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模式的探索具有充分的多样性

编者按

6月10日,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在香港出席财新峰会时表示,“互联互通的框架制度设计的核心精髓在哪里?从沪港通深港通到债券通,它的一个核心环节就是选择香港这样一个节点,实现国际交易结算托管制度和国内交易托管结算市场制度的对接和转换。这是我觉得在所有创新里面最核心的一个环节。”


演讲 /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指出,全球的金融体系大致上来说是欧美主导,中国40年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市场体系和框架架构。互联互通为两者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转换对接的制度安排。比如说市场中的数据和追溯,内地是一个see through穿透式的,或者叫一户一码,一个身份证就有一个编码。而香港和欧美市场是多级托管制,是市场逐步形成交易从而积累下来的交易方式。要实现这两个体系的对接,是在沪港通深港通和在债券通谈判里边着力最多费力最多的一个环节。“最后的解决方式就是在海外还是用多级托管制,然后用香港结算统一进入国内市场,这个效果非常明显。”以债券通为例,在债券通开通之前,银行间市场的外资账户大概200多个不到300个。债券通推出之后,可以直接采用多级托管在香港这边开户,“现在开户的户数应该超过一千。这两年的时间开放的效果比原来要好很多,非常的踊跃,而且这个势头还在继续保持。”


“为什么两年时间比以前这么年前的时间效果还好?因为在这个框架制度的设计里面,分别尊重了各自的交易习惯。”巴曙松教授表示。


巴曙松教授认为,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大湾区要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可能就是要继续发挥一个以欧美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和中国内地的金融体系之间的转接平台。“这个区域它对两边都熟悉都了解,而且积累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经验,确实也有很多人提出类似的建议,比如刚才郑主任说的保险通。”


第二点,巴曙松教授指出,世界主要的大湾区产业结构构成的发展路径各有差异。


“大家通常用来对标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我们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各有特色,但是有一个共同点,这三个国际化的大湾区基本上都表现为金融+特定产业的产业结构模式。比如说旧金山湾区基本上是金融+高科技。整个旧金山湾区的PE、 VC的投资规模注册规模在整个美国都发挥了主导地位。而纽约是金融+高端服务业,东京是典型的金融+高端制造业。”


巴曙松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的跨度可能同时覆盖了目前这三个湾区的特点,“它可能既有高端服务业,比如港澳服务业占比超过90%,也有金融+科技,比如深圳,也有金融加制造业,比如像佛山东莞各自都有自己核心的产。所以,大湾区的金融加模式的探索具有充分的多样性,场景也非常的多元和复杂,可能要同时借鉴对已有的三个大湾区的一些经验。”


第三点,巴曙松教授指出,人们描绘粤港澳大湾区经常用“1234”,即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或者三用三个货币监管体制。


“这个既会构成一个融合的加大的成本,也形成一个独特的优势。成本比如说我的机构要在这几个地方设点,可能要重复好多次。优势是在哪里呢?比如对标旧金山纽约,他们要实现自己资产配置的国际化需要漂洋过海。粤港澳大湾区还要实现资产配置的国际化,过一下深圳河就可以。”


巴曙松教授认为,降低三个货币体制的带来的成本比较高的状况,广东地区居民和企业资产的国际化步伐可以率先开放的快一点。


他提到,从中美的关系来看,大家也做了很多不同的预测展望,但是不同形式的脱钩可能是一个中期的趋势,在不同的领域的脱的程度会不一样。


在金融领域显然是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美国市场强,中国市场相对不是那么发达,所以会有一定程度的脱钩,而科技方面的脱钩幅度会比较大。


“如果这个展望判断成立的话,大湾区我觉得它的定位就变成了在贸易还继续保持着挂钩。在金融领域,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发挥好对这两种体系之间的挂钩作用,我觉得应该比原来有更加独特的重要的价值。”巴曙松教授说。


   延伸阅读  

巴曙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差异化金融发展路径

巴曙松:大湾区发展的关键在如何实现“金融+”(演讲视频+全文实录)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正向港深穗多核心演化

巴曙松、王志峰:从粤港澳大湾区看珠海和澳门的金融融合发展

巴曙松教授主持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发展圆桌对话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正向港深穗多核心演化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现状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摘编及“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研究集萃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6月10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都闻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