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师素描 | 刘宇扬:新海派建筑师在上海留下的设计笔墨


刘宇扬
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创作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复合型创新人才实验班设计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硕士(1997)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来到上海第十三年,刘宇扬已被业内同行视为新一代「海派」建筑师的中坚力量。而在此之前,他的人生轨迹与建筑之路,都十分多元化。
刘宇扬生于台湾,自小随父母的工作不停搬家。每到一个陌生城市,熟悉它的街道,寻找玩的处所,结识新的朋友,再迁徙到下一个。也许正因为此,他从小养成了关注城市空间的潜意识。
15岁,他随家人来到东南亚,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游历了半年。那段时间他跟很多中学生不一样,没有读书、考试,而是专心于观察异国风情的建筑物,从庙宇、皇宫到整个城市,也就是从那时候,他开始对建筑空间有了意识。

去美国后,刘宇扬最初念的是加州大学的医科,“到了大学以后就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当他因为学医的关系接触了路易斯·康(Louis I.Kahn)设计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时,他被深深的打动了,而后他才知道,这座建筑在现代建筑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刘宇扬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未来,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做出这种建筑,而不是医学,所以决定转走建筑之路。  

1996年,刘宇扬已经在哈佛做硕士论文,当时他的指导老师库哈斯决定要开始对中国的珠三角进行研究,刘宇扬被挑选为研究团队的成员,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

▲ 刘宇扬的个人迁移地图

2007年,刘宇扬来到上海,并在梧桐树下的安福路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以多元文化及多学科背景下的在地化思考和人文关怀,投身中国城乡建筑实践。他追求真诚、有意义及可持续的建筑与环境,立足于中国并积极面对亚洲与世界,事务所的理念是持冷静的态度面对未来的城乡发展,以系统的方式解析复杂的社会需求,以实验的精神实践永续的社区营造。接下来我们就从他的3个代表作品中,小窥刘宇扬的建筑理念。



 素胚瓷片:申窑艺术中心 



申窑艺术中心是一个很磨人的项目。

三个业主、二年半设计,二年半建造,其中一半的设计在建造阶段完成。业主做“施工总包”,驻场建筑师和工人成“哥们”,设计与建造归结成一个字 ——「磨」。回溯项目,的确犹如素胚经历柴窑之火成瓷的蜕变历程。


为何这个项目有近50%的设计是在施工阶段完成的呢?刘宇扬说,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对于这类项目其本身特点是无论原始的图纸或测绘,都难以精确地反映它本身现状条件,尤其是一些未拆除、完全裸露的现有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设计也随之在后期进行调整。在不同阶段,对设计的深度需要进行有效掌控,而不是一次性完成精细化;


第二,前期招商阶段的动态变化。业主不像一般成熟的开发商有所谓的标准化体系。而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他在专业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反而成为优势。相比开发商先通过市场调研、商业顾问提供策划方案、再进行招商运营的传统模式,业主用了一种最本能的自主招商的模式。他对市场有更直接的敏感度,并由于为了保持业态的灵活性,设计策略必须在过程中不断演变。在基本结构和空间框架稳定的前提下,容许许多细微的变化,因而将商业的动态性很好的融入稳定的设计体系当中。

▲ 建筑轴侧图

该项目地块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华江路,立足于北虹桥区域。这片保有经典工业遗存景象的厂区,在新时代下,需要一轮改造更新来优化升级,以适应城市的新发展。


厂区内一栋是包含了办公楼、两组大空间厂房以及数个附属小建筑的生产综合体;另一栋是板式多层宿舍,建造之初为多层厂房。现场保留的完整结构框架,带有工业的秩序感与大尺度生产车间的强烈空间感。

厂房内外原貌


对于刘宇扬团队而言,设计中的挑战在于继承原厂房大空间的建筑结构,赋予其新的功能,同时还要将原有铸铁旧厂房改造为展示陶瓷艺术的创意艺术园区。


经过几番定夺,他们最终的设计策略是,从与原有建筑空间和结构的对话开始,挖掘置入的新功能空间的主题特征,在自身合理组织的同时也时刻跟原有结构体系产生碰撞与磨合。通过对原有结构的局部退让、包裹、强化等空间关系处理,让充满序列感的结构体系暴露在城市空间中。


