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鼎钧:一个人走完了中国现代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编余闲笔 Author 李昕


王鼎钧

一个人走完了中国现代史

文:李昕 编:白格尔、kuang


01

初识鼎公


近些年,流行话题书。


一本书的内容,如果成了文化界的话题,就有可能畅销了。


2009年以后,人们热议当代中国的话题,与60多年前的历史有关。回忆,感慨,反思,这一切,都是由几本书的出版引发的。


这其中,有一套不可忽视的书,就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对于人称“鼎公”的王鼎钧,我开始关注甚早。大约是在1990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港台文学出版时,就已经读过他的《人生三书》和《作文七巧》等,极其仰慕他的文学功力。


当时曾与他联络版权,但因他不幸跌伤腰腿住院,未能达成合作。后来我赴香港工作,多方找寻他的作品,几乎收藏了他的全套散文,一共18种之多。那中间,已包括他回忆录中的前两册,即《昨天的云》和《怒目少年》。


但是我仍旧孤陋寡闻,竟不知他的回忆录四部曲在2009年就已出齐,更不知大陆出版界已就引进版权展开竞争。2012年春,朋友告诉我这一消息,我们才忙不迭地从台湾找来后两册《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这两部书。



02

20世纪百年史


我格外重视这套书,不仅是因为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推荐。它给我带来思想震撼和情感上的冲击力,的确令我难忘


我难以想象,鼎公是怎样驾驭这部堪称20世纪百年史的博大题材的:


鼎公经历了40年代长途奔波的曲折和坎坷。他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后来,他在天津被俘虏,经历俘虏营训练,又徒步行走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最终从上海远走海外……一路上,各种危机、冲突频发,各种艰难、意外互相纠缠,一个个场景震人心魄。他将这四年的磨难完整记录并使之升华为一部超越政治、阶级、个人得失恩怨的独特回忆。


他是那样从容不迫,那样有条不紊,那样平心静气,那样娓娓道来;作品没有煽情,不见呐喊,并非血类控诉,更不是宣泄积怨,但它却以史诗般的气势和深入灵魂的笔触,唤醒了人们跨越时代的集体经验。


这部回忆录,看似波澜不起的湖海,地下却岩浆涌动。


它其实是鼎公的泣血之作。作者把自己一辈子的大寒大热,大破大立,大甘大苦,大喜大悲浓缩在这里,借此写尽人间沧桑,写出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鼎公说,他绝不是仅仅为自己立传:


我没有那么重要,我是想借自己的受想行识反映一代众生的存在。”


为此,他必须超越自己,也必须超越诸多意识形态观念的羁绊。所以这套书他写得辛苦,也写得很有耐心,前后共用了17年。光是为了叙述“大江大海”这个话题,他就花了13年时间酝酿和准备。


除了整理资料和思考之外,他更多的是在修炼自己的性情。


直到他认为自己具有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驾驭能力,可以将痛苦转化成愉快的表达的时候,当他知道自己可以保持冷静客观地记述纠缠不清的20世纪中期中国内部各方恩怨的时候,他才动笔写作《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


正是因此,历史学家才会说这部回忆录是“作者对国家命运、历史教训的独立思考,是一份极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个人总结”。

 

鼎公赠李昕墨宝之一:

“云生从龙,文心来龙,叶公好龙,雕虫化龙”


这样的著作,对于三联来说,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当即决定加入版权竞争。但是我们出手稍慢,鼎公的案头上,此时已放着其他出版社寄来的合约。于是我几次致函鼎公,极表三联诚意。


我告诉老人家,三联要隆重推出的不仅仅是一套回忆录,而且是一位长期被中国文坛忽略的文学大家。我们将以“挖隐士”的方式,向广大读者推荐一套16种的“王鼎钧作品系列”。


同时,我承诺,尽最大努力保持作品原貌不变。


鼎公最终被我们说服。双方很快签订了协议。


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兑现承诺,本着尊重作者的原则,对文稿做技术处理时,能不动就不动,能小动就不大动。鼎公后来对此表示满意,曾撰文称赞我们的编辑“不是刀斧手,而是化学家”。  

  

03

举重若轻的通透


首印还是两万套。我们信心满满,像齐邦媛的《巨流河》出版时一样,我们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


然而首轮发货不好,只占30%。发行部主任和我一说,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王鼎钧作品系列16本,这才刚刚开始呀。


