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大,参量放大,约瑟夫森参量放大

无邪 返朴 2021-03-08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关注我们,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自然赋予了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但远不能满足我们探索世界的欲望,于是人类发明了各种传感和放大技术。我们能更深入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利用自然原理,放大技术功莫大焉。


今天要讲的参量放大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个门类,可能大部分人甚至从没听说过。不过想必大家都玩过荡秋千吧,在荡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们通过控制身体有节奏的摆动,可以在没有人推的情况下把秋千荡得越来越高,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所做的功如何能有效地转移到秋千这个单摆系统中去呢?这个过程背后的原理其实就是参量放大。在电路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某个电路参数有节奏地振荡,来迫使驱动电路所做的功转移到信号频率上去,实现信号放大。参量放大的某些特性,使得这种另类的放大器越来越受到极端条件下的量子测量所青睐。







撰文 | 无邪(量子计算从业人员)


我们的身体带有一系列的传感器,比如五官可以收集自然界不同的信息,如图像、声音、气味等。不过,大自然赋予我们这些感觉器官,可不是为了做科学实验用的,是为了生存,为了发现危险,躲避危险,鉴别食物,获取食物......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身体完全就是为此而量身定做的。我们的眼睛是焦距不可调、但能调感光度的“摄像头”,只能看到可见光,分辨率只有大约0.1毫米;耳朵只能听到频率为20-20 kHz的振动,只能分辨强度在0-100 dB(分贝)的声音;鼻子不算灵,只对少数几种与食物中毒相关的气味敏感... ...


但是大自然中的现象显然远不止展现在这些范围。空气中充满了我们看不见的PM2.5,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和微生物;蝙蝠通过超声波来定位和交流,但我们听不见;甲醛有毒但无色无味,我们无法闻到... ...


为了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增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不断开发出各种信号放大和转换的工具,试图去突破身体极限,感知那些依靠身体无法感知的东西。到如今,我们已经“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既捕获了百亿光年以外的星系图像,也敲开了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本以为是巫术的谜团,得到了科学的解释。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探测和放大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讨论的主题,就与此有关。 








噪 声


放大(Amplification)与噪声(Noise)是两个始终相伴而对立的概念,因为放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要探测的信号能压过噪声。当我们希望听见台上的讲话,但周围人声鼎沸,那么喧闹杂乱的人声是噪声;当我们收看电视,背景的雪花是噪声;当我们在城市里仰望星空,城市灯光造成的杂散光是噪声......总的来说,噪声总是我们不想要的东西,但噪声永远存在。


从物理的本质而言,噪声来源于那些不可知、不可控的自由度,它与“熵”的概念密切相关。我们还是以嘈杂声为例,如果我们把讲话的人看成一个“自由度”——这是我们想要的信号,而把每个参与喧闹的人看成是其他“自由度”——这是噪声源。显然,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这些噪声自由度——其他人讲话,才导致了嘈杂声,如果我们有办法控制他们,强迫他们禁声,或只能讲悄悄话,主角的声音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电视上的雪花我们没有办法,因为它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造成的——这是一种完全不可控因素(我们曾经也不知道,后来知道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将信号增强到远强于微波背景辐射的程度,这在信息处理学上有个专门的术语,叫信噪比增强。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信号能量与噪声能量的比值,就是信噪比。提升信号能量,或者压制噪声,都可以增强信噪比。增大信号的技术,就是所谓放大技术。








放 大


放大,浅显来讲就是将想要的信号能量增强,以克服噪声的干扰。我们每个人手里握着一部甚至多部手机,可以接收其他人传递过来的信息——电话、短信或微信视频。每台手机中,都免不了要内置各种放大器和滤波器,否则我们很难顺利地接收到清晰的电话声。手机中的放大器,恐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放大器了,这类放大器通过晶体管的非线性特性,将小电流/电压转换成大得多的电流/电压,从而起到信号增强的作用。