在立面改造上,刘宇扬选择正交与曲线组合的这一形式母题,将「素胚瓷片」抽象为片状弧面,结合不同建筑部位,做不同的谱系演绎。这些被系统组织的弧面作为构件,散落在厂区立面的各个位置,赋予建筑特有的立面特征,由此呈现出「申窑」的主调性。
         东南角改造过程
           东立面门窗
           
东立面街景:“素胚瓷片”被抽象为片状弧面


南立面主入口大尺度的门斗设计,将厂房独有的空间特征向外立面延展。门斗空间裸露出通高结构的单柱,在揭示室内空间的同时发挥空间趣味。
          
艺术中心南立面

西立面,则将突出的墙体和屋顶做了拆除,作为未来酒店的前场,完整地露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骨架。遗留构架的包裹,形成清晰的建筑体量关系,引入玻璃钢格栅幕墙体系,在保持体量完整的前提下,增加室内空间采光,增加立面丰富性。
           西立面改造前
           西立面改造后:钢筋混凝土的结构骨架,扑面而来的建筑质感


室内空间方面,设计师在梳理了建筑内部体量后,在原有的大空间结构中灵活地设置并创造不同尺度的多重展示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注重塑造空间的趣味性,将其从原来的「生产综合体」转换成包含展览、工坊、培训等功能的「艺术综合体」。

室内改造功能平面 


面向未来此片区的进一步发展,刘宇扬设计预留出用作市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广场空间,连廊直通「艺术综合体」的内部,作为北广场的入口。一方面意图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完善空间;另一方面,在设计解剖与重塑文化的同时,让本区域成为周边市民参与互动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未来,改造后的「申窑艺术中心」将作为北虹桥艺术示范园区与南侧的公园相呼应,并与江桥周边的商业资源形成互补,成为北虹桥的新文化地标。

申窑艺术中心完工照片摄影:朱思宇



 绿色链接:上海民生码头水岸景观及贯通 



上海民生码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1、2泊位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4泊位建于民国13年(1924年),被认为是远东当时最先进的码头。


从2016年开始,民生码头先后经历了民生艺术港规划集群设计改造、浦东滨江水岸全线贯通、整体绿化及灯光提升以及民生轮渡站改造,如今这片极具公共性与历史感的滨水空间,已然成为了上海最新的城市水岸地标。

摄影:田方方


刘宇扬从设计伊始就采用“新旧景观共生”的策略,因为他在现场深深的感知道:工业水岸有它自身强大的视觉魅力,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装饰与设计。


民生码头原有的「防汛墙」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街道与水岸的阻隔和城市空间的割裂。设计师便从剖面入手,结合对地形和基础设施的细致分析与推敲,用绿坡、步道、台阶、和广场等不同方式将场地的高程关系重新组合,新旧糅合,实现了场地空间、景观和动线的连续性,大大的改善了人们进入水岸空间的体验感。
         
摄影:章勇
           
场地东段起始于从洋泾港桥下来的两个引道。靠陆域侧是一个有百分之四坡度的自行车道,平行于水岸线的笔直的进入到防汛墙标高以上的堆坡。靠水域侧是一个直径12米的半螺旋步行台阶,供行走于桥上的人们能徐徐回旋下降到码头上,在行进的过程中以近270度的环形视野,远眺浦江两岸和陆家嘴三件套的壮美景致。

摄影:田方方
高差错落的地形、光影交织的树林、与江风嬉戏的人群,日照晚霞中的水洗石座椅和丝网栏杆,与黄浦江上穿梭的船舶和对岸城市天际线共同形成了丰富、灵动、有层次的景中景 


「民生艺术广场」位于民生码头的中央位置。设计结合了防汛墙标高而形成可举办各类活动的开放式滨水空间,这里是供民众汇聚、驻留与拍摄黄浦江东岸向陆家嘴金融区和饱览浦江两岸的城市天际线的全新视点,也成了自开放以来可供市民休憩、游走、跳广场舞和进行其他即兴活动的最佳场地。

摄影:田方方
广场上的大台阶与穿插于其中的绿植小平台互相辉映,通过数条斜坡道可走向码头。沿江处保留在原位置的系船柱,水洗石矮墙,和灯光形成有历史感的人文景观

在西段的码头面岸边景观,设计通过铺装的整合保留了原塔吊的运输轨道,但对设计塔吊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在保留其历史意味的同时,赋予其拥有贯通景观的标识与指引的新价值,并为以后的发展和改造预留空间。
           
