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闲聊里市渡,七十年之变迁

王才亮 王才亮的笔耕园地 2023-01-06

北漂近20年,忘不了自己是从南方的那个说起来世界闻名但近代落伍了的那个小城市漂来。对于景德镇,媒体上有褒有贬,各种评价都有,我对此如今已不去争论。如果说历史上曾经辉煌,那是前人的努力。而现在落伍了,我也无话可说,因为我在景德镇工作生活的40多年,我也努力了。至今,我仍然很关心这个城市的发展,只是很多事情力不从心。


2020年7月30日,我突然想去景德镇看一看,于是有了一次拎包就走的旅行。


这一次返景虽然是突然决定,但是消息传出后,亲友们的接风宴一直安排到了第四天我回北京上飞机之前。其中宴请地点有一半安排在酒店集中的城区南边,我因此需要沿着中山北路经沿河东路往南穿过景德镇的老城区,路过我小时候居住生活而现在叫五王庙古戏台的地方。触景生情,勾起了许多记忆,当时就在网上把拍的照片加上顺口溜发了出来。


记得幼时此屋中,

嬉戏打闹多稚童。

老房已被拆了去,

新庙自誉老古董。



我作为景德镇人,我都不知道这个五王庙是从哪里来的。


我的记忆里,这块土地处于景德镇市里市渡口的马路旁边,地上建筑物门牌原为中山路1057号(后改为937号),是一组徽派建筑群中之临街大屋,青瓦白墙二进大屋,其后面连着的多幢徽派建筑物,分别通往姚家上弄、江家上弄直至徐家街,系清代之盐行衙门及官员、盐商住宅。


我在这座大屋的后厢房出生,除掉中学毕业去兵团的6年,共在这里住了20年,1981年搬离去了妻子单位分配的宿舍。前几年闻讯拆迁,抽空赶来时已是废墟一片。后来见这里建起了五王庙大戏台,但总是关着门。今日路过见这个庙开了门,就进去逛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今天根据回忆,画了两张上世纪七十年代时草图,比较一下还是变化很大。这不仅仅是我对于城市变迁的留下的回忆,是非功过,见仁见智。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建筑草图


里市渡的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宋代已成为重要码头。地名为什么叫里市渡而不叫其他?地名来源传说有多种,但主要是两种。


一种传说是由一李姓寡妇出钱兴建,故最初得名为李施渡,后根据谐音改为里市渡沿用至今。


二是传说从景德镇望北去浮梁县城,古时有一条官道即今天的中山北路从韦陀桥北至旸府滩或宝石渡口,均无集市,唯有韦陀桥往南始有商埠,渡口应运而生,因往北至韦陀桥恰好一里地故取名“里市渡”。究竟何为正确解释,今已难以考证。


在昌南镇改为景德镇的一千多年中,里市渡一直是瓷都的重要码头,扼守着昌江河及西河水运咽喉。商人们从九江入鄱阳湖,走饶河,进昌江到景德镇,往北去采购安徽祁门的木材,浮梁县的茶叶。而安徽古徽州地区的客商无论是水路绕到祁门到景德镇还是陆路走瑶里的皖赣古道到景德镇,乘船南往鄱阳湖进入长江去往各地都是必经之地。


在景德镇市上个世纪通火车之前,瓷器虽然已经不经由里市渡口上船发往世界各地,而烧瓷器所必需的窑柴,建窑房及民居所需木材皆浮梁县乃至祁门山区水运而来由此上岸。所以里市渡渡口对岸,三闾庙古村旁就是由安徽省所派驻的木材转运站。更重要的是我小时候住的那栋大宅子在清朝及民国时代是盐行衙门,浮梁县和景德镇人吃的盐皆由此上岸并管理,加上还是景德镇的粮农副产品的转运中心,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我小时候的里市渡的码头从马路上下到渡口河边是一条全长50米,宽8米,由麻石条路面的斜坡道。两边河里面漂满了木排、竹排几近接拢。我少年时从五月至九月几乎天天下河游泳,两岸木排最近的时候是一个猛子就从这边下去那边木排上去了。


里市渡口的马路两侧北到韦陀桥,南到求子弄(现名求知弄),临街的住宅多半取下木板门,便是店铺,有南货店、油盐米店、纸扎店、寿坊店、药店、饭馆、理发店、裁缝店、菜店、客栈等等,市民生活需要应有尽有。著名的骨伤科医生张道人和儿科医生徐士衍老先生的住宅都在这附近。

据我的记忆和听老人们讲,解放后至今,里市渡有四次大的变迁。


第一次是建国初,盐行衙门被取消改为了居民住宅,加上农村粮农产品实行了统购统销,里市渡不再是商品的集散中心,成了纯粹的居民区。我们家作为租房者应该是在这一时期搬进了盐行原临街的房屋。


第二次是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至文革前,一些大的工商业主不仅企业被公私合营,其住宅也被没收或者经租。一些空余的房子就被用来从事手工业,例如伞厂、棉针织厂、豆制品厂、竹木器厂等都在这一带。我母亲一方面当着居委会的干部,一方面就在附近摆个修鞋摊修鞋,也是家里收入的重要来源。


第三次是文革前后,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和城市供应的需要,豆制品厂进行技术改造,拆了一部分老房子进行了扩建。而家具厂则是利用城乡结合部空地和拆了一些老房子进行了扩建。尤其是坑爹的深挖洞备战活动,我们家的那个院子里也挖了防空洞,结果由于地质条件根本防不了空,挖开后又填上了,反而把下水道给破坏了,弄得前面的天井每到下雨便堵水。


第四次就是近十几年当中,景德镇市对中山北路全面进行了改造,里市渡也在其中,形成了仿古建筑一条街。里市渡口被防洪墙及附属建筑隔断,成了御窑景巷的一部分。我小时候住的这幢大房子被拆掉了,建起了五王庙古戏台,成了御窑景巷17号,里面有了另外一种景色。



由于各种原因当然也包括拆迁,原来的邻居都已经四处分散,难以会面。但我问了里弄没拆的老住户,他们说前几年里市渡这一带拆迁主要是拆临街,由于是政府项目,邻居们虽然是直管公房承租户,但都按老房改政策补偿安置给了两居室,所以矛盾不多。至于这个大宅子拆掉了之后,房屋材料肯定是可以利用的,而用到哪里去了就没有人关心了。


光阴似箭,我时常记得小时候一起读幼儿园和小学、中学直至兵团的那些小伙伴们当时嘻笑打闹,上放学邀约而行,周末同去山上砍柴的场景。我的同学和兵团战友当中没有出伟人、名人、大富豪,但都还顺利退休且绝大多数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所以兵团战友聚会、同学聚会只要不与法院开庭时间相冲突,我都会从外地赶来参加。



这一次去景德镇的第一场接,就是由原兵团战友们组织的。

历史文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庭审秩序保障诉讼权利的通知》(2020年)


被大力宣传的《平安经》凭什么卖269元一本?


一本有关拆迁实务的专业书


【经典】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产权保护行政诉讼典型案例,才良代理的古田赔偿案入选


关于福利分房



王才亮

 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非著名律师

王才亮,学者型律师,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建设管理与房地产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出版专著三十余本,发表法律专业论文百余篇。


才行法道 良举公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