可以作为信号来传递的物理量当然远不止于电流/电压,声、光、磁、电、压力/压强等都可以用来承载信号,相应地就有各种类型的放大器。在这里我们不讨论任何一种具体的放大器——直到我们的主角,约瑟夫森参量放大器(Josephson Parametric Amplifier, 简称JPA)登场。我们先从普适性角度探讨一下放大的本质。


要想实现某信号的放大,就一定要让更多的“自由度”携带信号。还是以电信号放大为例:要想让电信号放大,就需要让更多的电子能携带信号,这些新注入的电子与原来携带信号的电子(输入信号)之间有某种弱耦合关系,导致新注入的电子通过这种耦合也携带部分信号,同时对原输入信号只造成可忽略的影响。输出信号能量与输入信号能量之比,就是放大器的增益(Gain),而上面提到的放大对原输入信号造成的影响则称之为“反作用(Back-action)”。与放大相关的还有另外几个重要的物理指标:


(1) 带宽——指放大器能够起到足够放大作用的频率范围。举例来说,我们的耳朵就相当于一个振动信号的放大器,它只能响应20-20KHz的振动,这就是耳朵的带宽。随着年龄增长,这个带宽还会逐渐降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一个测耳龄的app,看看自己的耳朵几岁了)


(2) 动态范围——指放大器能够合理放大的信号能量上下限。还是以耳朵为例,低于0dB的声音,耳朵就听不见了,因为信号能量与自身噪音相当,耳朵已无法分辨;另一方面,高于100dB的声音会使耳朵极为难受甚至发生物理损伤,这是耳朵所能承受的上限;因此我们知道耳朵的动态范围大约就是100dB的样子。


(3) 附加噪声——指放大过程中引入的额外噪声。前面已经提到,放大的过程就是引入更多的“自由度”来携带信号,这些新引入的自由度,比如说新注入的电子,总有我们用不上的、不希望的、同时又不可控的自由度,这就意味着会引入额外的噪声。


还是举例子来说,在电路中最为人熟知的噪声叫“Johnson Noise”,也叫热噪声或者白噪声,这种噪声是由于电子的热运动造成的,放大过程中新增电子的热运动势必导致噪声增大,即便扣除增益,等效噪声依然是增大了的,因此在电路中,我们会引入一个“噪声系数”的参量,来衡量这种由于放大过程本身引入的噪声水平,它等于(输入端信号的信噪比)/(输出端信号的信噪比),一般取对数,然后用“dB”作为单位表示:



噪声系数 = 10 x lg (输入端信号的信噪比 / 输出端信号的信噪比)(dB)



理想情况下,这个比值为1,取对数后也就是0 dB,实际的情况则永远是比值大于1,或者说噪声水平大于0 dB。假如某天有两个放大器摆在你面前,一个噪声系数是0.6dB,一个是1.2dB,你果断选择0.6dB的,装逼指数满分。


放大器必然会引入额外的噪声,使得信噪比下降,这与前面讲到放大可以“增强信噪比”不是矛盾吗?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在放大技术中,我们需要区分噪声是来自“前端”还是“后端”的——也就是噪声是在放大前引入的还是放大后引入的。放大能够压制“后端”噪声,不能解决“前端”噪声。


手机中的信号放大芯片


一个完美的放大器,应该是增益无穷大、带宽覆盖所有频段、动态范围无穷大并且噪声系数为0dB的,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之物。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制造最合适的放大器。如果一个放大器不够,我们就采用级联的形式,例如在进行量子计算实验时,为了得到量子态的信号,需要进行4级放大,总增益超过100dB(也就是100亿倍)!或者可以先将信号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比如将声音振动转换成电磁场,再进行放大——这不就是麦克风嘛!为了抑制噪声还需要加入多种滤波器、衰减器、隔离器等等,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在整个放大链路中,最重要的放大器是哪个呢?聪明的读者一定很容易想到,是第一个,因为它引入的噪声,会被后面的放大器逐级放大,变成一个很大的噪声。如果第一级放大器增益足够大的话,甚至整个放大链路的总噪声几乎就由这个放大器决定。我们把这第一个放大器叫做“前置放大器”。既然前置放大器如此重要,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一个关于接近完美的前置放大器的故事。








