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倬云: 做一个思考的人, 不要成为检索机器


做一个思考的人 
不要成为检索机器
文:网摘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历史学家许倬云今年九十岁了。这位可亲可敬的耄耋老人,不久前在《十三邀》节目中回忆起抗战时期国人的共难、互助、求生,仍感慨落泪。

许多人知道许倬云,因他是傅斯年、胡适的学生和王小波的老师,也因他执教、著书,贯通古今中外历史文明。这位学者、长者,说起自处的心境,是“伤残之人,不败不馁”,又说为生民立命之本,是“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有人感概,老先生90岁高龄,著作等身,却从未停止思考。节目中,他谈吐之间皆发人深省,以“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治学之本。许多人更是大呼:“四十分钟的节目时长根本不过瘾,完全没听够。”

中国人的精神
1930年出生的许倬云,少时遭遇战乱,颠沛避难。但也正是抗战期间的这段经历,影响了他念书选的方向,影响他关心的事情,影响了他一辈子。

抗战期间是求死不得、求生不成的,年少的许倬云又有残废,那时候不能站起来,就跟着父母跑。许倬云的父亲,是战地的文官,所以他就跟着父母处于战线的前前后后。
 
那时,他们常常住在乡下,到老百姓那去借个铺,或到庙里借个地方住住。这让许倬云有机会挨近老百姓的日子,也让他看到了当时中国人抗战的精神面貌。
 
许倬云说,日本人侵略中国,城市被占了,打了八年是靠农村撑起来的。农村的力量是强大的。

在农村,农夫种田,妇女洗东西,7岁、8岁小孩到地里抓虫子、捡虫子,拔苗、拔草。遇到有时日本人打得急了,他们就临时撤退。
 
那时,在各地撤退或者拉锯战的时候,前线撤到后边农村,农村人一句闲话不说,接纳难民。多少粮食拿出来一起吃,一群人一起饿。
 
满路的人奔走,往内陆走,没有人欺负人的情况。上车,上船,都是先把老、弱、妇女往上推,自己留在后面。大路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动了,不愿连累家人,就跟孩子说:你们走、走……
 
许倬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不灭,他由此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可能亡。这也是日后,许倬云走上研究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历史的原因。


父亲的缘故

在抗战期间,又因为身体原因,许倬云没有进学校,也没有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不过他的父亲,成了他的启蒙老师。
 
他的父亲出身海军,对历史、地理特别有兴趣,因此许倬云也得到机会,接触到许多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因为没有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他的阅读大半是自己瞎摸而来。父亲也会常常告诉他:“这本书你可以自己看看”,“下面这篇文章你要多加注意”。
 
在重庆南山万松丛中,一盏油灯,父亲在阅读,他就在书桌边上阅读。那时,父亲还常听英国的BBC,父亲会拿来讲给许倬云听,有时是读《大公报》的社评给他听。
 
用许倬云的话说,父亲给我的这套教育和别人不太一样,他给我的教育就像英国式的全科教育,他教我做一个懂得历史的人,教我战争史、地理、政治学、外交、文辞等

在父亲的影响下,许倬云与同龄人相比,也多了一份仁和、宽容之心。
 
父亲喜欢阅读古代名将的传记,以及名臣奏议,有时会向许倬云解释,为什么这篇奏议要如此写。他记得,好几次父亲批评宋代名臣,品格都没有问题,但是都有责人太严的毛病,往往缺少一点宽容之心。
 
父亲常摘出欧阳修《泷冈阡表》里的一句话:“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他也常常引用“苟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这些教训,使许倬云慢慢了解了何为仁者的用心。
 
许倬云多年后回看这段经历,他说,那时因为战乱,强烈的民族主义让他有了些黩武思想。也许正是因为父亲发现他的思想动态,所以特别提起这些宽容的思想,来平衡他的偏差。

求学那些年

抗战胜利,许倬云进入无锡的辅仁中学就读。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少年,本可以无忧无虑过一段欢乐的岁月,只是读读书、唱唱歌就够了,可是那个时代的青年,谁也不能逃避残酷的现实世界。
 
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内战已经很激烈了,学生之间也已经因政治分歧有许多的冲突。许倬云也不例外,一样被卷入当时同学间的政治辩论,甚至是政治斗争当中。直到去了台湾、进了大学,许倬云才觉出心灵上的真正解放。
 
在台大历史系,许倬云受教于当时最好的老师。在大学的历史课程里,他才知道,文化的演变有其来龙去脉,也明白了思想不能纯粹从信仰而来,思想要从思考发展。

沈刚伯先生的西洋史,第一次引领许倬云进入了宏观的历史,让他知道那些古文化是如何起落的。在劳贞一先生的秦汉史课堂上,许倬云常花上连续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只在聆听老人家考证玉门关的遗址。

虽然玉门关不应当是秦汉史的全部,然而从他的研究过程,许倬云学到如何处理史料,如何判断证据。在李济之先生的考古学课上,无数青铜小刀的形状排成长长的表,看上去琐碎,然而它却真正教导了学生们,怎样从零碎的现象中归纳出文化演变的趋向。
 
