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诺贝尔奖化学奖发错了?李斯特做出获奖工作时只是博士后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普林小虎队 Author 普林小虎队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本文原文分为两篇文章《较真:诺贝尔奖发错了?李斯特做出获奖工作时只是博士后吗?》和《诺贝尔奖首次出现姨甥组合》,两篇文章主要解释了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杰明·李斯特进行获得诺奖的工作时的身份问题——他当时已经是独立PI;以及一个有趣的事实:李斯特的姨妈也获得过诺贝尔奖,在众多诺奖亲属组合中首次出现了姨甥组合。《返朴》经作者授权合为一篇文章刊发。
撰文 | 倪忆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获奖者为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的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麦克米伦(David W.C. MacMillan),奖励他们在“不对称有机催化”上的贡献。这两位的获奖,多少有点出乎意料,连MacMillan自己一开始都不相信,以为是恶作剧。当List给他发短信时,他回复说,赌一千块钱,这是假的。
媒体对此也有点准备不足,仓促上阵。在许多报道里,提到List的获奖工作时,都说这是他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时做出来的,博士后导师为Carlos F. Barbas III。更有舆论以此为由,说诺贝尔奖发错了:既然List只是博士后,按照学术界惯例,这一工作的最大荣誉就应该属于他的导师Barbas,后者已于2014年去世,所以List才捡了一个漏。这样一来,List的贡献跟其余为“不对称有机催化”作出贡献的一些人比起来就有所不足,那岂不是诺贝尔奖发错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
先说结论:
第一,List在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时,导师不是Barbas,而是Richard Lerner,即获奖工作的第二作者。
第二,List做出获奖工作时,身份已经不是博士后,而是助理教授,是独立的PI。
第三,List是其获奖工作的最主要贡献者,他获诺奖的资格至少与MacMillan相当。
上图是诺贝尔奖官方授奖报告里,提到两位获奖者突破性工作的段落。下图中是所涉及的两篇论文的索引信息。这两篇论文都于2000年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杂志》上。List的获奖论文《Proline-Catalyzed Direct Asymmetric Aldol Reactions》,三名作者依次为List, Lerner, Barbas。MacMillan的获奖论文《New Strategies for Organic Catalysis: The First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Organocatalytic Diels−Alder Reaction》,三名作者依次为Ahrendt,Borths,MacMillan。
在许多实验学科里,作者排序的惯例是:第一作者是具体实验的最主要完成人,通常是博士后或者研究生;通讯作者是导师,排在最后;其余作者按照贡献大小排序。之所以不少人认为List是Barbas的博士后,也正是基于这一排名惯例。
可是,如果打开论文,看看里面的作者列表,就会发现问题。上图是论文开头的截图,List的名字后面打了一个星号,表明他是通讯作者,是对这篇论文负最大责任的人。List是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要了解一位学者的经历,最可靠的资源就是其个人或所在机构网站上的简历。List在马普所网站上的简历截图如下:
里面很明确地写了,他1997-1998年间在Scripps做博士后,1999-2003年间在Scripps担任助理教授。前面论文截图里能看到,论文投稿日期是1999年12月7日,说明投稿时,List已经独立了将近一年,是以独立PI身份完成获奖工作的。当然不排除他从博士后期间就开始做获奖工作,但如果是那样的话,他的博士后导师至少也得是个共同通讯作者,不符合论文署名情况。(有报道说List在做博士后期间产生了获奖工作的想法,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跟诺贝尔奖归属问题无关。)
List获奖后,马普所网站上有一篇对他的报道《A Perspective for Life》,网址是
https://www.mpg.de/17662734/potrait-benjamin-list
这篇报道里包含更多List生平的信息。报道中没有一处提到Barbas,但两次提到Lerner,截图如下:
第一次提到Lerner是说,List读到Lerner的工作,觉得这非常exciting,就是他想做的!中间有一段说List拿到洪堡基金资助,来到Scripps,不到两年发表了17篇论文等等,不再截图。第二次提到Lerner,是过了一年后,Lerner给List一个Scripps的助理教授职位。1999年初,List带着两名工作人员开始了他自己科研领域的探险。
从这一报道不难判断,List在Scripps的博士后导师是Lerner,但List从1999年初开始已经是独立PI。报道也能解释为什么List是第一作者,因为他当时只是新PI,手下只有两个人,多半还都是管后勤的,只能亲自上阵做实验。
当然,List的简历以及马普所的报道都是List单方面的说法。如果心理阴暗一点,可以认为List在自己经历上说了谎,因为这关系到能不能拿诺贝尔奖。但再加上他获奖论文的署名方式这一旁证,就可以确切无疑地认为List是以独立PI身份完成获奖工作的。
作为获奖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List无疑是论文的最主要贡献者。他的获奖论文1999年12月7日投稿,2000年2月26日在线发表。另外一位获奖者MacMillan,获奖论文投稿时间为2000年1月7日,在线发表时间为2000年4月15日,MacMillan是通讯作者。对比一下投稿/发表时间,可以认为双方是各自独立做出,且均以独立PI身份完成工作,获奖资格相当。
