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四针虽好,但这些事其实更重要

Y博的科普园 返朴 2022-12-16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撰文 | Y博的科普园


1


第四针推出是否赶得上疫情?




中国终于公布了第四针新冠疫苗的接种方案。60岁以上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在接种完第一针加强针6个月后,可以再接种一针加强针。

理论上来说不光是老年人,很多年轻人距离上一针疫苗接种也超过一年了。考虑到大部分人用的是免疫原性弱,有效性低的灭活疫苗,显然国内绝大部分人当下的免疫基础并不高。开展第四针是合理的。
但形势比人强,一个防疫措施或政策能否起效,与所处的疫情环境息息相关。如今很多地方是感染激增,实事求是地说,大部分人还来不及打第四针,就会被奥密克戎活病毒“接种”了。

开放第四针是对的,可在整体防疫之中,从检测到抗病毒药使用再到疫苗推广,都有更重要或者说更急迫的事需要考虑。


2


完善抗原检测刻不容缓




因为核酸检测已被基本放弃,感染病例数与现实偏差极大,卫健委更是直接宣布不再通报无症状感染病例。可如今通报病例偏离的只是无症状感染吗?大部分检测都已经依赖抗原,可抗原检测的结果没有反映到通报数据中,这才是如今感染数据偏离现实的关键。此外,抗原买不到,明明有症状了测好几天才测出来等问题层出不穷,检测是防疫的第一步,检测数据不清,等于是在抓瞎。因此改善如今混乱的抗原检测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至少有以下方面要考虑:
第一,明确市场上抗原试剂的灵敏度。抗原试剂的厂家很多,而现在奥密克戎的不同亚株也很多。国外发现过一些试剂对部分亚株灵敏度下降的问题。这不是说抗原不能用,但可能要测更多次才能保证结果可靠。

比如WHO对抗原的标准是灵敏度80%,阳性样本测出假阴性的概率是20%。为什么一般建议隔24小时测两次都是阴性才排除感染,就是因为连续两次假阴性的概率只有4%,很低。可如果某个抗原对现在新的病毒株灵敏度下降到50%,那么连续两次阴性仍然有25%的概率是假阴性,需要考虑再加测。

只有及时跟踪抗原对当下流行突变株的表现,才能明确合理的使用方案。

第二,确认抗原试剂的保质期是否可以延长,可以延长多久。一般来说,抗原这类试剂给出的保质期是非常保守的。过期的抗原可能仍然有效。可到底过期多久还能用,需要厂家与监管部门弄清楚。

很多人都说买不到抗原。但有些人家里可能就有一些过期的抗原。如果能明确这些抗原是否还有效,那么对不少人来说也是解了燃眉之急。另外,一些厂家可能也有一些过期尚未处理的库存,如果向监管机构提供必要的证据,明确了是可以使用的,投入市场,也可以缓解目前的供需不平衡。

抗原的整体产量是非常高的,如今只是一下子供求端大增导致了供需不平,以后肯定可以改善。但对于急切需要检测的人来说,基于科学证据延长保质期可以更快起到帮助。我们不能对一个有症状,怀疑是感染的人说,你等等,过两礼拜抗原检测盒就多了。

第三,建立汇总抗原检测结果的机制,特别是把高危人群的检测与抗病毒治疗结合。很多人自嘲测了阳性是吃感冒药,测了阴性也是吃感冒药,还要检测干吗。这种无奈可以理解,但本来不应该如此无奈。检测的结果应该可以用来指导隔离,降低传播风险。在抗原占据检测主位后,我们更应了解大概多少人抗原阳了,才能知道疫情走势。

对高危人群来说,检测更是直接关联到后续医疗选择。paxlovid这种有效的抗病毒药必须在确诊5天内使用。当高危人群抗原阳性后更需要渠道能及时反馈到医疗机构,确认是否需要使用抗病毒药。


3


合理分配抗病毒药物




奥密克戎对于未接种疫苗的高危人群仍然非常危险,提升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包括为接种第三针较久的老人提供第四针是必要的。但问题是不少人在接种到下一针疫苗——包括第四针前,可能就先被奥密克戎活病毒接种了。

