事结合,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将李鸿章的权谋、挣扎、任事的艰难,晚清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细节和悲哀晚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 签名书增值服务。雷颐老师的亲笔签名,让阅读本书多了一份温情与敬意,也让本书兼具收藏价值。不过数量有限,您可识别下图二维码抢先收藏。(注:可在规格中选购雷颐老师《精神的年轮》亲笔签名版)


延伸阅读:

雷颐:历史十字路口的“商人与政治”

雷颐:为何日本总是喜欢侵略中国?

雷颐:爱国还是误国?

雷颐:清政府“制造”了革命党

雷颐:只开放却不改革,岂能不亡?

张鸣:晚清政府的财政困惑

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千古功罪李鸿章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