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师学术不端,学生履历会有污点吗?

Katarina Zimmer 返朴 2021-01-14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返朴》的推送。为了不与《返朴》失散, 请将“返朴”点亮为星标账号,并常点文末右下角的“在看”。点亮“星标”办法参见文末动图。

能与学术上的前辈合作发表文章,对于许多刚起步的年轻科研人员来说都是值得珍惜的机会。然而这种合作有时却差点断送新人的前途——你期待的是带你成长的领路人,遇到的却是学术不端的“挖坑者”。近期国内频频爆出“学术造假”的新闻,且跨越了生命科学、数学等多个领域,引发了舆论持续关注。那么,导师的过错会不会在学生的履历中留下污点?如何摆脱阴影、重拾对科研的信任?本文中,几位年轻科学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撰文 | Katarina Zimmer
编译 | Chris Li



去年下半年,进化生态学家Kate Laskowski 收到一封来自同行的邮件。邮件直指她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蜘蛛生物专家Jonathan Pruitt于2016年合著的科研论文存在问题。彼时,Laskowski刚刚入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才几个月,这封邮件无疑给她的职业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


Laskowski研究生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随后在德国莱布尼茨淡水生态学及内陆渔业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of Freshwater Ecology and Inland Fisheries)做博士后。从那时起,她便开始与Jonathan Pruitt合作研究蜘蛛的社会行为学。那封邮件说的就是:他们在Pruitt实验室收集的原始数据,以及之后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收集的原始数据包含一些不正常的重复数据。果然,Laskowski合并数据后再次分析,不得不承认根据原数据得到的结论并不可靠。今年初,她向《美国博物学家》American Naturalist提请撤回这篇论文,接下来还得再撤回另外两篇与Pruitt合著的文章。


无疑,Pruitt的多项研究结果都要接受审查——Laskowski的撤稿不过是一个序幕。他们的研究论证的是“社交活动能影响单个蜘蛛的行为”,与这一理论相关的质疑、审查、撤稿扰乱了整个动物行为学界,也影响到大批研究人员,其中有许多是学生,以及像Laskowski一样刚刚独立的年轻科研人员。Laskowski说:“正当我感慨终于找到了梦想中的工作,激动地开启新的科研项目时,一切戛然而止。我不得不花掉四个月时间去重新处理这些旧论文。”


麦克马斯特大学正在对Jonathan Pruitt的科研成果进行调查。可预见的结论无非是两个:


1,数据异常是意外造成的。2,数据异常是故意造假。


今年1月,Pruitt在接受《科学》杂志Science采访时表示自己只是数据管理出现纰漏。


然而,学界持续不断的讨论指向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些刚刚立足的科研人员们如果碰到这类情况应该怎么办?


美国学术诚信办公室(US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ORI))副主任Wanda Jones表示,虽然涉及造假问题的学生们很多时候都不知情,但是因为连带关系,学生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办公室每年都会查出大约30桩学术造假案件,其中40%的情况是PI(首席研究员,一般是导师)负全责,剩下60%的情况下是学生、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也有责任。每一年,都可能有几十位青年科学家发现自己的科研项目岌岌可危,找一个新的职位又极其困难——这就是学术造假的后续影响。Jones总结道:“总之,如果被认定为学术造假,其后果对于所有涉案人员都是非常严重的。”



用对科研丧失信任

“你能看到,这会给学生留下怎样的创伤。”

——Russell Tracy

(生化学家,佛蒙特大学拉纳医学院)


学术丑闻对青年科学家最直接的影响是心理上的:担心自己的名誉和前途,不再相信研究合作,甚至不再相信科学本身。他们可能最终选择告别科研。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Mary Ann Allen当年就是这么想的。2006年,她与另外5个研究生发现他们的导师——生物学家Elizabeth Goodwin——在申请基金时伪造数据。学生们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将情况汇报给学校教务处,并将此事曝光给《科学》杂志。学校调查后,确认Goodwin诱导学生Allen进行数据造假。2010年9月,这起由学生举报的造假案件终于尘埃落定,Goodwin获判2年缓刑,500美元罚金,赔偿威斯康辛大学5万美元,赔偿联邦政府5万美元(下图)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0/09/probation-biologist-who-admitted-misconduct


