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没”的经典:引进出版用了56年,却鲜有人知
被“埋没”的经典
引进出版用了56年,却鲜有人知
幕后英雄是孤独的,他们往往没有留下姓名。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为后来者签署通行证。很多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够问世,都离不开幕后编辑团队锲而不舍的努力。他们往往不被人所知,却是经典图书真正的幕后英雄。
▌牛津版《技术史》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史》(A History of Technology),是一部资料丰富、影响深远的国际技术史巨著。该书于1950年开始筹划编写,1954至1958年出版了内容自远古至19世纪末的全5卷。
该书由于编写出版时间长达30多年,因此前5卷与后2卷在内容安排、写作方法上有较大的不同。前5卷侧重于对不同历史时期技术自身发展的阐述,后2卷则更注重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的研究。
这部书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正如《美国历史评论》所说:“这整部著作……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对这一主题的最全面记述,对任何学术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识码收藏最新牛津《技术史》全8卷本
《技术史》的四位主编均为当时国际知名的科学技术史学家。
辛格(1876-1960)系伦敦大学教授,著名的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学家,曾任英国科学史学会主席,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长;
霍姆亚德(1891-1959)系克利夫顿学院科学史教授,国际科学评论杂志《科学进展》主编,炼金术及化学史权威;
霍尔(1920-2009)系伦敦大学科学技术史教授,英国科学史学会主席,军事技术和牛顿研究权威;
威廉斯(1921-1996),继霍姆亚德之后任《科学进展》主编达40年,炼金术与化学史权威。
▲牛津《技术史》主编之一:威廉斯
▌中译本之路:几次艰难的尝试
早在196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所为了编写《工业技术史》,即开始有计划地介绍国外世界技术史及技术哲学方面的知识,编印的《自然界的辩证发展——活页资料》第一期的第1篇,就是牛津版《技术史》第Ⅰ-Ⅴ卷的详细目录(第7、8卷还未出版)。
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全国理论界、学术界摆脱多年极“左”思潮,开始面向世界,引入国外先进科学文化思想的关键时期,梅森的《自然科学史》、丹皮尔的《科学史》、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等一批科学史著作被翻译引进,然而技术史特别是技术通史类的著作,国内依然是个空白。
1981年,我在北京图书馆发现了《技术史》日文版,深为其内容浩瀚、图文并茂所惊叹,后来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又发现了英文版。
1986年,我与东北工学院远德玉教授商议后,决定发动几所工科院校出版社联合翻译出版。
考虑到经费问题,决定分两批出版,首先翻译出版第V、Ⅵ、Ⅶ三卷,为了节省印刷费,又决定将原拟16开精装本改为32开平装本。我们当时的设想过于乐观,计划1987至1988年出版后3卷,1990年出版前4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阎康年先生对这部书的翻译出版十分关心,1988年8月去英国访问前曾与我联系,建议请还健在的《技术史》主编之一的威廉斯先生写一篇“中文版序”,我十分感谢他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理解,希望他促成此事。
▲阎康年先生(1933-2011)
阎康年先生回国后带回了威廉斯先生于1990年6月写的“中文版序”,并亲自译成中文。威廉斯在“中文版序”里介绍了这部著作的编写情由,说明了前5卷与后2卷的关系,并对中国同行翻译此书表达了敬意。
然而,几乎所有参与汉译本出版的大学出版社都遇到了经费不足、征订量太少的窘境,除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在关锦镗先生努力下,于1989年最先出版了他负责的那册外,其余5家出版社由于无力承担出版费用而一再拖延,最后一册是1997年出版的,六本小册子出版了8年。
威廉斯十分希望得到这部书的中译本,遗憾的是他生前只得到3册,到1997年6册书出齐后我寄给威廉斯夫人一套,她回信表达了谢意。
由于各册书出版时间间隔太久,到最后一册出版时能凑成套的数量已很少,而且各出版社为节省成本,使用的都是50克凸版纸,加之铅字排版、腐蚀锌板制作插图,印制质量较为粗糙。更为困难的是,我们对《技术史》前4卷已无力再组织翻译出版了。
▌历时56年,完整8卷本终于出版
1999年春,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吕芳到哈尔滨开会顺便来看我,我向他们讲起这套书的出版坎坷,他们听后很感动,吕芳答应回去动员他们出版社出版,并希望我协助联系版权问题。