摄影:田方方
码头上的树箱和座椅设置延续了东段的树阵空间,提供人们逗留和休憩的场所。陆域以富有微地形的绿化植栽及步道供人们快慢穿行于其中。


「骑行和跑步贯通道」从民生艺术广场架设到转运站连接民生轮渡站区域,从7米的防汛墙标高一路爬升到11米的轮渡站顶部广场标高。
原场地上的混凝土构架与新建的钢结构步道互为融合并相互支撑,两个极富戏剧性的螺旋坡道将西段地面景观与之相接,满足人车上下疏散流线需求的同时,亦提供了到贯通桥底部漫步道的游弋观景。设计师通过原结构加固和新增加的玻璃顶面,将原有的工业运输物流流线巧妙地转化为城市景观的人流流线。
        
摄影:章勇
摄影:田方方

纵观整个「民生码头贯通景观设计」,这是一个融合当代城市与后工业景观的转化过程,是一个激活水岸断点与强化游憩体验的景观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建设中独具特色的空间营造策略。



 同济大学附属小学:空间与教育的双重实验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位于上海嘉定区安亭新镇,主体建筑群主要由教学楼、综合楼、餐厅、体育馆、架空连廊等几部分组成。设计延续了原有基地的建筑肌理,根据学校功能空间动、静的需求,通过不同尺度、不同开敞程度的庭院、廊道和运动场,将教学、办公、运动空间串联起来,建筑形态及外部空间的塑造注重与城市的融合。


新城语境与江南文脉


小学位于安亭新城门户的位置,为了应对大流量的城市道路车流,将操场设置在靠近主干道的东侧作为过渡,开阔的运动场也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面。

摄影:陈灏
 操场旁边草坡形式的地台,从初始「坡」的概念演变为阶梯式,以植草台阶结合混凝土收边,既保有坡地的形式,又满足运动场看台的功能,是一种地景式的基础设施


小学的地理位置很值得玩味,恰好处于上海与江苏的边界处,设计师也借此挖掘传统江南水乡的地貌特色,以院落空间布局的组织方式,使区域原有空间特质得以延续。


建筑体量的后退释放、地势的自然过渡、建筑形态的高低变化均是从大自然空间中获得灵感。与此同时也打开了城市空间层次展示的一扇窗,课间时,运动场、坡地草坪、平台、南向走廊等空间都是孩子们自由活动的场地。

摄影:CreatAR

多重空间与主题庭院


学校的功能空间有动、静的不同需求,设计的重点是在空间关系上体现出变化和不同的可能性。刘宇扬设计团队充分考虑了师生的心理感受,空间设计注重收放,通过不同开敞程度的「庭院、廊道、运动场地」的有机组合,使室外空间富有层次感和趣味性。

多重空间的设置,也旨在引导孩童在空间中能开发出更浓的探索欲望。初入校园,首先经过的是连接整个校园的连廊,三个五边形的庭院空间依次展开。半开敞的廊道具备双层交通空间,同时也是课间活动的重要空间。教学区设有人文、科技和艺术三个主题庭院:对间距、日照要求相对较低的三组专业教室环绕在庭院周围,餐厅、综合楼也各自设置天井式的庭院,引入天光。

摄影:CreatAR


在二层教学区,连廊扩展为大平台,平台上设置了若干个塑胶场地,这样三四楼的孩子可以直接在二楼平台活动。塑胶场地的位置与底层的功能教室对应,功能教室的屋面排气通风口,在这里被设计成儿童座椅。二层平台东侧连接草坡,自然延伸至操场。

摄影:CreatAR

景观步道铺装使用了传统青砖,结合不同空间的特征选择差异性的几何母题,带来亦静亦动的乐趣。而外围绿化中则多为曲线步道,教学楼北侧生态游园中的消防车道以同样的铺砖方式融合,犹如藤蔓从枝干延展出去。不同的树种分别立于入口广场和各个庭院之中,带给师生四季不同的空间记忆。

摄影:CreatAR

建筑单体与空间细部


在「教学楼」形态的处理上,设计强调进深感和沿河立面的反光效果。每一栋教学楼都根据规范要求和红线做了体量上的转折。南立面的宝蓝色釉面马赛克,在阳光下形成丰富细腻的视觉效果,并在大尺度的城市门户空间中形成一种消隐多变的体量感。
         