“碰到这种事,你会认为几乎整个科学都是伪造的。”Allen和许多有同样经历的人谈过,几乎每个人都是这种感觉。事件发生后,Allen的本能反应是直接退学。她想改行去学计算机,找到另一个学校的老师要推荐信,这位老师劝说Allen不要放弃科研。“我继续搞科研,是因为遇到了很多为自己的研究而努力奋斗的人,并且与他们合作。”Allen说,“但当时……我真的是再也不愿相信科学了。”参与揭发造假的另外3名同学直接退学了,不过暂时还不能确认他们是不是因为造假事件而退学。


找实验室,找经费


美国学术诚信办公室称,PI如果涉嫌学术造假,将会引起一连串复杂的问题,并影响到所有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如果一个PI被撤除,学生们就必须找到新的实验室安身,虽说学校也会尽量提供分配。


Goodwin造假曝光后,论文委员会帮助两名决定继续学业的学生找到了新的实验室。其中一位学生不得不接手一个全新的科研项目,另一位则坚持继续研究Goodwin的课题。Allen通过一个博后找到了新的实验室,先是研究秀丽隐杆线虫的遗传性别,又转向RNA调制——“反正我也挺感兴趣的”。虽然三个人最后都拿到了博士学位,但因为中途转项目都耽误了好几年的时间。


Wanda Jones称,由于研究生和博士后的签证、奖学金、项目经费都是与PI绑定的,即使学校愿意提供帮助,要想继续留下来做科研,仍然要面临相当棘手的问题。Allen等人的经费在导师Goodwin名下,Goodwin造假,威斯康辛大学必须将经费退还给联邦政府。最后是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出面提供经费,帮助这几个学生毕业。


德国乌尔姆大学(University of Ulm)也曾向学生提供类似的帮助:2000年,乌尔姆大学实验室的两位癌症研究人员被认定数据造假,学校为揭露造假的学生Eberhard Hildt承担了经济损失。


遭遇导师造假的学生要毕业、博士后要出站,也没那么容易。实验室有了污点,从这个实验室出来的学生要申请其他机构的位置,必然有很大风险,哪怕学生本身根本没有参与造假。Hildt说:“对申请者来说这是个灾难——你出身的实验室以学术不端而闻名,这可不是一封好的推荐信。”1997年,他开始怀疑两个导师的实验操作。他把自己的想法偷偷告诉了一位曾监督他博士论文的前任导师。这位导师不仅鼓励Hildt站出来举报学术不端,还推荐他去了新的工作岗位。如今,Hildt已经是法兰克福保罗–埃利希研究所(Paul Ehrlich Institution)的研究员了。


撤稿,以及学术声誉


好歹, Hildt和Allen都没有与他们的导师一起发文章——其他的学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大多数情况往往是:不真实的数据已经随着论文公开发表,事发后又遭遇杂志撤稿,而此时恰逢年轻科研人员自己的事业刚刚起步。来自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癌症研究所的生化学家 Katharine White说:“最可怕的就是你为之倾尽所有的东西一瞬间被全盘否定。”她在麻省理工(MIT)读研的时候亲眼目睹过一个资深博士后篡改数据,“导师可以想办法补救自己的损失,但是学生被抓了,可没有幸存的机会。”


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研究糖尿病和衰老的 Eric Poehlman承认数据造假后,学生们多年的努力也白费了。撤稿之后,Poehlman的博士后超过一年都拿不出新的学术成果。事发之后,学校学术事务部的负责人召集资深导师,指导博士后们撰写CV和基金申请。负责人还多次致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为学生们陈情:“学生们的努力不该因为Poehlman的作假而付之东流”。他表示,虽然不知道写信是否有用,但是学校方面应该为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负责。