量子噪声极限


在故事展开之前,还要做一些铺垫,这样才能显示出金刚钻的绝活来。前面提到了任何放大器自身都会引入一定程度的噪声,这其中主要的噪声来源,如上述的热噪声、散粒噪声等,都与温度相关——温度越低,噪声越低。当温度达到绝对零度之后,这些噪声都将消失。那是不是意味着如果在绝对零度下进行放大,就可以得到理想的无噪声放大呢?对不起,量子力学说“Too Naive,你们还要考虑量子效应!”


一个信号往往有两个互相依存的自由度,比如一个自由粒子,我们需要同时知道它的位置和动量,才能完全了解它的状态;一个电信号,我们需要同时知道它的幅值和相位,等等。在量子力学中,这样一对物理量满足一定的对易关系,并受不确定性原理限制,从而无法准确地获得全部信息。


现在,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理想的放大器:


(1)它的输入和输出信号都是量子的,服从量子力学原理;(2)它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噪声;(3)它的增益很大,并保持输入和输出信号相位不变。


这样的放大器,唯一的要求就是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都需要满足不确定性原理。但Caves等人做了严格的证明,发现如果放大器不增加额外噪声的话,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无穷增益极限下,这个额外噪声趋近于半个光子。这个噪声仅仅是由于量子力学原理造成的,是不可突破的“物理极限”——这就是Caves量子噪声极限,也叫“Haus-Caves理论”。加上输入信号本身还有至少半个光子的涨落,那么放大后至少有一个光子的噪声。


这是大自然保留的禁地吗?如果我们想要的信号本身就是单光子水平,或者甚至更低,岂不是只能摊手撇嘴,表示无能为力?在设计测量引力波的技术方案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引力波探测计划(LIGO)包含两对L形的干涉仪,臂长4公里,由于引力波引起的臂长变化不足一个原子核直径,要测量这样极端微弱的信号,我们不仅要设法消除地震、热、散粒噪声等经典的噪声,还要设法超越“量子极限”!等等,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不是不能违背的吗?怎么能超越量子极限呢?看官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LIGO超长的干涉仪臂


前面讲的Caves理论,做了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放大过程中保持输入和输出信号相位不变。我们常见的放大器确实都是这样的——放大是各向同性的,对任何方向的信号做同等放大,我们称之为“相位不敏感放大”。但是,理论上并不禁止对不同方向的信号增益不一样的情况,甚至也允许某一方向是放大的,另一方向是缩小的(能不能实现另说)


有这样一个特殊情况:这个放大器对一个方向的信号是放大的,而对与之正交的方向却是缩小的,两个方向的增益正好互为倒数。此时,我们再代入Caves理论中去就发现,放大器引入的额外噪声可以为零!而这并不违反不确定性原理。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回头看那个条件——正交方向缩小。在大增益极限下,相当于有一个方向的信号完全被压缩了,我们几乎得不到这个方向的信息——我们丢掉了一半的信息,另一半自然可以完美地放大了!这种放大,我们又只好取个名字,叫“相位敏感型放大”。采用这种放大形式,对于我们想要的那一半信号而言,就可以“超越量子极限”了。在很多极端的实验中,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放大器,或者至少需要接近量子极限的放大器。








参量放大器


终于等到主角登场了,性子急的同学们怕是早就溜出去上厕所了,没关系,以后你跟他们谈论参量放大器的时候,他们一脸懵逼的样子,你的装逼又拿满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参量放大器。参量俩字是啥意思呢?它跟我们手机里的放大器有啥不一样呢?它咋就那么牛逼呢?