许倬云感慨师恩深重,老师们不仅在专业的知识上教育他成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更在宏观、微观双方面教导他们怎样思考、怎样判断、怎样分析与综合。
 
在台湾大学,有一批大师,呵护着他一路前行,而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进修,所接受的严格训练,让许倬云迎来了新的提升。对近东及埃及的研究,让他逐渐脱离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学校安排许倬云住在神学院宿舍,他常常与同住的舍友们讨论宗教,那五年中,他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的宗教信仰打碎,又一次一次地重建。
 
这些对许倬云来说,都是人生难得的经验,他很珍惜这样自己捣碎又自己拼合的反省过程。


往里走,安顿自己

许倬云生下来时只有2.7斤重,手掌内屈,双脚无踝,足背向地,直到6岁的时候都不能动,7岁才能坐到椅子上,8岁才能够用手拖着圆凳子一步一步往前移,13岁能勉强拄着拐杖走路。

但他却做成了很多正常人没有完成的事。
 
他曾在报纸上频频撰文,助力台湾的改革,被称为“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十年里,许倬云在大陆考古,每年走一个省。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爬下坑,他就让工作人员用藤椅、箩筐把自己吊下去。
 
当场看的,跟书上看的不一样。十年的考古,让许倬云收益很大,也让他对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现在世界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无所适从。对此,许倬云的感触是,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会想我怎么过日子,为什么过。顺境里面的人不会想,而今天日子过得太舒服,没有人想这个问题。
 
对于自小残疾的境遇,许倬云却说,如果生下来是好好的,长到15岁突然残疾了,一棒槌被打倒,那就完了,起不来了。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的,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不败不馁。

他是宝藏,也是密码
许知远这样评价许倬云先生:
他是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他触摸到了旧文明系统的夕阳,也同时受到了西方式的知识训练。他在两种世界中一起成长,二者共同帮助他去观照和思考更辽阔的事物。
 他和其他历史领域的研究学者不同的是,许先生关怀的范围很宽,不单单在历史一行之内,而是跨了几个门道———如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 他身上带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担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为文明进步上下求索,以言传身教来影响他人。 
许知远说,他是宝藏,也是密码
许倬云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为迷茫的个体找出路
从战乱中走出来的经历和数年来的多领域研究,让许倬云对于时代总有着反思和自省。 
他思考的两个命题,一是时代的缺憾,二是个体的出路。 
许倬云无奈感叹,当代的问题是“人找不着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们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拥有无数的高科技产品,什么都可以用钱买到,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忙着赶时髦,听最红歌星的歌。网络的普及,也使知识的获取变得过于轻而易举。所以许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许倬云说:“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 
这是和平时代的反向产物——居安而不思危,许多人开始变得盲目、随大流,变成了“活着的机器”。而“丧文化”“焦虑”“空虚”等词的流行,也恰恰印证了许倬云的观点。 但许多人尚在迷茫,有些人已经意识到症结所在,却不知如何改变。 今天的个体,如何走出精神世界的困局?许倬云的答案是:要向前人借智慧

许倬云先生曾说:“我视个人的良心和学术规范高于一切,不会因为任何民族情感、对组织的忠诚,甚至是国籍毁掉自己的学术声誉。”

许倬云先生不仅是一个具有“通感史观”的著史大家,还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自由人格的知识分子。

他西周史、春秋战国和汉代社会史研究独步天下。但是,他并没有像很多专业学者一样将自己的学术成果束之高阁,他将毕生所学倾力传授于学生。并且用通俗的语言写了很多“小书”,向非专业的普通读者讲解历史。同时,许先生并不满足于只一味钻研中国古代,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危机,以“大历史”的视野,反省中国文明。

张维迎教授指出:“读许先生的书有助于我们学会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破除狭隘的种族偏见,以积极的态度拥抱全球化。”

这位充满智慧的历史学家将他的社会文化史研究精华凝结为“中国文化研究两部曲”,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中国,从而完成华夏文明的“自我审察”。这两本书举重若轻,以简驭繁,秉承了许先生一贯的“大历史观”,穿越千年,塑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许倬云是一套密码,需要保存,需要不断书写。他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思考,如此脆弱的文明,应该呵护。识图扫码,一键收藏“许倬云中国研究两部曲”。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许倬云:我为了被涂抹掉的人而著史
万古江河,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视频)
许倬云: 为什么今天只有专家而罕有知识分子?
许倬云:“只有中华特别好,外面都蛮夷戎狄”的错误观念是怎么来的?
叔本华:庸人最大的苦恼是对思想毫无兴趣
一个人思想越深刻,乐趣就越多|叔本华
叔本华:拥有读者最多的哲学家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马克思VS.米塞斯:思想史上的巅峰对决(视频)
王小波:没有思想,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视频)
许纪霖:重温王小波让我们清醒很多
维特根斯坦: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除了你自己
人类文明的观念之源
改变命运的从来都不是知识,而是思考能力
逻辑的力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态度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