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曙松演讲:金融科技运用和监管框架探讨

编者按

12月17日,2018中国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会在深圳举行。会议特邀港交所代表、优秀上市企业高管、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大型券商代表参加,逾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自发报名参会,共同探讨“资本寒冬”下的投资机遇。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出席峰会并发表了题为《金融科技运用和监管框架探讨》的主题演讲,本位为演讲实录,未经演讲者审阅。


演讲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集团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非常高兴今天参加这个关于金融科技的盛会,我最近看到一个Economist杂志上有一个观点,说该怎么评价金融科技:它是一套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是一个需要不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在金融场景里找到一个问题,然后运用这个解决方案去解决。我觉得这个评价很有意思,实际上在金融体系里面,交易所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也作为一线的监管机构,正在积极地尝试运用金融科技的技术和手段。接下来我们应该能看到陆陆续续会有一些应用的成果出现。今天我跟大家梳理一下,看区块链技术如何从金融出发找它们的解决方案,从科技角度出发找金融和科技融合的路径。


对于交易所来说,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支持平台,它和市场上很多主体有非常多元复杂的联系,小到一个最简单的交易,大到交易之后的托管、清算业务里面涉及到的种种主体、买卖双方所依托的投行以及证券市场相关的机构。将区块链作为分布式的数据库或者去中心化数据库在交易所应用体系里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题目,同时因为区块链的构建分布式的组织是其中一个发展方向,我们看到从技术特性上已经有在资产领域的应用,前面专家都有涉及。全球交易所也从不同领域开始突破,有的交易所已经开始用于资产交易、清算领域、数据交易平台的设立,以及依托区块链框架进行相关合作。


大家现在去交易所参观,比较喜欢看的是仪式感比较强的是敲锣上市,实际上这些已经上市的企业给交易所贡献比较大的是在交易环节,这个部分给交易所贡献的利益比较大,涉及到多主体、多环节,也是区块链能够发挥它作用的地方。



从交易所交易角度来看,利用区块链技术重溯证券交易流程确实能提供比较大的效率。从技术流程看,传统证券交易流程环节比较多,一个投资者在买进股票成交之后,流程转到到结算所分别清算资金和股票多,环节非常多,各环节很容易出错。我查了一些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交易所也是手工填单的,牛市时期手工填单效率跟不上牛市高频的成交。如果在这个环节使用区块链技术,当交易发生的时候,就可以同时启动清算,极大缩短交易时间,有利于参与方数据快速的处理。通过智能合约的验证解决降低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自动降低风险。


另外是不可篡改性。有的交易所已经推出或者即将推出的应用是在于资产再抵押。资产经过了好多次投行、对冲基金加杠杆设置之后,作为最终投资者不知道基础交易是怎么样,他要查看包括中间重复的再抵押放大杠杆的过程。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资产再抵押过程中的透明度,投资者可以察看到底层基础的风险评级、所有的历史记录再做出投资决策。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智能监管,智能合约使得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对底层资产的尽职调查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大幅下降。


这个变化主要发生在交易环节,实际上金融科技改变了金融市场,但改变不了金融的基本特性,怎么来适应新的被金融科技改变了的环境?特别是金融科技的创新性,在不同跨领域的联系,使得风险的传导更快捷。从目前来看,大家也知道在金融科技里面有一个相应同步发展的领域叫监管科技,监管部门也在积极跟进。实际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看到监管机构也开始意识到对于实体的、还是虚拟的金融服务,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要遵循“一致性监管原则”,只要从事相同的金融业务、销售行为、金融交易行为、融资行为,就对照已有金融相关行为进行监管。美国也好、英国也好、欧美也好,监管金融科技强调的是监管一致性原则,保持整个金融体系避免出现套利。



