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明咳嗽低烧却说我无症状?上海无症状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返朴 2022-05-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Author Y博的科普园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要点:
  1. 不是没有肺炎就是无症状

  2. 随意更改无症状标准会造成混乱

  3. 需有更多数据才能判断病毒的威胁


撰文 | Y博的科普园

一位市民与疾控中心的对话录音把上海的困境暴露无遗。也凸显面对Omicron,按原有的防疫措施——集中隔离所有感染者,已经让上海这个全国医疗资源最充足的一个城市都不堪重负。


上海确实需要调整防疫措施,无症状、轻症感染者应该要改成居家隔离。可怕的不是现在上海每天新增5、6千感染病例,而是在新增5、6千时上海已疲于奔命。这种疲惫还不是新冠疾病的严重性,而是防疫方式导致。


但同时我对那些认为上海都是无症状、轻症,因此疫情不危险的说法也不敢苟同。合理的决策要基于科学、完善的数据,上海现在公开的数据不足以得出新冠不危险这一结论。特别是看到上海把无肺炎都归为无症状,如此荒唐、背离科学做法,亟须更改。


1什么才叫无症状?


新冠的无症状感染是指感染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都没有出现症状。新冠的症状非常多,不同感染者之间差别可以很大。像CDC列举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疲劳、嗅味觉失灵、头疼、恶心、腹泻等[1]。这里面不是所有的都与呼吸系统相关,但它们仍然是常见的症状,有这些症状的,就不能叫做无症状。


在实际筛查中,可能有些感染者刚感染没多久,还未出现症状就被核酸筛查出来了,这些人初始会被归为无症状,等症状出现后须重新归类。


可能是SARS留下的印象太深,国内在新冠里特别关注肺炎这一症状。但从几年疫情下来,特别是国外大量感染中观察到的,新冠和SARS差异很大,肺炎不是主要表现。


有些新冠最严重的表现也未必是肺炎。比如儿童和成人患者都可能发生一种多系统的炎症(MIS)。儿童中称为MIS-C,是儿童感染者中最危险的情况,症状类似川崎病,为影响多器官的严重炎症[2]


像我们把新冠感染后的疾病称为新冠肺炎,其实是落后于现在的科学认知了。国际上就是说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直接称为新冠疾病,远比新冠肺炎合适。


可无论按国内标准还是国际标准,上海把一切没有肺炎证据的都归为无症状都极为荒唐。国内第九版诊疗标准里明确就有轻型,指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症状[3]。无症状必须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现阳性,但又没有出现相关症状,且没有肺部影像学特征性改变[4]。怎么能仅凭没有肺炎就说是无症状呢?


2胡乱归类的危害


说国内诊疗标准有过时的地方没问题,就像刚才说的,对肺炎这个症状的强调就是过时的。而且由于诊疗方案里对肺炎的强调,通过CT获得肺部影像学资料成了关键。大量感染者包括很多轻症患者,都要接受CT检查,作为一种涉及辐射的影像学检测,这种毫无必要的过度检查明显是错误的。


但是把明明有症状的感染者,归为无症状不是与时俱进,是不讲科学的表现。这种胡乱归类也有危害。


首先最大的危害就是让感染者本人非常困惑。那些感染者自己明明有症状,却被告之是无症状,这种情况下他(她)们对整个防疫工作、医疗系统是更有信心呢,还是变得没信心?从检测到隔离再到疫苗接种,哪项防疫措施不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与配合,怎能做这种失信于民的事?


其次,不科学的归类也影响合理的治疗。新冠作为疾病有发展过程,不是确诊这一天不是重症就可以高枕无忧。无论是口服抗病毒药还是单抗,临床试验都是跟踪28天,看这一时间段里转成重症的风险,就是因为疾病是有过程的。明明确诊时都有症状的了,还归为无症状,很可能干扰今后的跟踪与判断。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一个70岁的老先生感染了,发烧但还没做CT,没有确认肺炎。按上海的玩法,这位老先生是无症状。无症状是没法使用辉瑞的口服药或国产单克隆抗体药的(不符合诊疗标准)。这些药都要用在感染早期(症状出现后越早用越好),等到过几天他病情恶化或者终于做上CT了,再想用这些药可能都晚了。


如果一开始就按国家诊疗方案里把这个定义为轻型,那么抗病毒药使用标准是“发病 5 天以内的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单抗是10天内。如果药品供应没问题,这个人就有希望用这两种药物,能把他重症或死亡的风险降低80-90%。


再者,我们判断疫情需要真实的数据。很多人一看上海无症状那么多,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病毒太弱了。如果病毒确实弱了自然很好,但我们需要真实科学的数据才能这样去下结论。要是擅自改标准,那结论还能靠谱吗?


