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
如何落实教育部部长给高中的“任务”?“新高考改革先行者”——上海和浙江名校有哪些经验?如何把脉新高考命题改革趋势?新高考背景下,北京顶尖名校如何落实生涯规划教育?......“2017最实战新高考改革研讨会”将给您答案!
参加方式:
方式一:免费获得
填写“中小学校长生存状况调查问卷”,抽取免费名额。
方式二:报名参加
全文长2500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本期高考风云系列报道,我们有幸约访到一位重磅嘉宾——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深度专访,钟会长对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的提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次专访,我们分为上下两篇进行报道。
本文为上篇报道,钟会长不仅对新高考改革节奏作出判断,更是直面高考制度设计和新高考改革的质疑声,权威解读高考新政的“三目标、两价值取向”。
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新高考改革在上海、浙江已经实践了三年,据您了解,现在是否有对改革成果和经验的总结?大致实施路径是怎样的?
最后的成果还要等到这一轮改革过去之后,那时再做评价可能会更客观。
教育部很重视改革试点。
一方面,组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两个教育咨询机构的专家进行专题调研,包括督查和跟踪评价。
另一方面,教育部也专门立项,把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跟踪评价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我既是以上两个委员会的委员,也是重大攻关项目的负责人,以双重身份来参加和组织跟踪评价。
我们针对上海和浙江两地试点方案的落实情况,比如是否根据既定的任务书、时间表在平稳推进;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总结;暴露了哪些问题等,进行分析、归因,提交给教育部,以此作为决策参考。
在学生层面,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方面,也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还在探索之中。等到今年高考录取之后,我们会做一些调研,也要等到那时再做评价。
高考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要遵循规律,试点先行,稳妥推进。想通过这两、三年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太现实。而成熟的试点经验分享,至少要到下半年。
解读新高考改革,首先要从理念上厘清,即这次改革的“三大目标与两大价值取向”。
目标之一,是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和教育公平。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质量、内涵建设,办好每一所大学。然而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也是教育的规律。因此如何让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就至关重要。
目标之二,是要履行高考最基本的功能——科学选材,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深造。
目标之三,是引导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选择权和扩大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而此次高考试点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根本就在于能否用正确的观念对新高考作出理解。解读新高考,不能偏离三大目标与两个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说到高考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同水平的学校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性很大。例如一些名校,已经能够自如地解决走班、选课、师资等难题,但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却困难重重。在您看来,相对弱势的学校应该如何应对新高考改革?
确实有这种情况存在,办学基础较好的学校,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等方面,水平都相对高一些,因为他们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在应对高考改革挑战时主动性更强。
从上海、浙江的情况来看,尽管有一些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困难,但在高中学校里,选课制、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已经成为新常态。
改革不能“一刀切”,特别是一些省份基础教育水平很不均衡,所以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色进行多样化探索。
比如目前上海学校里在尝试的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我认为无论哪一种只要能够应对挑战,能够实现高考改革的目标,保证学生选择性,就值得肯定。
我想“博弈”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观念还没有转变,如果我们用应试的观念去解读和应对高考改革方案,那再好的设计初衷都能被做出“应试化”解读,把应试做到极致。
所以当我们脱离了目标,仅仅从应试角度解读新高考,就会出现博弈的情况。
学校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能仅仅为了升学率;家长也不能纯粹为了让孩子上大学就采取这种做法。
博弈选考的问题会随着高考改革覆盖面越来越广,直至深入至高中所有年级之后慢慢迎刃而解。所以观念能否转变才更让我担心。
另外,对高考改革方案的解读不能“碎片化”,如果单独从中拿出一个改革措施,可能会是负面的评价,比如取消体育和艺术特长加分。单看这一点,会觉得是不是不鼓励孩子全面发展了?但是你把它放到整体方案里,有很多渠道都可以体现鼓励孩子的特长发展,就不一定体现在加分上。
所以说,“碎片化”的解读是很难做出是非判断的,而从宏观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的确,我们的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学习,忙于应付考试,自主选择能力较弱,常常依赖于家长和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就要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这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要自己学会选择、做出选择,学校要有指导。上海、浙江的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当然,这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教学的老师不能只上课,还要能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
现在很多初中也在关注这个问题,高考改革直接给高中带来了影响,将来肯定会渗透到初中,有些兴趣特长在初中就要发现和培养。
当然,在学生选择过程中,家长包办代替的情况确实比较多。有的学生的身上承载着家长没有实现的期望,造成孩子压力过大。家长没有上好大学希望孩子能上好大学,家长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就希望孩子能够实现。
但是,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期望值要适中;其次,加强家校合作,加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孩子的五方联动,要认识到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
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想通过高考改革把过去积压的所有问题都解决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慢慢来,高考改革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的问题。
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您认为“一年多考”的考试设置,在增加学生选择性的同时,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
评价政策的时候,第一要有批判性,第二要有建设性。
既然以前的制度有问题,那我们就改变一下试试,到底一年一考,还是一年两考,还需要在实践中做调整。但不管一年几考,都是把考试放到了平时,减轻了学生集中备考的压力。
像美国的SAT考试,一年可以考7次,但不意味着学生每一次都要考。这其实也跟我国一些传统观念有关,所以改革很关键的在于观念层面的转变。
高考风云系列报道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及新高考改革时特别提出:高考及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将会影响和改变一代学生的命运。教育部将紧密追踪,抓好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做好准备。
今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新高考改革行列,2018年19省、2019年5省都将启动各自的高考改革方案,为了给更多校长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借鉴,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独家策划了“高考风云”系列报道,将通过高端访谈、深度报道、佳篇有约等多种报道形式,为您的新高考改革之路提供一些思考和灵感,也为即将面临改革的校长们尽一份绵薄之力。
号外!
如何落实教育部部长给高中的“任务”?“新高考改革先行者”——上海和浙江名校有哪些经验?如何把脉新高考命题改革趋势?新高考背景下,北京顶尖名校如何落实生涯规划教育?......“2017最实战新高考改革研讨会”将给您答案!
参加方式:
方式一:免费获得
填写“中小学校长生存状况调查问卷”,抽取免费名额。
方式二:报名参加
推荐文章
○独家•深度 | 新高考风云变幻,六省市校长“达”者喜、“穷”者忧
○独家·高考风云 | 上海市格致中学张志敏:应对新高考改革,校长没必要焦虑
○两会·独家 | 张志勇:未来校长的五个评价标准(视频及文字实录)
○独家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我就是数学,但我绝不仅仅是数学
○独家 | 全能校长王俊:“结构教学”,让教育真正变成一门科学
○独家 | 上海教育泰斗唐盛昌:中国教育没有前进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重磅推荐)
| 总策划:安 飞
| 采写:王乙琨、郭兆晴
| 来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