国内一位专家预测说中国第一波疫情可能有60%的人感染。这可能夸张了些,可是参考香港、新加坡、台湾、美国等地的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基本上2-3个月内20%的人被感染是至少的。
按病毒如今几乎不受控的传播来看,必然会有一部分高危人群在接种完三针或四针疫苗前被感染,面临较高的重症风险。对于被感染的高危人群,及时提供paxlovid这目前上市的唯一有效的抗病毒药异常关键。这种关键性是双重的,对感染者本人来说,及时使用paxlovid可以大幅降低住院死亡风险。而对医疗机构来说,重症患者少了也能缓解压力。
可如今抗病毒药物的储备状况、分配方案却极不清楚。一面是很多人为自己与家人感染的风险忧心忡忡,到处搜寻购买抗病毒药物的方法,另一面是莫名其妙会跳出一个平台公开在网上贩卖。

我们需要一个更为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抗病毒药物分配方案。随便在网上兜售不会让药物分配更合理,只会引发滥用与误用。炒作某公司和某公司达成销售协议,也不会给焦虑的民众提供实际帮助。

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抗病毒药物分配方案应该包括某个区域现在储备有多少药物,今后每周大概会新引入多少份,在分配时优先秩序如何。例如NIH在新冠诊疗方案里就明确列出了如果供应不足,抗病毒药分配的优先秩序:


网上贩售paxlovid的一个原因据说是药物即将过期。其实FDA在今年9月根据新的药物稳定性测试结果将paxlovid的有效期从生产后9个月延长到了12个月。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感染状况,抗病毒药的分发渠道如有改动,需要有严谨的论证,不应该如此随意行事。


4


公布更多疫苗数据




鼓励更多老年人接种,缩短老年人加强针间隔,为老年人以及免疫抑制人群提供第四针无疑是对的。可是在推广疫苗的同时,是否应该公布更多的相关数据呢?

数据公开少甚至是误导性宣传的问题从国内最初几个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开始就一直存在。例如灭活疫苗生产方曾向新闻媒体宣称什么紧急使用几万人,在海外打了灭活的都没感染,没打的多个感染。这些说法在科学上完全站不住脚,迟迟不公开数据却不断发表这种言论,无疑是在误导公众。

如今中国批准的疫苗越来越多,但数据呢?12月初一次批准多个疫苗,不少唯一的公开数据仅仅是相关公司简略的新闻稿。姑且不说商业新闻稿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即便字字属实,相关稿件在整个疫苗的的临床试验规模、收集数据范围等方面也难言详实。

现在开展第四针,第四针的数据在哪里呢?做了什么样的试验或实验,结果如何?无论是第三针还是第四针,越来越多的指导文件在暗示或明示之前接种灭活疫苗的应该用其它技术路线的疫苗做加强。这大概率是因为灭活疫苗免疫原性低,诱导的免疫反应指标如中和抗体滴度低,有效性也偏低。可是异源加强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呢?特别是新上市的几个疫苗,有多少安全性数据?

药监局或任何一个与防疫相关的职能部门,能说清楚中国批准新冠疫苗的标准是什么吗?给老百姓打的疫苗,在上市之前,至少需要什么样的有效性数据,多少的安全性数据?急急忙忙批准多个新疫苗,是因为这些新疫苗足够好,还是仅仅因为灭活不够好?

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对接种疫苗犹豫是出于对安全性的担忧。除了空洞的“我们国家的疫苗很安全”(那么多个疫苗具体指哪个?)或者“灭活疫苗安全性比mRNA好”(这句话肯定是错的),是否有任何实际的数据可以真正回应一些民众对疫苗安全性的忧虑?

即便是上市最久的两个灭活疫苗,在2021年5月WHO审核时都列出了会在中国进行老年人中的主动以及被动安全性跟踪,如今已经一年半过去了,这些安全性跟踪的结果呢?关于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数据,香港一个特区公布的恐怕比整个中国大陆多,这是不是过于黑色幽默了?

参考资料

https://www.covid19treatmentguidelines.nih.gov/management/clinical-management-of-adults/nonhospitalized-adults-general-management/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95911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2019-nCoV-vaccines-SAGE_recommendation-Sinovac-CoronaVac-background-2021.1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相关阅读

1  该如何评估”阳了“的后果?不可过分轻敌

2  医护人员阳性飙升,医疗机构迎来“决战时刻”

3  传销看了都得喊佩服:论文显示二甲双胍对新冠治疗无效,却被说成有效

4  N95买不到怎么出门?试试DIY一个棉布口罩

5  防疫究竟是防毒,还是防病?


近期推荐

1  防疫究竟是防毒,还是防病?

2  在贝尔不等式的诺奖之年,怀念贝尔的一生

3  有效性可疑,安全性堪忧,抗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是怎么上市的?

4  诺奖得主深陷论文图片造假漩涡,合理的图片处理应符合什么规则?

5  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诺奖得主卡尔·威曼的科学教育观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微信实行乱序推送,常点“在看”,可防失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