实际上参量放大器一点也不神秘,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放大现象。有没玩过荡秋千的同学没?有没有?有没有!好的没有。大家不知道,荡秋千里面,就用到了参量放大的原理。要想在没人推的情况下把秋千荡得越来越高,该怎么办?如果是坐着荡,那就在秋千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将身体向外探,脚向内伸,到最低点的时候收回来;如果是站着荡呢?那就到最高点的时候站起来,而到最低点的时候蹲下去。这个节奏把握好了,自然会越荡越高。



下面我们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首先,秋千可以用一个单摆来建模,秋千绳就是摆臂,人和座板就是摆球。既然是单摆,学过高中物理的就知道,它有一个固定的频率,这个频率只与摆臂的长度和重力加速度相关(很多人下意识以为胖子摆得慢,其实大自然并没有这样的歧视)


其次,按照上述秋千的荡法,在最高点站起来或者将身体探出去,实际上相当于改变了质心的位置,把质心抬高或向外移,等价地,我们是在改变单摆的臂长——如果我们把臂长当成单摆的一个“参量”,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什么?


其其次,在单摆的一个摆动周期内,这样的动作实际发生了两个周期(不信的同学可以掰着手指数一下)


最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单摆的非线性。我们把单摆当作一个简谐振子来看待,并推导出其固有振荡频率的时候,其实做了一个假设:小摆幅假设。此时重力沿摆动中心的分力可以认为是与摆角成正比的——不过实际上是正弦关系,随着摆幅的增大,这一近似逐渐失效,非线性项,即正弦项展开中的高阶项作用不再是可忽略的。正是这非线性的高阶项,将我们改变质心所做的功,逐渐转移到了单摆的摆动中去了。


老式壁钟内都有一个单摆(下方圆锤状物)


上面单摆的例子,实际上已经完整地描述了一个参量放大的作用过程。它有几个核心要素:


(1)一个振子;(2)振子具有一定的非线性;(3)有一个频率为振子共振频率二倍的外界驱动,或者这个外界驱动可以造成振子某一个参量的二倍频振荡。


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构造一个参量放大器了。在电路中,我们可以用一个电容(C)和一个电感(L)构造成一个LC-振荡电路。这个振荡电路的共振频率与L和C都相关。假如其中某个参量与振荡的幅值有某种非线性关系,并且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改变这个参量,比如电容,就可以构造一个放大器了——这也是参量放大器得名的原因,我们需要改变其中一个参量来实现能量的转移


早在二战时期,由于变容二极管的发明,就有人以此制造出参量放大器并作为雷达接收技术应用。它的优点自然是噪声性能优异,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只能在驱动频率附近很小的范围内放大,换句话说,它的带宽很窄。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快速进步,这种放大器的优势丧失,便越来越不受重视了。


