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头条 | 吴晗清:从三个故事,谈个性化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顶层设计

吴晗清 校长派 2021-09-14

点击上方“校长派”可以订阅哦

全文长 6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8分钟


精彩导读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质和量方面都有非常令人欣慰的成绩。量的方面,就看一个数据,我国高中教育几近普及,毛入学率接近百分之九十,比以前进步多了。质的方面,也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全面育人。教育实践领域有个说法,即三流的学校比考试成绩,二流的学校拼教学模式,一流的学校看顶层的课程建设。这就是当前发展情况的一个形象说法。


作者简介


吴晗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裴娣娜教授关门弟子;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教授。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校长领导力、课程建设、教学理论、教师教育等。


咱们这次话题是未来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创新发展,有两个关键词,即未来和课程创新。我觉得这刚好构成评鉴的两个切入点。一是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的核心品质是什么?二是课程创新的标志,即基于办学理念的一以贯之的课程结构化体系。


一、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品质


1三个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


毫无疑问,未来人才究竟需要什么品质这个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但是我们要讨论它。


先说三个故事:


第一个,北京有个著名的协和医院,门口总是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的患者,试问为什么?


第二个,二战期间,有个战斗机的生产厂家,采用当时所有飞行员的身高、体重等数据的平均值来设计座椅,但是结果所有飞行员都觉得不合适,试问为什么?


第三个,浙江高考改革走在前列,曾经每年都有一两个尖子生上北大清华,可是新高考后,这种情况大大减少了,试问为什么?


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其实具有深厚的内在关联。


第一,协和医院门口的病人,说“到了协和也就死心了”,因为协和医院的水平高,为什么医生水平高,就是因为各种奇葩的疑难杂症的治疗促进了医生的专业成长,请注意“个性”!


第二,采用平均值设计的座椅,为什么没有一个飞行员觉得舒服,因为没有满足任何一个飞行员的身高或体重,请注意“个性”!


第三,北大清华在新高考中,大大地增加了自主招生的名额,他们宁可降几十分去录取一个在某方面特别有与众不同的学生,因为他们未来更加有潜力,请注意“个性”!


协和、清华北大,都是行业的标杆。他们的发展和变化,预示着行业的变革方向。可以这么说,未来的社会一定需要各种个性化的人才,这种人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其次,这些个性化的人才,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共情能力、社会交往等等,也显得非常重要。下面从研究的角度再来分析。


2中外对未来人才的研究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的团队,对众多的科学家及文科资深教授进行访谈,研制开发出了未来公民核心品质的“四个学会”,分别是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思考


学会生活,不是简单的穿衣吃饭,而是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依然过着一种有价值追求,有精神高度的品质生活;


学会学习,就是学会获取、辩识、判断、创生信息的能力;


学会工作,涉及到有效沟通,群体意识及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等等。我一直以为,在社会中存在,男人一定要大气、女人一定要善良。这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性别本身的差异导致的。小气的男人永远没有出息,女人不善良比男人坏得多。如果孩子们又大气又善良,他们的发展道路会宽阔许多;


学会思考,主要包括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因此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维,手脑并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北京中学的阅历游学课程,就是非常棒的例子。


再来看看西方的研究,研究者们指出21世纪人才所需的重要品质是  。首先,批判性、创造性,侧重于培养孩子们的个性、独创性,在问题解决、交流讨论中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轻易从众;其次,协作性、跨文化性、合作交流,都是强调人生活在社会中,相互合作,共赢发展的道理。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咱们的合作还涉及到跨文化交往。


再次,工具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强调个体一生独立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实用工具,以及有个整体的规划。您会发现,在中外研究的基础上,与上面的分析几乎是一致的,即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社会适应性。


3吴晗清未来人才品质的“两翼模型”和“三商模型”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我国学者的“四个学会”还是西方学者的“3R*7C”,他们都有相同的交集,其核心旨向孩子良好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我构建了两翼模型,寓意幸福人生的两个翅膀。


