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学勤:他们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吃果读书 2021-12-15

他们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

沉默不语

文:朱学勤  编:先知书店


我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不太想得起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

鲁迅: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

 
对鲁迅,我的认识有过反复,感情上有过起伏。60年代至70年代是信奉,80年代则是怀疑、疏离,甚至有点厌烦。80年代末,才明白自己所处的年代还是鲁迅的年代。
 
在片面信奉的年代所形成的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无异于一场包办婚姻。除了意识形态读物,你能够读到的另一种读物就是鲁迅,你对20世纪上半叶的了解如果不满于教科书的灌输,那就去读鲁迅全集后面的注解。
 
由此产生的热爱,是盲目的热爱,没有经过选择的热爱,与包办婚姻有什么两样?包办婚姻是不牢靠的,很容易被第三者插足。

80年代以来,有多少精神世界的新鲜第三者打将进来?由此产生包办婚姻破裂,出现另一种选择,完全正常。经受了80年代的冲击,还固守在原来的状态,并不令人尊敬,而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
 
80年代结束,所有搅动起来的东西开始沉淀下来。这时逐渐对鲁迅发生回归,发生亲近。此时回归,可以说是痛彻心扉之后的理解。
 
他那样肃杀的文风,我一度以为是他个性所然,后来方明白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甚至可以说,是那样的时代需要那样的文风。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
 
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还想象就在如此隽永轻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血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然,在那样的心境中,鲁迅也消耗了自己。他是做不出也留不下钱钟书那样的学问了。
 

我怀念鲁迅,有我对自己的厌恶,常有一种苟活幸存的耻辱。日常生活的尘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盖着耻辱,越积越厚,足以使你遗忘它们的存在。

只有读到鲁迅,才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才能多少医治一点自己的耻辱遗忘症,才迫使自己贴着地面步行,不敢在云端舞蹈。
 
此外,还有一个私心所为,那就是对文人趣味的厌恶。这可能是我的偏见。
 
在鲁迅的同时代人中,多多少少都会读到那股熟悉的气味,唯独鲁迅没有。而鲁迅,本来是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更有资格过上那种精巧雅致的文人生活。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通常是文人用以吟花品月的地方,他填上的是几乎老农一般的固执。

他是被这块土地咬住不放,还是他咬住这土地不放,已经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他出自中国文人,却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中国的文人传统所腐蚀的人。这是一件很平淡的事,却应该值得惊奇。
 
我曾经以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高度苛求过鲁迅,后来才明白,在一个没有宗教资源的世俗国度,鲁迅坚持在那个世俗精神能够支撑的高度上,已经耗尽了他的生命。
 
想想看,中国人成天念叨鲁迅,有无一人敢于继承他的精神、他的风格?仅此一点,就说明了全部。人人都能谈鲁迅,却是把鲁迅高高挂起,把人晾在高处,任其风干。鲁迅的生前并不快乐,鲁迅的死后更为凄惨。
 
鲁迅是留下了缺憾的。
 
现在知识界用以平衡鲁迅的是梁实秋,是林语堂,是周作人。而我以为,真正能够平衡鲁迅,在鲁迅之外树立另一价值坐标,同时也不辱没鲁迅的是胡适。

胡适:以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


 
胡适的一生是坚持自由主义的一生。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以与这一信仰相匹配的温和态度坚持了60年,同时不失坚定。他既未被那个时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又未被逃避那一时代的文人情趣所吸引。

他完全有理由走向这两极的某一极,但是这个温和的人竟然做到了某种倔强性格做不到的事情——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
 
仔细想想,这样一个平和的态度,竟能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60年,不是圣人,也是奇迹。胡适的性格,与这一性格生存的60年环境放在一起,才会使人发现,这也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
 
胡适学术建树一般,但大节不坠,人格上更有魅力。鲁迅生前对他有过苛评,但在鲁迅死后,当后人问及胡适对鲁迅的评价时,胡适却告诉来者,不能抹杀周氏兄弟在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贡献。
 
雷震一案发生,胡适原来对雷震那样的活动方式有保留,用今日某些人合情又合理的标准,胡适完全可以袖手旁观,指责雷震犯了“激进主义”病症。谁也没有想到,当被问及对此事的反应时,胡适竟然那样动了感情。他当场以宋人杨万里诗《桂源铺》作答:
 
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等到前头山脚尽,
堂堂小溪出前村。
 
我曾经与一位学界老人谈论此事。老人当时正病卧沉榻,突然从床上坐起,口诵此诗,热泪盈眶!
 

