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伯庸:撑起时代的不是大角色,而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撑起时代的不是大角色

而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文:二禾  编:李强


在2018年,有一个名字席卷大江南北——马伯庸。


马伯庸是谁?


他是窦文涛口中脑洞大开的牛人;他是大IP的代名词;他是高晓松微博仅关注的3个好友的其中之一……


即使去书店有意避开这个名字,也一定能在其他平台遇到他,仿佛阴魂不散。


踏实中不吝搞笑,认真伴随着朴实,马伯庸的世俗、接地气、亲切感扑面而来的时候,挡都挡不住。


他有时像图书馆里的文科男,有时候又像办公室贫嘴的男同事,有时候又像被一直被小孩欺负的傻大叔。


可走出屏幕和书本,马伯庸就像他笔下每一个小人物一样,鲜活有趣、还接地气儿。


用马伯庸自己的话说,人的气质,就像是古董的包浆,那古玩表面的那层光泽,说不清道不明,但一眼看过去就能感觉得到。


丨艺术家一开始总是业余爱好者


爱默生说,艺术家一开始总是业余爱好者。


这个规律在马伯庸这也不例外。


2015年,马伯庸交出了门卡,离开了他付出十年心血的施耐德公司。


这就意味着他不需要警惕老总突如其来的视察,偷偷写稿,终于可以“公然”承认自己的笔名马伯庸了。


而10年前,因为一次看网文时,网盘bug,他就试着打了几个字上去,没想到还挺顺。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巧合,马伯庸的作家生涯就开始了。


马伯庸从小到大看过的书,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开始为他铺垫了今后走上的作家之路。


他曾经模仿田中芳树、村上春树,一部部模仿小作品开始出现在网上。自己也曾经坦言,写作根本在当时是算不上的,只是玩玩而已。


在这个阶段,马伯庸一边吸收网友的反馈,一边拼命读书,吸收借鉴,继续写作。正所谓输入—思考 —输出,他基本上都做到了。


马伯庸写作,和别人喜欢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不同,他非常不喜欢帝王将相这样的大人物。因为,这样的视角太高了,高到没什么人情味。而从小视角出发,却成为了他的习惯。


陪人逛故宫,别人喜欢看亭台楼阁、精美建筑,而他则盯着台阶、柱子、铆钉,以及正在修地板的工人看个不停。


于是,在马伯庸的书中,很少能看到皇上、妃子,大多是市井小人物。


因为在他的眼中,撑起时代的并非是大角色,而是一个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泪水汗水,才最真实地构筑了整个时代。


他唯一没想到的是,自己笔下的小角色竟然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于是一人的自嗨演变成了全国的狂欢。



丨这一路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有人曾说,马伯庸这一路走来都顺风顺水,可事实上,鲜有人知道的是,他曾经受到的批评,可能比现在的赞美还要多。


一次,马伯庸把自己写的古典文学奇幻小说给一个朋友看,结果人家评价:你写的东西像网兜。


马伯庸蒙了,什么叫网兜?朋友的回答特别扎心:意思是你的文里全是漏洞。


马伯庸当时的心里竟然是欣喜,这个骂法太有趣了,不记下来可惜了;错误被指出来了,可以改进。


后来,在自己书中的序言中,他还美滋滋地把这件事写了出来。


从全是漏洞的“网兜”,演变为网友赞誉知识广博、博古通今,马伯庸到底经历了什么?


秘诀,无非就像他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说的那样,祷以恒切,盼以喜乐,苦以坚忍,必有所得。


这一路的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被窦文涛问起,写小说怎么锻炼出这么大的脑洞?老实人马伯庸如实说:死抠细节,拼命较真。


闲暇时间别人玩手机,他就开始假想,如果自己在沙漠中发现一吨黄金,怎么办?


黄金怎么切割,怎么运送,管谁借切割机,如何转卖到市场?能不能一下子抛售?


告不告诉媳妇?今年的政策法规是怎样规定的,再继续把怎么处理黄金的方案作出调整。


在别人看来没有用的地方瞎较真,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下功夫,马伯庸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学习,从模仿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给自己定下原则,风格上可以尽情飞扬,但是细节上一定尽量真实。


在写《草原动物园》时,马伯庸成了动物学专家,北京万牲园的情况,都有什么动物,怎么运过来的,售票口什么样,多少钱一张票……


在写故乡赤峰时,马伯庸会一直查到在晚清时代的行政建制源流。


虽然九成都没用到,但马伯庸说,这些读者不需要知道,可是身为作者捋不清这些,下笔就会艰涩。


马伯庸的小说里,通常会细致到每一笔银子怎么分担,每一封状书怎么续写,优渥家境下的大小姐应该戴什么头饰,都一应在目。


就这样,马伯庸打造出一个个畅销小说,出奇的想象力,大开的脑洞,作品相继被搬上荧幕,改编成影视剧。



丨人活在世上,总要坚持点对的事


马伯庸的有趣不只局限在小说中。


他的经历随意搬上微博,都能成为读者的笑料。


2014年,马伯庸偶然和朋友聊天,讲到万历年间徽州有一桩民间税案骚乱,过程跌宕起伏。


马伯庸迫不及待地查阅大量学术论文,把这桩丝绢案整理转述了出来,于是就有了《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一文。