第一,就是个性。包括好奇心、问题意识、信息能力、批判精神和创造性等。


第二,是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包括悦纳他人、社会,学会合作与交往,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理解力,以及在生命高度上的宗教情怀,大家别误会,宗教情怀不是信仰宗教,而是在人性的制高点去审视生命的价值。从两翼模型的角度来看,未来人才品质的卓越表现就是:强大的创造性和深厚的宗教情怀。当我们的孩子达到这两条标准时,他一生卓越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我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未来人才卓越的品质作了一下瞭望。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知、情、意、行,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全面分析人一生的发展很重要。


知、情,基本对应智商、情商。意、行,我以行商统筹之。所谓行商,即在人生信仰的前提下,正能量地把自己的梦想变诸现实的踏踏实实的、一以贯之的、坚持不懈的行动力。我想说说为什么这么考虑,是因为一个特别的案例给了我深深的刺激。某省理科状元,考入北京一所著名的高校,大家都以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卓越的科技人才。然而入学后,很快发生了意外,跳楼自杀了,遗书上有一行文字深深地刺激我们,他自杀的理由是“到了XX大学之后,我居然发现有人比我优秀”。


所以,我深深地认为,从学生时代展望他们未来的话,就像一个数学方程式,但是它是多变量的方程式,绝对不是成绩、知识技能、智商就可以推断的。这个方程式至少包括三个变量:智商、情商和行商。


智商,我们天天都在说考试、分数,这里我只想多说一点,那就是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学生脑袋里充斥着碎片化的知识,知识之间缺乏联接以及没有良好的主体体验,因此建议我们应当引领孩子们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带有情感体验和思维深度的知识结构。


另外,智商够用就行,高了麻烦,难以驾驭。苏轼《洗儿》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诸位自行体味一下。


情商的理论很多,我就说两点,我们应当教会孩子“认识自己”和“体谅他人”。不管孩子多么优秀,我们也要让他良好地认知自己,俗语云“这个世界缺了谁,地球照样转”就是这个意思。有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观察地铁里行人对卖艺人的态度,最后发现只有极其少数的几个人对试验中的艺人进行了“施舍”。


事实上,研究中的艺人并不是江湖艺人,而是高薪聘请的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如果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去听他的专场,需要千元的门票。同样一个人、同样一把小提琴、同样一首曲子,在地铁里和大剧院里,何止是天壤之别啊!诸位自己感悟吧。“体谅他人”的共情能力很重要,我在北师大研究生的课程上,就建议这些卓越的未来教师们一定要体谅学生,甚至我说了一句极端的话,“高中各科都是学霸的人,你不要考师大,不要当老师!因为你当不好老师,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学习痛苦的体验!”


行商,刚才讲过,就是在一定信仰下对人生的卓越追求。我常常举一个法师的例子,就是法显。法显是东晋时期上党郡(今山西襄垣)的僧人,在交通、通讯如此不发达的年代,居然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就是去印度取经,而且我告诉您,他还真去了,而且成功了,多么不可思议!故事是真实的,很曲折,这里只汇报三组数据。第一,六十多岁去,七十多岁回来。


第二,两百多人的队伍出发,只身一人搭商船顺道回国,其他的人死的死、散的散。第三,从核心走廊,西行漫漫,居然从东边山东青岛的崂山上岸!多么不可思议,请问是什么成就了他,那就是行商!在信仰支撑下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伟大事业。哈佛对毕业生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想法。他们追踪当年的毕业生,发现那些在大学时代就有人生梦想,且有清晰的操作路径的学生,后来都成了各自领域的精英。恰恰相反,那些什么都无所谓的学生,后来基本怀才不遇,人生也就对他们无所谓。


好的,那么下图所示的经验公式,就初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人生是一个方程式,那么有哪些变量,这些变量如何影响我们孩子的发展?哪些变量的意义更大?大家自行感受。

