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视点 | 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梁永贤


1

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 潜力不断被挖掘, 实力不断扩大, 优势日益突出, 产业体系也日益完备, 逐步形成了旅游产业、节庆会展产业、体育文化产业以及海洋文艺产业等形式多样的产业体系.
第一,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最先开始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 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形成了规范的发展体系。以青岛市为例, 2017年上半年青岛市旅发委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青岛市接待游客数量再创新高, 人数高达3600万人次, 同比增长了近8%, 旅游收入594亿元, 增长了13.3%。2017年仅国庆假期期间青岛市接待游客数就达到600万人次, 同比增长了14.8%, 实现旅游消费66亿元, 同比增长17.5%。青岛市在全省旅游城市排行榜中位列榜首。除此以外, 山东省的海洋旅游产业的项目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 例如烟台的蓬莱阁、青岛崂山、威海刘公岛等主题公园, 以及青岛的田横岛、烟台的养马岛以及烟台的蓬莱海底世界等景区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第二, 海洋节庆会展产业具有时间短、收益高的特点, 因而深受企业家喜爱, 发展迅速。完善的硬件设施是节庆会展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山东省已经成功建成了多个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专业化会展中心, 例如烟台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威海国际会展中心。此外, 山东省也在不断打造属于自己的会展活动平台, 努力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例如由中美合力打造的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过多次大型的国际渔业展览活动, 大大提升了山东省海洋节庆会展产业的整体实力。
第三, 山东的海洋体育产业主要集中在青岛和日照两个城市。青岛在2008年成功举办过奥运会帆船比赛, 也曾成功举办过世界顶级大帆船赛事“沃尔沃环球帆船赛”, 继续发扬奥运精神, 逐步提升奥帆中心的竞争力, 形成了以帆船运动为主的海上休闲运动产业链, 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帆船之都”。日照的起步要晚于青岛, 但是日照市将城市定位明确为“水上运动之都”, 承接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帆船、沙滩排球等赛事, 扩大了日照市体育运动的知名度, 成功打开了海洋体育业的消费市场。
第四, 海洋文艺演出市场也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呈现上升趋势, 大众娱乐演出次数增多, 种类丰富, 深受观众喜欢。海洋文化论坛等活动也是海洋文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了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 例如青岛国际海洋节演出的《蓝色畅想》, 充分体现了海洋产业的特色。山东省也在不断尝试新的产业运作模式, 规范各项演出活动, 推进海洋文化艺术产业朝着规范化、有序化发展。
海洋文化产业在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山东省的海洋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影响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
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洋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企业创新经营能力薄弱

第一,海洋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发展存在差距。现阶段来说, 海洋文化产业与陆地文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海洋文化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也有相当深厚的文化积淀, 但是, 受由来已久的陆地文化本位的影响, 海洋文化普及范围远远不如陆地文化, 在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影响力也比陆地文化小得多。山东省位于山东半岛, 陆地文化最为声名远播的就是孔子的儒家文化, 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而且山东境内历史文化古迹众多, 齐鲁文化以齐鲁之地而得名, 泰山以五岳之尊闻名遐迩。在山东内陆的各种文化习俗、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吕剧、美食等文化资源都被人们从各个方面, 以各种形式、各种层次挖掘出来。从这些文化中又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文化, 形成一系列的文化产品, 当这些文化产品聚集到一起就形成了文化产业。然而, 我们的很多海洋文化都只是作为独立的文化, 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 对海洋文化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
第二,产业创新经营能力薄弱问题。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较小, 资金不足, 自主研发能力更是十分匮乏, 海洋文化产品处于浅加工阶段, 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文化底蕴缺乏, 附加值较低, 最终导致企业收益低。山东省改革速度较慢, 制约着企业的创新经营能力。


海洋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遭破坏

第一, 乱开发。在山东省沿海地区, 乱开发、乱经营对沿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不但改变了原始的海岸线, 也使近海的湿地、滩涂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第二, 滥捕捞。山东是经济大省, 也是人口大省, 对美食的追求促使人们过度向海洋索取资源, 目前近海的渔业资源极度枯竭, 海洋也出现了“荒漠化”。
第三, 乱排放。海洋污染正日益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 而这些污染物也有相当一部分被排放到大海中, 造成海洋污染。特别是渤海湾, 周围有辽东半岛、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 这三个经济引擎的加速发展也使渤海湾污染严重。截至2011年, 中国已经有约4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水质标准不达标, 甚至低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标准, 其中就有渤海湾和黄海北部近岸。