必须设法挽回局面。当晚,我回家,模仿当年柳苏推荐董桥作品的口气,写了一文,题为《你一定要读王鼎钧》,发在我的新浪博客上。


鼎公赠李昕墨宝之二


今天看来,此文不过是急就章,算不得像样的评论文字。文中不过是采用借势宣传之法,把龙应台、齐邦媛、董桥等著名散文家拿来和鼎公做一对比。在承认各人都是散文高手、自成风格、各有千秋的前提下,我强调:


鼎公的作品,则以格局和气象见长。喜欢散文的读者,若想领略举重若轻的大家气象和行云流水的大家风范,我想对他们说:‘你一定要读王鼎钧’。”


就是这样一篇广告型的文字,经多方转载,却也影响颇大,使订货数字随之上升。连鼎公在美国也看到了,还来函致谢,真让我惭愧。


04

是文学家,更是史家


其实,那篇博客文所谈论的,较多是鼎公的文风。事后我反复思索,以为鼎公回忆录备受推崇,其原因恐不仅在于作者文风的独树一帜,而且更在于作者的思想境界的超拔脱俗。


这种境界,是齐邦媛和龙应台都没有的。


王德威说,齐邦媛写《巨流河》“如此忧伤”,说得不错。对齐邦媛来说,可谓“六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她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幽怨,只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龙应台写上代人的流徙之苦,家国之痛,身份认同之难。可谓“江南江北旧家乡,六十年来梦一场”。


相比之下,王鼎钧要超脱得多,他看到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他对此已然大彻大悟,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心态面对。


所以,当齐邦媛如泣如诉、龙应台满怀孤愤地从事文学写作之时,王鼎钧却操起了一支冷峻清醒的史笔。


在这里,他是作家,更是史家。


他注重客观记录,而将主观的自我隐藏在史料背后。他表示,“我的兴趣是叙述事实,由读者自己产生意见。如果读者们见仁见智,如果读者们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我也很高兴。”


他的写法,显然使他的回忆录历史认识价值更高。


席慕蓉曾说:“王鼎钧的回忆录真的是空间无限广大的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是见证,也都是解答,恍如历历晴川,经得起无数读者的一再回首。”


我想,正是因此,“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才能在2013年的“国家记忆·致敬历史纪录者”的评奖中,获得唯一的“年度历史图书奖”。

 

鼎公致李昕信函


上文为著名三联编辑李昕所写,他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编辑,与王鼎钧先生因文学结缘。诚如他所说,王鼎钧的文学地位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佼佼者。然而,对于大陆读者,最关心的,恐怕是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因为在这字字饱含心酸的记录里面,是“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王鼎钧先生曾说过:“咱们中国一再分成两半,日本军一半,抗日军一半;专制思想一半,自由思想一半;传统一半,西化一半;农业社会一半,商业社会一半。有人只看见一半,我却亲眼看见两半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教我作个见证。”


他是一个人走完了中国现代史的历次重大转折。


马国川说:王鼎钧先生记录了一代中国人血泪辛酸,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集体经验和历史教训。但愿这些经验和教训时时警醒后人,让中华民族最后能够以尽可能少的代价抵达光明的彼岸


北大王奇生说:大人物的回忆录难以见小,小人物的回忆录难以见大。史学家的回忆录重实不重文,而文学家的回忆录重文不重实。王鼎钧却能兼具其长而兼避其短。


王鼎钧的自传写作,融合微观的自传和宏大的历史变迁,没有枯燥的说教,只有个人活生生的经历:有战争,有逃难,也有温情。由于历史原因,大陆非常缺少这类完整记录中国现代史且文笔绝佳的作品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本书历时17年完成,多次获得大陆、台湾图书奖,被誉为观察中国现代史的“一代中国人的眼睛”,他的文笔,被评价为“崛起的山梁”。感兴趣的读者,可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作者系三联著名编辑李昕,2015年6月16日,原载《长江文艺》2015年第11期,原标题:“大江大海”话题下的王鼎钧)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王鼎钧: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王鼎钧:人与天争,好像每次都胜利,但没有最后的胜利
被简化的“历史三峡”
唐德刚:尚未跨越的“历史三峡”
不读史记百三篇,阅尽书海亦枉然
通往历史隧道深处:大师的流亡岁月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张宏杰:影响中国历史的五条大脉络
百年忧思:文明的陨落与战争的余烬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