钱穆: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可信注解



我还时时想起钱穆。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那样的书名,未及开卷,就让人体味到儒家的生命观照,是那样亲切自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精神生命则发育于师友。两种生命皆不偏废。钱穆以研究中国文化史著称,他的回忆录本身就提供了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可信注解。
 
钱穆没有读过大学。但是他在苏、锡、常度过的小学、中学生涯,同学中有刘半农、陈天华、瞿秋白,教师中有吕思勉等,一时人文之盛,令今天牛津、剑桥的博士都羡慕不止。
 
1941年夏,他回乡省亲,当时声望已不在吕思勉之下,吕思勉邀其回母校常州第五中学讲演,钱穆恭敬从命。一代国学大师,与当年的师长比肩而立,竟句句以学生自居。他谆谆告诫那些年轻的校友:
 
此为学校四十年前一老师长,带领其四十年前一老学生,命其在此讲演。房屋建筑物质方面已大变,而人事方面,四十年前一对老师生,则情绪如昨,照样在诸君之目前。

此诚在学校历史上一稀遘难遇之事。今日此一四十年前老学生之讲辞,乃求不啻如其四十年前老师长之口中吐出。

今日余之讲辞,深望在场四十年后之新学生记取,亦渴望在旁四十年之老师长教正。学校百年树人,其精神即在此。


钱穆在学问上与新文化运动分道扬镳,但是他公正地感谢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坚人物提携了他。顾颉刚回苏州探亲,发现了钱穆的才华,推荐他进燕京大学任教。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中学教师,一步登上了大学讲台。

后来,他与胡适失和,但并不影响胡适聘他任北大教授。所有这些回忆,反过来该能纠正一些时令学人对新文化运动及其人物批评过剩?
 
鲁迅、胡适、钱穆,三人之间,一个与另一个相处不睦。然而他们却构成了30年代知识界的柱梁。
 
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周作人的苦茶、林语堂的菜谱,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鲁迅的社会批判、胡适的自由思想与钱穆的严谨学业?

三者合一,应该成为我们向学生介绍30年代知识分子的三种主要形象。那是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
 

鲁迅胡适、钱穆,文联旗手,新文化运动主将,国史扛鼎,三人互有不睦,却能形成1930年代的精神“铁三角”。不仅在彼时灌注文化柱梁,更是为今人提供思想养分。

正如朱学勤老师所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源于思想的观念,才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行动逻辑。被陌生化的历史背后,是更加被陌生化的思想。

只有深入那个时代的思想深处,了解前辈们的关怀与思考、主义与理想,发现繁荣与乱象背后的激荡思想潮流,才能算真正理解民国。

为此,先知书店诚意推荐《民国思潮读本》,从思潮的角度,重新串联民国,让我们能够深入、全面地读懂民国,更读懂当下。
 
◎全面×经典×稀缺:一套原汁原味的民国思想大全
 
民国思想之复杂多样,远超我们的想象。梁启超、康有为、胡适、陈独秀,这些占据了几乎历史书全部笔墨的大师,其实只能代表民国思潮的一小部分。
 
要用一本书把各种思潮统统收集,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民国思潮读本》除了囊括几乎所有发端于民国的各种思潮、派别的代表性文章,还收录有许多,因种种原因极少公开的,杨度、罗隆基等写就的稀缺历史文献。

◎这是一套每个关心中国未来的人,书架上都不可或缺的经典读本
 
如今,从《民国思潮读本》回首往日的种种思潮、主义、口水战,其实当下的中国历史进程,仍在这场百年思潮激荡的延长线上,今天的许多困惑、无奈及愤懑,都可以在阅读民国思想的峰峦时,获得启蒙及排解。
 
如果说,每一个关心当下中国的人,书架上有一套不可或缺的经典读本,那么非这套《民国思潮读本》莫属。本书因种种原因,网上已经几乎绝版,先知书店还有出版社的少量库存,售罄即绝版,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本文作者:朱学勤,感谢朱老师。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吃果读书”防失联必看

文章被删除了,看书吧!

大灾难为何没有带来大觉醒?

有思想的人,因清醒而注定孤独

沈志华:跌跌宕宕,与档案纠缠一生

熊培云: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普世价值

对于民国,我们其实很陌生

雷颐:爱国还是误国?

王人博:共和,中国的百年之累

胡适为何走向了蒋介石的独裁政权

灾难来临时,请不要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

许小年: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最大“冤假错案”

南渡北归:一场声势浩大的告别,读完让我泪流满面

陈丹青:鲁迅的价值是照亮我们,但我们愿意被照亮吗?

阿伦特:自由并不意味着舒服的生活,而是意味着有尊严的生活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还希望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小星星,同时建议给“吃果读书”添加一个“星标”哦。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