摄影:CreatAR

教学楼分为三栋长形体量,标准层均为四间教室俩俩成组,转折处打开与南向的室外走廊连接成一体,扩大走廊空间也提供了视线北望的机会。


东侧的楼梯也有空间体验上的变化:底层在平台下与庭院空间融合,到二层平台视线开敞,再到三四层时,被混凝土砌块花格山墙包裹起来,形成半围合的状态。
           
摄影:陈灏 
           
「行政楼」的设计也很讲究,行政楼南北两排体量与走廊围合形成长方形庭院,南北立面白色实墙和东西立面混凝土花格墙形成整体性的虚实对比。东立面的花格墙与体育馆白墙一虚一实围合成主入口广场。西立面花格墙在解决遮阳的同时也面向中学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界面。内部庭院立面材料采用宝蓝色釉面马赛克,首层西侧以玻璃砖正对庭院入口。
         
摄影:陈灏 
           
「风雨操场」是一个功能相对单纯的大进深运动空间。设计通过详细的日照分析和方案推敲,在立面三米以下的高度设置了三面采光和通风的大面积落地玻璃,在层高10米之上的屋面设置了挑高3米的大尺度天窗,并在天窗侧边安置可开启通气扇。
          
摄影:陈灏
           
天窗下面的穿孔金属遮阳板,有效整合了结构、管线、灯具和幕墙构造,为校园里这个最大的空间,提供了自然采光、自然拔风的被动节能方式,使它成为整个校园里最好用、最舒适和最受欢迎的场所之一。
       
摄影:陈灏


在本案的前期规划设计、建造和投入使用以来的后评估过程中,刘宇扬设计团队关心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多的是如何通过校园空间,更大程度的塑造和启发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活动、身体感知和心灵触动。教育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人的身心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同济实验小学是一次「教育空间」与「教育理念」的双重实验。

▲▲▲

「漂浮,懵懂,迁徙,连根拔起」,成长经历中的空间迁徙,让刘宇扬成为一名深具「大中华文化基因」与国际化背景的当代建筑师,而建筑项目本身也是一种游历。在刘宇扬眼中,建筑师是一个很酷的职业,“我觉得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带着一点造物主自上而下的感觉,并不是说业主要怎么做,你帮他实现而已”,他享受其中的愉悦,同时也深知背后的挑战。

“建筑师的创造性是不可否认的,这里有一种愉悦性和新鲜感在里面。但经历了相当时间的实践后,你一定陷入一个情境,就是在某些环节上的重复,如何保持这种愉悦性和新鲜感,才是最大的挑战。”

浸淫建筑圈二十余年,刘宇扬主持过无数项目,但作品中并没有明显的个人符号化特征,整体是一种“无倾向性”,刘宇扬说他喜欢这种状态,建筑设计不应该先入为主,任何项目初期在他眼中都是扁平的,需要通过对地形的回应、与周边建筑的对话、跟业主的交流去慢慢立体化。

“我的建筑本身不追寻所谓的理想型,但一直寻求一种「理想状态」(ideal condition)。作为一个实践建筑师,最重要的还是在面对每一个项目的时候,怎么处理——有的处理得好一点,有的处理得不尽理想——只能透过每一次的经验,试图让自己再犀利一点。”

文中案例图纸及施工照片由刘宇扬建筑事务所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冒犯,敬请联系
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可后台留言联系,获取内容授权

指导单位:
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
主办单位:
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
承办单位:
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
东方财经·浦东频道
支持单位:
长三角城市文化馆联盟各成员单位


 点击下方关键词   查看以往精彩
【新空间 新发现】奉贤博物馆 | 活力102 |永年菜场 | 民生美术文献中心 | 泊空间 | 3000胶囊 | 知谷1984 | THE BOXX |喜捨【新理念 新生活】昊美术馆 | 望江驿 | 童尚集 | 金桥碧云美术馆 | 宁的书房 | 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 徐汇区艺术馆 | 粟上海 | 大沪繁花 | 九曲创意工坊 | 嘉定图书馆 | 宿予民宿 | 计家墩不如闲【设计师素描】 顾忆 | 俞挺 | 柏振琦 | 范文兵 | 童明 | 刘悦来 | 陈嘉炜 | 张海翱 | 张顼|胡之乐【顶级设计解码】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 | 荷兰鹿特丹大市场【2018优秀案例推荐】融书房 | 思南书局 | 静安区文化馆 | 朵云书院 | 杨浦区图书馆 | 大隐书局 | 顾绣体验馆 | 我嘉书房 | 泗泾非遗传习基地 | 张江戏剧谷 | 唐丰苑 | 美罗艺CAKE | 言几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