二、中小学学校课程体系的结构化建设


一流的学校,比拼的是课程的顶层设计。广义上的课程,包括学生成长中所经历的一切教育情境。按照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按照组织方式可分为核心课程、综合课程;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隐形课程;按照编制的主体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等等。我们知道,学校的课程体系并不是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等等各类学科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结构化。


1课程体系结构化


所谓课程结构化,就是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价值引导下,将纷繁复杂的课程内容进行规整,使得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构成的课程体系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核心价值一以贯之,从而使得内容简约、成本经济、反馈有效,高度达成培养目标。


实话实说,有好多校长有疑问,告诉我说他们学校不像北上广深的学校,什么资源都没有。的确,像北大附、清华附、十一学校、深圳中学、复旦附中等这些学校几乎不可能复制,理由大家都应该明白。但是,我一直以为,没有高大上的资源,其实也是可以创新的。管理学上有个好玩的故事,叫做“刺猬与狐狸”。意思是无论狐狸想什么办法来谋害刺猬,刺猬只需要缩起来,狐狸就无计可施了,虽然狐狸的智慧、体力都远远胜过刺猬。


因此,诸位校长们,我们想通过资源、硬件的比拼来和北京中学这样的学校来平起平坐,几乎零概率。但是,我们如果在某个领域,可以做到不可复制、唯一,那么则可以跟任何高大上的学校相提并论。


诸位可能觉得我说了大话,好像不可能做到。其实咱们一线教师、校长的智慧是无穷的,而且那种教育情怀也是让我深深感到。这些年来走南闯北,做校长的专业发展研究,行走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深深地被感动,他们有发达地区的比如深圳海韵学校何云校长;比如中部地区武汉常青树实验学校的万玉霞校长;再如民族地区呼和浩特南马路小学的刘建英校长等等,以他们为代表的校长群体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的脊梁,撑起了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湛蓝的天空。


好了,我下面介绍不同层面的学校课程体系创新的案例。分别是城市学校、区县学校和乡镇学校。这些课程创新有以下两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自下而上。我们不可以带上高大上的帽子,而是基于实践,高度凝练总结,将其结构化,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该删减的就删减、该增加的就增加。


第二,一以贯之。许多学校,有众多的口号,比如办学思想、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几乎包罗一切教育词。而我们在课程建设时,强调适切的办学理念,基于理念再凝练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品质来构建课程体系。事实胜于雄辩,我想请诸位校长看看,只要我们追求进步,什么类型的学校都可以有所作为,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作为。


2城市学校案例:青岛黄岛双语学校“和悦”教育及课程


黄岛双语小学始建于2014年,是政府投资近一亿元兴建的一所高标准的现代化学校。学校以“和悦教育”为办学理念,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打造具有特色的和悦教育文化体系,创建齐鲁名校和全国品牌学校。和悦教育,“和而不同”,既追求一致性,也追求个性化发展。在和悦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及彼此之间是和谐的,快乐的。


校长杨世臣是我非常尊敬的兄长,他十分自负但是极度可爱。他说我和他是“异父异母亲兄弟,相亲相爱一家人”,非常温暖。学校整个体系以“和悦”为魂,办学理念是“和悦”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和悦”的人,课程体系是旨向目标的“和悦”课程体系,评价是“和悦”评价。下面分别以结构图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1、教育理念:“和悦教育”



2、培养目标:“和悦”的人


 

3、课程体系:“和悦”课程

 


4、和悦体系:全貌概览


3区县学校案例:密云区第一实验小学“雅致”教育及课程


密云一小始建于1912年,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近百年来,密云一小几易校名,数迁校址,与民族共命运,与祖国同前进。随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密云一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历史传统,铸就了厚德载物、创新不止的精神和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品质。历代一小人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态度,砥砺前行。


现任校长李云柱是密云区小学校长里年龄最长者,是令人尊敬的老大哥。当时他联系我时,我就聊到快退休的年龄为什么还是这么努力。他非常朴实地告诉我,我在校长这个位子上,还是要做点事才对得起吧。我深深地感动。我们在一起商讨,以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等,共同凝练出育人核心的价值,那就是“雅致”。