 

学术不端导致的撤稿会对相关研究人员产生长达数年的影响。2009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洲研究人员称,他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工作时,自己读博期间与丹麦神经科学家Milena Penkowa合作发表的论文被撤回了。为了协助调查,自证清白,参与过这篇论文的学生们“痛苦地”重新梳理了7年内收集的所有原始数据。他们担心学校会撤销他们的博士学位,而这位匿名科研人员更害怕这起“明显的数据伪造”公之于众,会让他失去工作。

 

万幸的是,前博导帮助他们洗清了造假嫌疑,并证明了撤稿论文的造假部分与学生无关。之后他们每次找工作,也得尽量在履历中回避一切与那篇撤稿论文有关的内容,以及Milena Penkowa这个名字。


“我当然很害怕撤稿会让我失业。”

——一位匿名研究人员,其导师被指控学术不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学术不端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很多麻烦,但其引发的调查和讨论倒也能刺激许多措施变革。以Goodwin学术造假事件为例,威斯康辛大学在当年公布了一份官方政策,帮助无辜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Allen工作后,也在她执教的大学里建立了类似的政策。

 

作为受害者,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直面学术造假风波后,将成为更严谨、更具责任心的科学家。Laskowski 现在收集任何数据都会刨根问底,保证数据准确、合法。Hildt鼓励他的学生们对实验结果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急功近利。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学者们也一直坚持这些做法,尽可能给后辈们更多的正向引导。

 

其他人也可以从作假事件中吸取教训。比如一位正在读博的学生表示,Jonathan Pruitt的案件打破了她以往认为搞科研“不发表,就发臭”(publish-or-perish)的固有观念,她认为,Pruitt作假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都能让人们去思考将来应该怎样做更好的科学,哪怕做得慢一点。

 

Allen现在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导师。她热切地想要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如果你决定搞科研,那就搞‘好’科研。”



TIPS


如果导师涉嫌学术造假,你可以这样做:


1,如果有你有所怀疑,通知相关部门。美国学术诚信办公室(US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ORI)有相关专业人士随时接待。如果害怕打击报复,可以选择匿名举报。在中国,人社部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申报人员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予以撤销,记入诚信档案,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2,求助律师。因导师学术作假造成经济损失的,当事人也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并尽可能把个人损失降到最低。

 

3,求助有经验的专业前辈。在专业上联系本校其他导师或学校领导,因为这些人将来可以帮你写担保证明、推荐信等。

 

4,仔细阅读学校政策。很多学校都有相关政策,保护检举人员,帮助受害学生找到新的出路。

 

5,直面问题,保持坦诚。与你有关的论文如果被官方撤销,请你一定把科研中你所负责的重点内容进行收集方便日后有需要时保证自己临危不乱。

 

6,学会倾诉。在最难的时候,找到身边你可以依靠的朋友、同学、咨询师,这个时候他们将是你最信任、最坚强的后盾。



本文编译自“The Scientist”电子杂志(www.the-scientist.com),原标题为“When Your Supervisor Is Accused of Research Misconduct”,编译有改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阅。本译文由《返朴》译者完成,无The Scientist工作人员参与。


《返朴》新冠病毒专题


上下滑动可见全部报道  经 验 与 反 思

硬 核 科 普

科 学 防 护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相关阅读

1  小凡:打击学术不端,应重点关注恶意造假

2  h-index遭其发明者猛烈批评:扼杀学术创新,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3  当你的导师不指导你的时候,如何获得指导?


近期热门

1  天才与良知——那个尖锐的物理学家泡利|泡利诞辰120周年纪念

2  开学第一课,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对你说

3  痴迷马拉松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程亦凡

4  谷歌“量子霸权”核心人物:我为什么从谷歌辞职?

5  开棺验尸:各国到底何时起出现新冠病毒感染 | 117疫情观察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点“在看”,防失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