平心而论,List做出获奖工作时,身份是不是博士后,这件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时间仓促之下弄错了,也属于人之常情,不是什么大问题。大部分读者可能根本就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但如果要以此为据,质疑诺贝尔奖的公信力,还是应该作更严密的考证。
当然,如果说质疑List和MacMillan的工作到底值不值得在这时候发奖,或者应不应该加上别的学者作为第三位获奖人,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我们无意也无能力在此讨论。
最后的感想:由于语言障碍,中文网络和英文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不畅通。中文网络上关于国外的信息质量很低,英文网络上关于中国的信息质量也不高。为了获得全面信息,避免被中间商带偏,直接阅读原文是必不可少的。学好英语,非常重要!(此处应有英语培训广告)
诺贝尔首次出现姨甥组合
上篇文章《较真:诺贝尔奖发错了?李斯特做出获奖工作时只是博士后吗?》发表后,看到科技日报一篇报道《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斯特的开挂人生》,作者为科技日报驻德国记者李山。这篇报道基本上就是从《较真》一文中引用过的马普所网站上的文章“A Perspective for Life”编译而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阅读这篇中文报道。
顺便说一些《较真》一文中没有提到的有趣事实:
李斯特的姨妈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是一位发育生物学家,于199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技日报这篇报道也讲了此事。跟她同年获奖的有一位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Eric Wieschaus,普林小虎队的不少成员都对他非常熟悉。
在诺贝尔奖历史上,经常有同一家族出过不止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最著名的就是居里一家,居里夫妇和女儿女婿4人得了5人次诺贝尔奖,还有一个女婿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领取了诺贝尔和平奖。此外,家族两名成员均获诺贝尔奖的情况有父子、夫妻、兄弟、叔侄、连襟、外舅公-外弥甥,李斯特家这个姨甥组合还是第一次出现,可谓一段佳话。
跟李斯特同获诺奖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MacMillan,获奖当天上午9点还要开组会。作报告的那位学生开场说:“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要祝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然后放张幻灯片,上写“Congratulations... Ben List!!!” 合着祝贺的是李斯特……看人家这师生、同行关系!
MacMillan组祝贺List获奖丨图源:MacMillan组 推特
李斯特在Scripps的博士后导师Richard Lerner并非无名之辈。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瑞典皇家科学院(对,就是评选诺贝尔科学奖的那个机构)院士,1994年获得沃尔夫化学奖。从1991年到2011年,他一直担任Scripps研究所主席。他还是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现任特聘教授和首席研究员,中国化学界应该对他很熟悉。
Richard Lerner丨图源:Scripps Research
《较真》一文发出后,收到读者反馈,说李斯特既然还在跟前导师合作,就不能视作真正独立。这种说法当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我们原文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是李斯特“是以独立PI身份完成获奖工作的”。不管你多么觉得他不独立,他这个独立身份是不能否认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名不正则言不顺”。李斯特就占据了独立的名分。不能说因为他在跟前导师合作,就永远把荣誉归于前导师,那年轻人还有出头机会吗?难道李斯特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立身份,就非得离开已经熟悉的平台,把自己跟前导师完全隔离开来,有了能得诺贝尔奖的想法都不能马上去做?李斯特这个独立PI身份,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显然是认可的,所以才会把奖颁发给他,而不是仍健在的Lerner。
至于李斯特到底有多独立,外人当然难以判断。这里只说一件小事:李斯特博士毕业后,没有跟包括导师在内的任何人商量,就自己决定到Scripps研究所跟随Lerner。这样的人,你觉得他会在成为独立PI后,还亦步亦趋地跟随前博士后导师?也正是如此不羁的灵魂,才能发前人之所未发,产生出来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奇思妙想。
李斯特在实验室倒立丨图源:mpg.de
当年李斯特只是一个独立未满一年的新PI,做出了一个能拿诺贝尔奖的成果。他的合作者是所里的两位资深教授,其中一人不单是他的前导师,还是所主席,学术界超级大佬,有能力影响诺贝尔奖评选的那种。这两人居然没有抢夺他的荣誉?大方地让他做了通讯作者?在对一些潜规则熟视无睹的圈子里,这的确是没法理解的。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普林小虎队”。
相关阅读
1 不对称合成20年后轮回,2021化学诺奖工作有何不平凡之处?
3 “点击化学”创始人夏普莱斯:喜爱钓鱼的少年,最后钓到了诺贝尔奖
4 97岁化学诺奖得主每周工作50小时,错过诺奖电话因为在领另一个大奖!
5 众望所归!锂电池获2019化学诺奖,97岁“足够好”爷爷成最高龄获奖人 | 视频
近期推荐
1 杨-米尔斯规范原理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丨庆贺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
2 杨振宁的歉疚感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