创新怎么办呢?改变现有金融机构比较多的就是在某些业务范围内,合理冲撞一些政策和法规进行测试。最近我们看到ICO监管原则陆续出台,实际上也反映了监管一致性原则。如果ICO属于股份类型的证券,就要遵循现有监管条例。ICO持有人可获赋予股东的权力,比如在公司清盘时参与剩余资金的分配,这就代表一定的股东权力。同时ICO是不是一种债权证明?按照指定的日期或赎回时向持有人偿还投资本金和向他们支付利息的行为就是债权行为。持有人会参与分享项目投资人的回报,ICO就有可能被视为“集体投资计划”的权益。这个监管原则基本就体现了监管的一致性,避免出现监管套利。


金融机构的改变和重构,怎么能让它有一些创新的空间呢?就是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让银行的合作伙伴公司可以在无需完全符合监管条件的环境下参与创新。我们看到这是沙盒使用情况的统计,以及身份认证,软件平台、分布式分类帐技术的运用情况。目前已经实现了跨金融的沙盒监管,包括新加坡、英国都有相应的一些技术的突破。


第三是金融科技监管方面。怎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来构建一个比较有效的完整的、能跟得上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的一个监管科技的机制?金融科技使监管环境、很多业态发生变化,比如说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怎么能够把它应用到金融监管领域,降低KYC的成本以及欺诈风险。第二是基于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的舆情监控、情绪指数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确实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媒体信息、用户生成大量内容,怎么对它进行处理分析、建立相应的指标观察市场变化,供监管者进行使用。还有一个是基于大数据、知识图谱的企业关系挖掘。大家经常说相互之间做庄,往往股价同时上升下跌,很可能在原有的监管水平跟不上的时候,表面上这些公司合规,但实际上这些股票有非常隐秘的关联关系。现在我们看全球一些优秀的交易所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应用,包括香港。我们通过大量的大数据知识服务来发现主体之间的交易情况,股权之间关系来判断它是否存在不合规的行为。



各个央行也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原来大家都用结构化数据,英国央行现在尝试用非结构化数据,比如说对新闻、公司公告和公司研报等文本信息收集并存储起来,搜集一个统一的数据加工平台。日本央行也有一个类似的这样结构化的外部数据的分析,分析GDP预测的数据和实际增长GDP数据之间的差距,通过不同数据,预测公司盈利走势,使得投资者对投资的公司有一个领先的了解。


公司交易背后可能存在着实体应用的形态。从趋势来看,在传统的金融业务向区块链科技转型的时期,带有智能合约技术的新生态系统会被整合到在现有行业中,涌现新型的商业模式和监管服务模式,而且结合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会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大量交易将由线下转向链上。同时加速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印证。很多都用“赋能”这个词,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词,但是从业务操作来看,为什么有些金融机构想做不做不了呢?表现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要么就是他找不到信息流,或者说他有信息流和物流,但是资金流出现了断裂,所以通过采用相应的技术来促进物流、信息流、现金流的融合,起到联合的作用。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的状况和数据配合融资。


从监管角度来说,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不可篡改、公开透明这些特性,使得监管者能够跟踪过去的数据,而且通过把自己的规定写入智能合约,实现智能监管。在规则明确的监管框架里面,全产业链可以查看数据账本上全部数据。同时也包括区块链怎么能够改进自己的治理?走出内外治理相结合的机制,使得它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行业内痛点。


我想今天借这个机会向各位专家报告一下我们在金融分析和金融监管的一些理解,谢谢各位。



  延伸阅读  

2018“决战港股”海外投资系列峰会举行,巴曙松教授发表演讲

2018南南合作金融论坛在香港举行,巴曙松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新经济、新金融、新趋势丨巴曙松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上的演讲

第八届香港国际金融论坛举行,巴曙松教授发表演讲

黄世忠:技术进步与商业模式对会计的影响分析

巴曙松:金融科技正迅速改变金融业现有商业模式

巴曙松:数据科技重塑金融生态

研究报告丨金融科技的运用和监管框架

HKEX Report丨Fintech Applications & Related Regulatory Framework

第二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于深圳举办,巴曙松发表演讲

第六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巴曙松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巴曙松:香港作为开放的投资市场无需担心流动性(完整演讲视频)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2018年12月17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杨玲、鞠諃諃、朱伟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