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悠悠十载,中国银行业都经历了什么?(含精彩视频)
文 /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课题组
十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国际金融体系也遭受重创。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十年间,国际银行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银行业发展较快,银行资产规模跻身首位、盈利能力保持领先、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银行业监管制度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连续十年出版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聚焦中国银行业宏观、战略、业务、人力、监管、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一方面对每年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特定分析,另一方面也对一些问题进行持续性跟踪。本期专栏邀请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以及普华永道北方区金融业主管合伙人朱宇先生,分享他们对过去十年及2018年调查结果的理解。
以下为精彩视频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朱宇先生:普华永道北方区金融业主管合伙人
作为银行家调查系列文章的最终篇,本文也立足于过去十年间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的看法与思考,总结出了银行业十年来的十大变与不变:
一、银行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率区间的预测整体趋降
2012年,约50.2%的银行家认为未来三年中国GDP增长率在7.3%,而到了2018年,39.7%的银行家认为中国GDP增长率约在6.3%。实际上,自2015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需求不足,中国宏观经济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传统行业去产能化与新兴产业成长并存,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2014年以后,大多数银行家都认为未来三年中国GDP将难以实现7.0%以上的增长。
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始终是银行家最关注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融资的多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始终是银行家关心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2010-2012年,超八成银行家最为关注产业结构调整问题。2012年以后,银行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但仍过半数。同时自2016年以来,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也受到众多银行家的关注,这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相对应。
三、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始终是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
近十年来“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核心和战略重点。建设强大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守住风险底线、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必然选择。十九大召开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将防范化解风险列为未来三年的三大任务之首,并明确“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可见,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银行业仍需坚持“底线”思维,深入整治市场乱象,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四、个人消费贷款逐步成为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重点
近十年来,个人消费贷款连续第六年成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选择占比达71.4%,位列首位。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提升,信用环境的不断完善,保障体系的日益健全,居民的消费能力在逐渐增强,中国银行业主动适应这一趋势,普遍加快个人金融业务转型发展步伐,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综合财富管理水平。
五、银行中间业务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整体业务布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对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调查中,结算类业务收入、电子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业务收入占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前三位。随着资管新规正式出台,理财业务收入的占比由2016年最高时的56.1%下滑至2018年的39.6%,下降16.5个百分点。此外,由于2018年资本市场环境的转变,IPO、股权质押、发债业务等同样受到影响,也造成了投行业务的压力。未来,银行为落实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新规等政策要求,财务顾问、理财和代理相关业务收入占比都将面临进一步压降的趋势。
六、信用风险管理始终最受银行家关注
在对商业银行各类风险关注度的持续调查中,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这三类主要风险始终是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其得分也常常位列前三。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信用风险作为银行业最基础、最主要的风险,其关注度以及重要性在近十年中有九年(包括本年度)都占据榜首位置。在当前的宏观经济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七、银行业员工数量增长预期持续弱化
近十年来,银行业员工数量变化情况始终是银行家关心的问题之一。从整体来看,银行家预期员工数量增速总体呈放缓趋势,但“增长”始终大于“基本不变”和“会有减少”。这表明,一方面,面对经济结构的调整,银行业在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的同时,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和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与以往注重人员数量增长不同,随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成熟,以及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未来银行业技术替代人工的趋势更加明显。
八、银行业信息科技投入逐步加大,关注的信息技术领域持续拓展
近十年,银行业对信息科技的投入持续加大。即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幅增加信息建设投入”的银行占比始终保持在三成以上。在经历了2010-2012年的投入高峰后,信息科技建设于近五年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并于2018年达到近五年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银行业信息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进入了银行家的视野,先后吸引了银行家的关注。2009-2011年,银行家关注的多是单一的信息技术及其实装应用,尤以“数据仓库”和“面向服务的架构”是银行家最为关注的信息技术领域。2011-2012年,银行家的关注重心转向各类信息系统的搭建和实装。2013年以来,银行家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各类信息技术和系统的应用,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及其应用进入了银行家的视野;此外,区块链诞生不久,却在近年快速吸引了银行家的注意力。
九、银行家对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逐步提高
经过十年来的不断发展,银行家对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逐步提高。2012-2014年,银行业公司治理水平均处于下降阶段,在2014年各项目得分达到最低值;2014-2017年,银行家对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逐渐上升,在2017年各选项得分达到最高值。总体而言,除了2014年银行家对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处于较低水平之外,在其他年份银行家对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较好,对各项目的评价逐步提高。
十、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发展战略的契合度持续提升
近十年来,银行业在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引导社会资源再分配,逐渐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与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从而推动金融经济和谐发展。2012年,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是发展低碳金融、推行绿色信贷和满足基本金融需求的低附加值服务。2012年以后,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始终包含小微金融服务,而且占比在同期最高,其他重点方向则从员工权益、涉农金融、社区金融到扶贫工作,与银行当时的发展战略的契合度保持持续提升。这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银行创新发展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改变相适应。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
简介
本次银行家调查由巴曙松教授主持并负责,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点面结合”。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负责组织银行家的问卷调查,巴曙松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选择有代表性的金融机构,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代表,普华永道代表和课题组代表组成访谈小组对银行家进行专题访谈。二是“平行展开”。问卷调查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包括港澳台)平行展开,基本覆盖了各类中国银行业机构,全面保证了工作高质量高效率。三是“形式多样”。调查不仅有面向银行家的电子问卷调查,而且还有面对面访谈、电话访问、书面函询。四是“针对性强”。调查紧跟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着重对行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五是“内容详实”。2018年共回收有效问卷2380份,获取了大量真实、准确、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报告》共涵盖十二个部分,包括宏观环境、发展战略、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金融科技与信息化、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银行家群体、监管评价、发展前瞻、同行评价和专题篇。其中,专题篇分别针对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易银行的中国发展路径、银行业深入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资管新规与银行理财业务转型、银行业拥抱金融科技发展浪潮、银行业助推精准脱贫与污染防治等六个银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并设两大特别专题篇“《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09—2018全梳理”和“《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十周年精华观点回顾”以集中解读十年间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的看法与思考。
征订信息
《报告》2019年2月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销售地址:
http://go.cfph.cn/b631.html
《报告》在线征订二维码
延伸阅读
新书丨巴曙松教授系统跟踪并深入研究港交所产品与业务创新的系列著作回顾
新书丨巴曙松《债券通——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的新战略》预售证订
文章来源:“普华永道中国”公众号2019年3月28日(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黄宇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