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化学奖得主,化学只考了20分
加星标,才能不错过每日推送!方法见文末动图
关于三位诺奖得主的逸事。
而作为化学奖得主,他们其中有一位化学竟然只考了20分。
化学奖得主,化学只考20分
这次一起获奖的路易斯·布鲁斯曾是他的老板,巴旺迪曾在布鲁斯的手下当过博后。现在,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
在一次采访中巴旺迪被问到,在朋友、工作、睡眠中选两个,他会选哪个。巴旺迪说,他这一生从没睡饱过。巴旺迪向大家传授他不睡觉的经验:“要是你喜欢工作,你就去工作”。但在接到得奖电话之后,巴旺迪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困,很震惊。”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旺迪的第一次大学化学考试只考了20分。“那时候我刚进哈佛,我打算用我高中的学习方法来应付大学学业,也就是‘完全没有方法’”,巴旺迪说,“我吓坏了,很沮丧,打算就此退学。”还好他并没有退学。
巴旺迪不喜欢吃午饭,经常凑合了事或者干脆不吃,但如果是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吃就没问题,吃完他还喜欢和学生一起玩。
巴旺迪对年轻人的建议是:别把失败太当回事,许多看似无法克服的事情最后都会有办法解决,此外,没有任何决定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们的选择总是有很多。
没写过研究计划和预算
他没想过自己会当科学家,布鲁斯一直以为,自己读完大学、服完军役就会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商人。没想到他对科学的热情越发浓厚,毕业后他选择去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博士毕业后,他以中尉的身份回到海军担任科学参谋。他在这里开始研究激光及其在固体物理中的应用,这为他后来的研究生涯奠定了方向。
4年后,他离开海军,加入了举世闻名的贝尔实验室。导致后来发现量子点的工作,布鲁斯正是在贝尔实验室完成的。
布鲁斯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了23年,他很喜欢这里:“这是进行物理科学研究的最佳场所。”布鲁斯会有这种想法也很好理解——他在贝尔实验室的23年里从未写过研究计划和预算,新想法只要跟管理层进行非正式讨论,然后就能进行。
工作之余,布鲁斯喜欢在自家花园里做园艺。他说:我喜欢在地上挖洞,这不仅会让你疲惫不堪,而且可以获得一些成果来展示你工作——不像有时候埋头搞科研几个月却得不到回报。
好在,布鲁斯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回报。他获得了很多奖,比如2008年卡夫利(Kavli)奖首次颁发纳米科学奖时,他就是获奖者之一;当然还有今天的诺贝尔奖。而他可能也失去了很多,比如搜索布鲁斯的照片时会发现,他每一张照片的头顶都很光滑……
2008年获得卡夫利纳米科学奖,左边为布鲁斯,右边为另一位得主Sumio Iijima,中间是卡夫利本人|Håkon Mosvold Larsen / SCANPIX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量子点”的人
刚刚和他一同获奖的布鲁斯在两年后,于美国独立实现了同样的结果和发现。只是当时的“冷战铁幕”让两人的科研结果信息几乎完全隔离。
后来,埃基莫夫的职业生涯横跨俄美两国,并于1999年移居至美国,担任一家私人公司Nanocrystals Technology Inc.的首席科学家至今。
参考文献
[1]https://thetech.com/2008/08/29/bawendi-v128-n35
[2]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news/quantum-dots-and-a-bright-future/3008136.article
[3]https://nexdot.fr/en/history-of-quantum-dots/
[4]https://www.optica.org/History/Biographies/bios/Aleksey_Ekimov#:~:text=Aleksey%20Ekimov%20recieved%20his%20PhD,the%20discovery%20of%20quantum%20dots.
[5]https://phys.org/news/2023-10-scientists-nobel-prize-chemistry-tiny.html
[6]https://www.kavliprize.org/louis-brus-autobiography
[7]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0409555102#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果壳”,编辑:窗敲雨、麦麦。《返朴》发表时略有改动。
相关阅读
3 两度摘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却觉得大多数科学方法「吹嘘过头」……
5 生物正交化学和点击化学摘得2022化学诺奖,Sharpless二度获奖!Bertozzi如何创立生物正交化学?
近期推荐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找不到《返朴》了?快加星标!!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