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认为,早前以美元计价资产的价格大幅波动,美国再次启动量化宽松,期间一度出现“美元荒”,反映市场对依赖单一货币的缺点。另外,各国央行推行负利率,资产收益率下跌,情况均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跨越国境,并在境外流通,继而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算、结算及储备货币。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合理,多元化货币储备已成为大趋势,人民币成为外汇储备的需求逐渐产生。巴曙松教授指出,受疫情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将面临重大洗牌,市场一度出现“美元荒”,依赖美元作为单一国际货币的弊端日益明显。相比之下,人民币资产表现整体较为稳定,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避险资产的特征,如果开放得当,将有条件吸引更多国际资本的流入,加快人民币资产市场开放进程。自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提供人民币清算业务;2004年,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俗称CEPA)正式实施,香港的银行开始为本地居民提供人民币存款服务,“开创了人民币离岸使用的先河”。随着沪深港通、债券通的启动,香港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目前,全球超过七成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是经由香港处理。香港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的平均每日交易金额达11926亿元人民币。同时,香港也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在2014年底达11583亿元的高峰后辗转回落,截至今年2月底,人民币客户存款及存款证余额分别为6387亿及252亿元,合计6639亿元。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为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注入了新的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等。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采取了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渐进路径,香港在“先行先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巴曙松教授认为,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必须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深化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有人认为离岸市场的发展会冲击在岸市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离岸市场人民币资金池最高峰时期达到约1万亿元,相比之下,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200万亿,两者的体量规模相差甚远。实践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迅速往往受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巨大需求所推动,顺势而为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债券市场才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主场,因此必须弥补香港在债券市场的短板,才能强化其金融中心地位。2007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行首笔离岸人民币债券,俗称“点心债”,点心债市场由此诞生。点心债市场规模在2014年达到高峰,当年的发行量达到2542亿元,相比2007年的100亿元增加了24倍。然而,近年来,在岸融资成本下降和人民币汇率下行预期,使得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受阻,因此点心债发行量锐减。然而,点心债市场自2018年起出现初步复苏迹象,新发行量在连续三年减少后出现反弹。根据香港金管局披露的数据,2018整体点心债发行总额同比增长11.5%至2000亿元。但好景不长,去年的发行规模大幅萎缩至494亿元,今年前两个月的发行量仅为72亿元。香港金发局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香港应建设完善多元的人民币债券发行体系,发展人民币债券指数挂钩产品,梯度推进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此外,进一步丰富包括外汇对冲、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在内的多种人民币产品和服务创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带来巨大的冲击,全球化进程亦面临空前挑战。根据Resilinc发布的数据,在3月初,中国有36000种以上的零部件、9000家以上的工厂、1500个以上独特的一级/次级供应商受到疫情影响。巴曙松教授表示,产业转移在疫情发生之前已经开始,疫情只是加速了进程,一些医疗物资、原材料的供应链可能回流。原来在全球化时代以经济效率为原则的布局开始收缩,从离岸供应链变为在岸或近岸。适当分散化,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最典型的是寻求建立“中国+1”的供应链。巴曙松教授指出,在全球化进程受阻的同时,不同区域合作则明显加强,东盟最近取代欧盟成为中国最大出口贸易伙伴集团。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5941.1亿元,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4%。巴曙松教授认为,在这种趋势下,香港能从中找到新的机遇。香港天然与东南亚有密切联系和互动,在支持中国内地和东南亚贸易联系和产业迁移中,香港可以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同时,在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和分散、迁移的过程中,香港可以协助这些经济体,比如在越南、印尼等周边国家建立相应的供应渠道。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庞大人口的内需市场,依然会吸引一些为了贴近消费者而生产的供应链,这也会为香港提供很多专业服务的需求。此外,疫情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带来了冲击,进一步加重了债务压力,因此也将带来金融变革机会,可以考虑将以其他国际货币计价的资产转换为人民币计价,在香港交易流通。债券通自2017年7月开通以来,一直运作十分顺畅,成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渠道。债券通公司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债券通共计成交2,852亿元人民币,日均交易量为143亿元人民币。截至2月末,入市投资者增至1729家,新增投资者61家。截至2月底,全球排名前100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已有66家完成债券通备案入市。相比之下,目前内地机构投资者的境内资金投资境外债市的渠道十分有限。他们只能透过 QDII(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和RQD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计划下的基金投资香港的债券市场,但不能自主选择债券品种、类别,以及何时买入卖出。巴曙松教授指出,债券通方面,促进交易所债市互联互通已在内地监管日程上。债券通采取先北向交易的形式,但市场期待已久的“南向通”却迟迟未有动作。债券市场分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目前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大都已经有了海外投资的渠道,而促进交易所债市互联互通已在内地监管日程上,这将有助扩大交易群体,活跃市场。金发局建议,在目前“沪港通”、“深港通”的基础上,将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扩大至新股发行市场。“新股通”的概念是允许内地投资者在香港市场认购IPO,以及允许香港的国际投资者认购内地市场的IPO。此举将进一步推动两地市场互联互通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与沪深港通的交易模式类似,新股通涉及的资金流亦在封闭的系统内完成。事实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于2016年透露,计划在三年内推出“新股通”,在交易端与现有的“沪港通”类似,从而便利国际投资者直接参与两地的新股市场,以及国际发行人在港上市。巴曙松教授认为,内地上市机制推出重大改革,实行注册制,这为两地未来推出新股通扫除了一大障碍。
巴曙松:思考全球疫情冲击下的“大隔离经济学”框架
巴曙松:疫情冲击促使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反思(含回放链接)
巴曙松:要更加关注疫情冲击下,金融市场的新变化、新趋势
巴曙松:疫情冲击与全球化转折下的宏观经济观察(含精彩视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0年5月13日(文中观点仅代表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张菁、张琦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