上海作为国内新增感染最多的地区,数据质量还关系到国家层面对疫情的分析。上海无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包括病例并不少的吉林。如果不及时统一分型标准,我们恐怕根本无法解读现有数据。


3判断危险性需更完整数据


从国外大量的跟踪情况来看,Omicron的致重症风险确实比之前的Delta有明显下降。但因为它极强的传播力,最后导致的重症、死亡总数在很多国家地区一点都不少,特别是对于没接种过疫苗的人群。


很多人一看上海无症状感染多,以及现在国内整体重症很少,死亡公告的只有吉林有两例,而且都是因为基础疾病去世,就觉得Omicron太弱了,和流感差不多,甚至比流感还弱鸡。但即便是上海、吉林,现在的感染病例远不是Omicron全面暴发的样子,这种情况下,断言病毒危害小是非常危险的。


现在上海每天公告的数据都是新增病例数以及感染者所在地[5]。这些数据固然有用,但为了更好判断病毒危险程度,我们需要更多数据。


最重要的是感染者年龄分布,疫苗接种状况。国外很多地方都出现过这种情况,Omicron先感染了生活更丰富的年轻人,这些人本身就是低危人群,所以一开始看上去病毒特别弱。但等到病毒传播开了,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开始感染,住院数据也上升了。


现在上海感染的分布,特别是年龄分布是比现在的无症状率更值得关注的一个数据。香港Omicron彻底暴发后,感染者的年龄分布与人口结构非常接近,也就是老年人和年轻人感染风险一样,最后创了全世界新冠病粗死率的记录。如果上海感染以接种完疫苗的年轻人为主,那么我们绝不能对病毒的威力掉以轻心。


还有上海分年龄段的疫苗接种率,以及储备的新冠口服药与单克隆抗体药。包括香港的跟踪数据(参见文章《港大疫苗有效性研究值得内地分析借鉴在内都显示,如果接种完三针疫苗,即便是灭活疫苗,至少短期内对重症、死亡的保护都非常好。


因此,Omicron对上海最终有多危险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当地疫苗接种率,特别是高龄人群中疫苗接种率。按中国平均的老年人疫苗接种率,80岁以上约一半都没打,那么Omicron一旦彻底暴发,还是很危险的。如果上海接种率不同,那么情况可能不一样。不过这也让其它地区借鉴上海疫情时需要谨慎。


除疫苗外,国内能有效降低新冠危险——住院死亡风险的,只有辉瑞的口服抗病毒药以及国产的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如果疫苗接种率短期上升不了,特别是无法引进高效疫苗,能降低新冠危险程度将受这两个药的供给影响。这些药的实际供应量,应该做到透明,让公众有心理准备。


现在上海由于每天都有几千例的新增感染,又采用不符资源现状的隔离方案,整个城市都疲惫不堪。包括隔离方式在内很多地方是需要调整,但任何调整都要基于真实、科学的数据。民众也需要获得靠谱的信息,才能有合理的认知。而靠谱的信息,既不是那些无限夸大新冠严重性、后遗症的恐吓,也不是随意更改疾病分类后的无症状比例。


参考资料

  •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symptoms-testing/symptoms.html
  • https://www.cdc.gov/mis/mis-c/hcp/index.html?CDC_AA_refVal=https%3A%2F%2Fwww.cdc.gov%2Fmis%2Fhcp%2Findex.html
  •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15/5679257/files/49854a49c7004f4ea9e622f3f2c568d8.pdf
  • http://wsjkw.sh.gov.cn/xwfb/20220306/eefec98d15fa488282318f277f2230fc.html
  • http://wsjkw.sh.gov.cn/yqtb/index.html#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原标题为《上海防疫是需调整,但不要轻言新冠不危险》。


相关阅读

1  港大疫苗有效性研究值得内地分析借鉴

2  Omicron侵袭中国,怎么看灭活疫苗到底行不行?

3  新冠特效药写入第九版诊疗指南,特效药效果如何?

4  无惧变异:辉瑞新药Paxlovid或将破除新冠阴影

5  全球首款抗新冠病毒口服药莫那匹韦,是天使,还是魔鬼?


近期推荐

1  母系遗传关系是怎样鉴定的?| DNA亲子鉴定的科学原理

2  雪花到底有多迷人?为什么?| 贤说八道

3  为什么现在的药不如以前多,也不如以前有用了?

4  专访爱德华·威腾:何处潜藏新物理?

5  美学者呼吁教改:科学哲学走进中学课堂,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返朴书单,点击购买↓↓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微信实行乱序推送,常点“在看”,可防失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