罗振宇看到后,大呼奇文,斥资10万买下。


马伯庸就觉得心虚,他觉得,这10万块是属于四名论文的作者。


当他百般辗转终于联系到一位教授,要给人家汇款,却被人家以为是骗子,大骂:骗子,滚!


现在谈到这件事,马伯庸的笑容里,还透露着知识无价的小得意。


生活里,《三国》、《明史》等历史知识,早就以搞笑的形式,揉进了他的生活。


妻子生儿子马小烦,吃了不少苦,三国狂热爱好者马伯庸心里想着,为你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心疼妻子的体贴,第一次以三国体的形式跃然纸上。


和每一个溺爱儿子的父亲一样,他也被儿子折磨,之前看三国,他也气袁绍因为儿子生病就白白错失统一大业的机会。


可是到自己儿子咳嗽做雾化的那一刻,马伯庸心里说,太理解袁绍了,什么建国大业,都不如儿子重要。


一次,儿子马小烦一脚将无线键盘踢下了桌。


马伯庸把儿子叫过来,指着一地碎键盘:这是你的奶粉、你的配方米粉,你的婴儿车、你的汽车座椅、你的整个童年!


骂过儿子,马伯庸怂的到网上求助:马小烦深感愧疚,一直哭到现在,怎么办?


除了孩子,美食也是马伯庸的另一爱好。


深夜微博发出美食拉仇恨,自己还调侃,日啖海鲜三百丼,不辞长做痛风人。


就连和好友去吃农家菜,也要用“舌尖体”评论一下:

笋嫩得不像话,夹起一片,表皮饱浸汤汁,先尝到的是咸香,还略带一点点油脂的腻味,牙齿轻轻一磕,笋片啪嗒一声断开,清香四溢。


愣是给网友馋哭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马伯庸?


因为他有趣,用精彩的故事给枯燥乏味的历史重新装扮,而他的有趣又不只局限在书本里。


和网友分享自己美剧一样曲折的梦,听到粉丝大骂自己,写的什么东西!我自己查资料去!他却窃笑着目的达到了。


他真实,普通得像乘坐地铁的上班族,接地气得像你的邻居,朴实得像你的大哥哥,中二时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公。


他勤奋,深信天赋不够,努力来凑,硬是从一个上班时偷偷写文的业余爱好者,变成读者口中的“大神”。


王小波说,这世上有趣的事不多,所以我们才要做有趣的事。


而马伯庸,总是想尽办法为我们展示出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


就像他在《古董局中局》中写的那样,人活在世上,总得坚持点特别蠢、但你自己认为对的事。



一个作家很难同时具有天马行空的世界观和严谨的考据癖,而马伯庸就是一个兼具二者的作家。被人称为文字上的“鬼才”,有着绝妙的创意和表达技巧。也有人把他看作是一个会讲故事的段子手,批评他在长篇作品中经常“收不住”,结尾不够过瘾。而他笔下的《长安十二时辰》曾经火遍全网。


他更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等多项大奖的得主。在他笔下的历史纪实,细节实在太过丰富,充满文学的力量,简直可以当成小说来读。


正如王小波所言:“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马伯庸就属于这类少数的人之一。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亲笔签名版,本书用不同于宏观的历史视角,用专业的历史知识;考究的历史注释;丰富的史料配图;高品质装帧设计,打造一部不同于主流意识的历史趣味读物,描绘出了最底层平民的真实生活。



读马伯庸的人,读他的书。在有趣的故事中,还原一本生动的基层政治手册,于细微之处读懂真正的中国底层社会。有趣、有料、有用。您可识别二维码,一键收藏马伯庸亲笔签名书,限量发售。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显微镜下的大明:不写天下,只记苍生
张宏杰: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给了人性以无穷的展示机会
莫言: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这么好看?
张宏杰:影响中国历史的五条大脉络
张宏杰:历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好玩”
“十全”的幻觉:乾隆盛世的危机
张宏杰:我在书房不懈敲打的目的,是为了颠覆那些历史成见
“无所顾忌”的历史:《哈佛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
杜兰特谈历史的教训:只有天才和蠢材,才敢无所不谈
致敬黄仁宇:传统中国为何既败给文明,又败给野蛮?
唐德刚:尚未跨越的“历史三峡”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