我当即给威廉斯夫人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写了信,不久后接到威廉斯夫人的回信,她高度赞扬中国同行们的工作,并答应亲自去牛津大学出版社帮助联系版权等事项。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9年6月我接到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传真件,他们原则上同意出版中译本,希望中方出版社与他们具体联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经过论证后,决意投入巨资出版这套书。2001年3月,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签订了《技术史》I-Ⅶ卷中文版出版权授权合同。
2002年1月,在东北大学召开了《技术史》编译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编委会工作会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翁经义、副总编辑潘涛出席了这次会议,成立了以陈昌曙为主任,我与潘涛为副主任的编译委员会。
会议决定由大连理工大学王前、北京科技大学潜伟、清华大学曾国屏、上海交通大学辛元欧、东北大学远德玉、哈尔滨工业大学姜振寰、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各负责一卷的翻译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翻译出版计划”和“翻译体例”,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前4卷的翻译和对已出版的后3卷中译本的重新校译。
各卷译稿交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后,出版社组成了英文能力强、编辑经验丰富的编辑队伍,每卷皆有专人负责,全书按计划于2004年12月出版。
这套书从出版到现在已近17年,早已售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合同也早已到期,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工人出版社的领导决定重新出版这套书,而且决定出版全集,即包括索引卷,并顺利地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全套图书的合同。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远见的决定,它将使该书成为一套完整的、译名规范统一、使用方便的技术史巨著流行于世。
▲新版牛津《技术史》全8卷本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当时虽然组织了一批专家进行审定,但是由于未翻译索引卷,各卷中个别人名、地名、术语名的汉译名不够统一;个别术语译名或内容翻译有误。
在这次新版译校开始前,中国工人出版社事先将索引卷中人名、地名、术语名初步译出,要求各卷按索引卷进行校核,并按原书进行了各卷的校译,这都极大地增加了译文的准确性。
中国工人出版社《技术史》中文版8卷本的出版,是我国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相信它一定会有助于我国学术界的繁荣。
从上述的介绍可以看出,这套书进入我国已经经历了4个阶段:1965年有条件地介绍其目录;1986年六所工科院校开始联合翻译出版后3卷;2004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正文7卷;2021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包括索引卷在内的完整的8卷。从1965年到2021年计56年之久。
非常遗憾的是,此间,主持本书翻译工作的东北大学陈昌曙教授、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辛元欧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先后辞世。
好书譬如镔铁,必要经过千锤百炼,这套《技术史》就是如此。是经典,就不应该被埋没。
虽然了解这套书的读者并不很多,但2004年初版的《技术史》已经一书难求,在旧书网上已经炒到一套4000元以上。2021年中国工人出版社的新版本除了专家团队花了4年功夫修订以前的翻译错误,增补遗漏的插图之外,把英文版原书的综合索引也进行了翻译,更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7册旧版溢价严重,识码收藏新版《技术史》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史》。这是一部人类社会技术与文明的百科全书。认识技术,了解技术的历史,不仅是对人类今天何以如此的一次反思,也是对人类技术文明的继承和梳理,是思考人类未来走向的契机。
如果没有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可能还生活在“石器时代”。正是飞速进步的技术,把人类带进现代文明的世界。文化与精神固然是文明的内核,但人类首先是一个生物物种,是技术隐秘地塑造了我们,是工业提供了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阅读《技术史》将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技术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专业上本套书分量十足,同类书里无出其右;在阅读体验上本书配图丰富,通俗有趣;它不仅适合永久珍藏,也是送给爱书之人的绝佳礼物。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转载自北京晚报,原标题:牛津版《技术史》汉译出版历程,作者:姜振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