1、教育理念:“雅致教育”



2、培养目标:“雅致”的人

3、课程体系:“雅致”课程



 

4、雅致体系:全貌概览

4乡镇学校案例:古北口镇中心小学“坚毅”教育及课程


密云区古北口镇中心小学,地处京郊北大门,与河北省滦平县接壤,是一座建校近百年历史悠久的学校。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生源锐减。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这所学校没有什么前途。校长徐国文是七零后青年校长,质朴坚韧。


我们共同商讨后,发现这所学校拥有其他所有学校不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坐落在古北口长城脚下。大家可能不清楚,中国长城是世界长城之最,北京长城是中国长城之最,古北口长城是北京长城之最,可见古北口长城的历史地位了。长城最重要的文化精神就是“坚毅”,刚好隐喻到教育上,就是培养人的“坚毅”品质。因此,我们一以贯之,理念是“坚毅”教育,培养目标是“坚毅”的人,课程体系是“坚毅”课程体系。


1、教育理念:“坚毅”教育


2、培养目标:“坚毅”的人

3、课程体系:“坚毅”课程体系



 

4、坚毅体系:全貌概览



5结语:


有人说,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动不动就来个什么“教育”,令人反感。实实在在的,我以前也有这些想法。但是深入实践之后,我少了一些牢骚,多了一些理解和尊重。如果仅仅是为了标榜什么什么“教育”,诚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如果是因时因地寻求合适的教育方式,则未尝不可。


未来是一个个性化追求的时代,如果千篇一律,也就丧失了竞争力。我经常谈到,如果一个企业同时生产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还生产手机,您觉得他们产品品质可靠么。应该来说,多就是泛,泛就是平庸;相反,少就是精,精就是专业,专业就是个性化,就是不可复制,达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境界。因此,如果校长们实实在在地做教育,提出个什么什么“教育”,大抵还是应该提倡的。


那么,什么什么“教育”该如何提出呢?近年来,我大概深度研究了近四十所学校。我的实践经历告诉我,大概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


第一,培养人才的核心品质。诸如“坚毅教育”“生态教育”“阳光教育”“幸福教育”,等等。


第二,区域或者地名特色。比如我们凝练木林镇中心小学的理念,就是“木林教育”,即“众木成林”,强调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同时发展;又如高岭学校,我们提出“高岭教育”,高意味着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岭,横看成岭侧成峰,意味着个性张扬与和谐共存。这里我们不太主张过度牵强附会,生硬地赋予意义,一定要贴切自然才好。


第三,对数字进行隐喻。如清华附小“1+x”课程,强调国家的“1”与学校打印清华烙印的“X”之间的黄金搭配。又如靳家堡学校,原有的理念特别好,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提出“1.01教育”,寓意孩子每天在原有“1”的基础上,发展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日积月累,成就卓越。


实在抱歉,有点啰嗦了。我的发言主要是两点:


一是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的核心品质是什么?


二是课程创新的标志,即基于理念的一以贯之的课程结构化体系。


谢谢大家!祝福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成为中国未来的教育家!


年度十佳原创文章推荐


独家 | 钟秉林教授:新高考改革不能应试化解读(上)

独家 | 钟秉林教授:给新高考启动省份的四点建议(下)

独家 | 张志勇:走向未来学校的十大变革(重磅推荐)

未来教育 | 陈锋:学生、学校、校长、教师,未来教育的四大挑战

独家 | 刘长铭:大格局方能成就大教育

独家 | 清华附中王殿军:核心素养生根学校,综评是土壤

独家 | 王水发:“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在课堂”

独家 | 褚宏启: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两会·独家 | 张志勇:未来校长的五个评价标准(视频及文字实录)

十九大•智见 | 重构与创新,学校里的革命(重磅推荐)

独家•深度 | 新高考风云变幻,六省市校长“达”者喜、“穷”者忧

|来源:中国教育智库网

|编辑:校长派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