海陆文化产业趋同, 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缺失

第一, 海陆文化产业结构大体相同。海洋文化产业目前没有形成系统的海洋文化, 缺少属于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它的文化只是披着海洋文化的外衣, 内里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还是陆地文化。
第二, 海洋文化产业形式低级产业雷同。海洋文化不同于陆地文化, 它的形成和发展的时间短, 还没有形成规模庞大的海洋文化企业。而那些小企业所经营的项目大同小异, 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竞争相当激烈。
第三, 各地市海洋文化产业模式一样。山东省的沿海城市, 不管是青岛、日照, 还是东营、威海、烟台, 都把海洋文化旅游放在首位, 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海洋文化, 使人们到过一个地方, 再去别的地方, 感觉都一样, 没有区别, 这就大大降低了各个城市的吸引力。久而久之, 既没有自己的海洋文化产业, 就连海洋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也会大打折扣。
第四, 山东省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 虽然已经建立了一批海洋文化产业平台, 但是受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制约, 目前的平台多为旅游业、餐饮业等, 跨区域、跨行业的平台依旧缺乏, 创意产业、科技产业以及信息化产业平台较少。


传统思维制约产业发展, 统筹管理服务不完善

第一,传统思维制约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思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发展观念落后。各级政府对海洋产业注重的往往是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第一和第二产业, 因此在海洋养殖、海水盐场、造船和港口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 例如青岛港和日照港, 都是世界级的深水港口, 而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关注要小得多, 因此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20世纪, 山东省对沿海地区的盲目开发, 造成了沿海区域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 致使原本具有良好的文化资源的地区优势消失殆尽。比如, 在21世纪之前, 山东省对沿海沿江部分区域进行了掠夺性、污染性开发, 重经济效能与产能, 轻环境保护和绿色开发, 导致一些发展海洋文化有利的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这一传统思维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相关海洋产业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使山东省海洋经济中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同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山东省规模化产能行业在多方面领先于全国同行。201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 占全省GDP的1/5。海洋经济作为全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培育的“十强”产业之一, 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山东省也从海洋出发谋划实施海洋强省战略。
第二,统筹管理服务不完善。一是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没有形成高效的统筹管理。山东省的海洋文化管理部门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陆地上, 对海洋文化缺乏地域上的管理, 只是在陆地上管理海洋, 没有形成海洋和陆地的统筹管理和发展。二是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合理的协调机制。山东省的海洋管理是多方管理, 而各方没有一个合理的协调机制, 这对海洋文化企业来说, 不知道该如何配合各个部门的不同管理, 既浪费了政府的管理资源, 也增加了中小海洋文化企业的成本。三是海洋文化产业政策倾斜少。目前, 山东省海洋文化政策扶持较少, 还有相当一部分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小, 不能形成良好的政策效益。政策不能落到实处, 不能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

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产业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第一,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文化产业是对科技和知识的双重考验,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人才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尽管蓝色经济区在海洋科技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但总体上仍存在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尤其是专门针对海洋进行研究探索的人才缺乏, 这成为制约海洋文化产业实现高速跨越发展的一个短板, 人才结构错位和阶段性失衡、新兴技术人才培养滞后问题突出。

第二,资金短缺问题突出。海洋文化产业资金短缺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国家的财政投资, 缺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刚刚起步, 还处于探索阶段, 且规模小, 没有形成足够的集群发展力量, 缺乏成本优势;此外, 海洋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招商引资起步时间不长, 吸引外资规模不大。


3

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要建立健全海洋文化市场发展体系, 使海洋文化资源中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合理分配和流动。充分利用好海洋文化行业的组织, 提升海洋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引入创新机制,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吸引专业型、创新型人才, 加强文化产品的深加工, 提升其附加值, 研发自主品牌, 打造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品牌效应。
2.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2013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规划, 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应该以此为契机,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 积极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建设中去, 以开放的态度、包容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机制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互通, 促进山东省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发展。山东省要积极与中国沿海省份进行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流, 利用优势互补, 共同研发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和产品, 开展形式多样的海洋主题文化活动, 例如可以举办海洋文化节、海洋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等, 打造属于山东的海上丝绸之路。
3.发挥海洋科技引领作用
文化产业要想长远持久地发展, 关键就要在文化产业中注入创新机制, 创新离不开人才, 离不开资金, 更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山东海洋文化产业要想在众多竞争行业中脱颖而出, 必须重视科技与文化的融会贯通, 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引领海洋文化产业不断前进, 山东省要利用好自身的海洋科技优势, 鼓励众多的科研院所大胆创新, 发展海洋科技, 培养科技人才, 可以建立专门的海洋文化产业创意产品研发基地, 使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由原来的政策资本支持转变为科技和创意驱动。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海洋文化产业在长期发展中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 各省份也在加大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推动。山东省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对海洋文化资源的生产加工也已经走上正常轨道, 资源开发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 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动力,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政府重经济轻治理的发展模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例如海洋资源被滥用, 海洋环境被污染, 海洋生产形式粗放等。随着海洋强国、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 政府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稳中求进, 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 注重生态文明, 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坚持发展科技创新, 走集约化、精细化和规模化发展模式,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坚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
2.坚持可持续发展
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健康的海洋环境、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完善的海洋生态系统, 这三者中任何一种遭到破坏都会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威胁, 这就对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海洋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充分挖掘其价值, 禁止过分攫取, 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对于海洋传统文化,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注重扬弃, 结合时代特征, 剔除其中落后成分, 加入新的时代元素, 使海洋人文资源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海洋文化产品要进行深加工, 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提高海洋资源利用率和海洋文化产品附加值, 使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海洋文化产业布局, 打造品牌战略