一个1296MHz参量放大器古董,早年半导体放大器噪声还很高的时候,参量放大器能够提供更好的噪声系数。
- 未完待续 - 

《返朴》新冠病毒专题


上下滑动可见全部报道  经 验 与 反 思


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能从抗击非典中汲取什么经验?专家讲解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 | 117三人行专家呼吁:避免重复检测新冠病毒,不确诊不应影响治疗 | 117三人行4 需要评估“封城”的影响;尚无经验证的疗法 | 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布会实录这些野生动物的病毒怎么就到了人类社会?为何现在比过去多那么多传染病呢?
赵国屏院士:科研、疾控和临床缺乏协同,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教训”
应对疫情,春运人口回流情况如何?基于春节前人口流动模拟的预测
前夜:新冠病毒传播时间线详解 | 117三人行
控制疫情,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时间 | 专访清华药学院院长丁胜教授
10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反思此疫,中国疾控该改革了
11 血浆治疗是“稻草”还是“神药”?专家:谨慎乐观,尊重科学
12 彻底扑灭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1920年是如何做到的?| 展卷
13 非典之后,为什么这些治愈的病人更绝望了?
14 悲剧换来制度的改革:记制药史上最悲催的一次临床实验15 武汉一线专家详解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他们是窒息而死,过程很痛苦16 新冠病毒源于美国?“专家”到底错哪了17 中国延缓了病毒的全球传播,各国公卫比拼才刚刚开始18 武汉疫情暴露政府治理能力短板,突破口何在?19 天花是怎么消灭的?一场众多孤儿活体接力的救世壮举20 曹彬:抗新冠病毒治疗有药可期21 世卫组织:新冠疫情已成“大流行”,总干事怎么说?22 波士顿新冠暴发危机:Biogen年会病毒大传播始末23 专访公共卫生专家汤胜蓝:WHO正在失去主角光环24 各国抗疫作业自己做,中国该如何应对输入压力?25 新冠阴影下的德国抗疫百态:二战以来最大挑战26 中国第一波、欧美第二波,还会出现第三波大疫情吗?27 各国实验室趋于寂静,科研人员做好准备应对疫情的长期干扰28 全球疫情高峰何时到来?多久能结束?硬核主任张文宏全面解读29 问世快,上市慢,量产还难说:新冠疫苗何时拯救人类?30 新药研发专家的抗疫日记:愿临床数据不再引发悲剧 | 117三人行
硬 核 科 普
比起流感,为什么全世界更害怕新型冠状病毒?Remdesivir到底是不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神药”?权威观点: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新药开发为啥那么难?4 抗新冠病毒的药物为何还没研发出来?为什么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肯定会研制成功?中间宿主亟待确定!武汉病毒所确证新冠病毒极大可能源自蝙蝠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来源和传染人的分子作用通路
新冠病毒是人造的?专家教你告别阴谋论
9 病毒,那条静止的河流10 宅在家里不动,你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11 有抗体就能清除病毒吗?认识抗体的复杂性
12 以史为鉴:也说新冠肺炎的血浆疗法
13 西湖大学团队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细胞受体的空间结构
14 中国结构生物学家发力:揭示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瞬间
15 给你的生物网课加点料:世界最大冷冻电镜基地给青少年的7个科普锦囊
16 炎症风暴:人体免疫系统,是怎样反噬自身的?17 传播力胜过SARS,需要担心新冠病毒变异吗?
18 全世界只有少数实验室能接触新型冠状病毒,它们长这样19 莫被误导!准确理解新冠病毒可能分为两种类型,且在暴发早期就已并存
科 学 防 护


1 病毒来袭,科学家告诉你这样选口罩 | 117三人行

世卫组织建议:如何在家护理疑似新冠感染者?附正确的打喷嚏、洗手方法 | 摸象记

3 一次性医用口罩怎么做出来的?如何消毒?

怎样安全吃喝拉撒?旅途最全防护指南请收好5 开工在即,面对新冠病毒,如何练成“百毒不侵体”?6 冠状病毒在体外可以存活多久?| 117三人行
怎样应对新冠病毒空气传播?| 117三人行8 吸烟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事实可能正相反肺炎恐慌下,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6个心理防护方案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相关阅读

1  接近绝对零度的死寂中,居然隐藏着量子计算这样的大杀器?

2  IBM驳斥谷歌,量子霸权 VS 量子优势,量子计算离我们还有多远?

3  在量子计算机到来之前,请准备好抗量子破解的密码学

4  老薛家的猫长到20斤了!我国科学家成功制备20量子比特的薛定谔猫态

5  谈量子通信前,先看看经典保密通信安全性几何?


近期热门

1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龙”,也许是史上最大乌龙

2  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能从抗击非典中汲取什么经验?

3  2020沃尔夫数学奖得主Eliashberg:找到正职前的两年是我做数学的美好时光

4  对付癌症, 是否都该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5  曹则贤跨年演讲:什么是量子力学?∣ 贤说八道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点“在看”,传递你的品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