1.优化海陆文化产业布局
山东省政府要鼓励在滨海、近岸、近海以及海岛等区域举办海洋文化产业展, 建立海洋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和功能园区, 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实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海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到山东, 形成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使海洋文化产业与内陆文化产业的发展距离逐渐缩小。
2.优化整合实现区域错位发展
对于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整合, 摆脱单一制发展模式, 善于将山东本地的海洋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饮食以及节庆会展等结合起来, 利用科技, 融会贯通, 形成新的产品形态和产业模式, 形成山东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错位发展格局。
3.交流合作中促进区域协调
山东省海洋文化创意产业要加强与辽东半岛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区域交流与协调。一方面, 是各省份政府之间要有合作意识, 抵制地方保护主义, 使各省份在公平自由的环境中发展合作;另一方面是海洋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协会之间要进行合作交流, 延长资源开发利用生产的产业链, 有效整合区域资源, 有效避免产品和服务的雷同化, 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
4.打造品牌效应
党的十九报告中强调企业发展要注重品牌效应。山东省品牌化战略是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海洋文化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利用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对特色产业进行准确定位, 加大对“水上山东”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扩大品牌效应。此外, 还要有品牌保护的意识, 注重维护品牌形象, 在鼓励发明专利的同时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建立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1.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发展提出了“走在前列”的根本要求和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的指示精神。2018年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开局之年, 要求山东省的产业发展必须做好“去增提”, 这三项要求放在山东海洋文化产业上就是要求文化产业要化解过剩产能, 拓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新领域;增加海洋文化产业类型, 发展新兴海洋文化产业;利用科技创新, 提升传统海洋文化产业, 改造形成发展的新动力。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四新四化”也是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总要求, 山东的海洋文化产业要不断研发新技术, 拓展新产业, 发展新业态, 探究新模式, 促进海洋文化产业的智慧化、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山东省的海洋文化产业必须要解放思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这样才能打破传统产业的桎梏, 朝着创新创意发展。
2.加强管理和政策扶持
一方面要规范和协调行业管理。在管理机构方面, 设立专门性的海洋文化产业综合管理机构, 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整体运作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规范, 还要设立权威性的海洋资源污染防治机构, 预防海洋资源的滥用和环境的污染, 对于污染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治;在管理流程方面, 加强对产业运行的层层把控, 运用科学手段和信息技术, 使产业文化在正确的轨道有序运营;在管理人力上, 加大海洋执法队伍建设, 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将违反市场秩序的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23]另一方面建立完善政策扶持体系。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道路, 指引方向, 鼓励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立法机关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规范化、有序化, 对于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24]最后财政部门要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大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1.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山东省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当前山东省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的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还比较缺乏, 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各大高校对于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 政府加强教育投入, 学校加大力度培养, 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再教育。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是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的投入, 鼓励高校学子搞科研、搞创新, 对于成功申请海洋科学专利或者取得海洋研究成果的学生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提高大家科研创作的积极性。政府还要加强人才的继续教育, 尤其是对于在企业中工作的工人, 要加强对工人的定期培训, 挖掘专业人才重点培养, 使人尽其才, 完善人才的选拔和奖励机制, 并且帮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源源不断地为山东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优秀人才。此外还要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 优化工作环境, 提升工资待遇, 尊重人才, 重用人才, 把国外有经验的海洋产业人才纳入山东省海洋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政府还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管理机制, 保障人才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避免人才流失。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 政府在财政投入方面可以采取财税扶持政策, 财税政策涉及行业的方方面面, 能有效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税收减免、税费降低以及项目补贴等便利条件。政府还可以采用金融扶持政策, 利用银行、担保机构以及贷款公司为海洋文化产业提供必需的资金支持,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海洋文化产业, 拓宽融资渠道, 抵御投资风险。


研究成果 | 现代传播环境下我国海洋文化构建传播研究

海洋文化 | 中国首家海洋文化教育联盟成立

专家视点 | 李国强:关于构筑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的思考

专家视点 | 刘家沂: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及对策

专家视点 | 杨国桢: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

专家视点 | 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海洋保护区体系的思考

专家视点 | 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视野下 海洋文化自信的生成

研究成果 | 开展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的目的意义

专家视点 |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模式的历史反思



文章来源:节选自《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原刊于《中国海洋经济》2018年02期

作者:梁永贤济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