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MLS︱周志东团队揭秘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通路在帕金森病中的病理机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岚翰生命科学 Author 周志东


来源︱“逻辑神经科学”姊妹号“岚翰生命科学”撰文︱周志东责编︱方以一,王思珍编辑︱王思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的常见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1]。PD影响运动神经系统,可导致运动障碍,包括震颤、动作迟缓、肢体僵硬和步态异常。患者也可能出现其他非运动性并发症,例如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睡眠障碍以及疼痛和其他感觉障碍。PD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该病的发病率迅速增长。我国大约有250-300万PD患者。目前已知进行性的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细胞死亡,相关脑区DA神经递质水平降低,是PD发病的病理基础。PD无法治愈,最终病人失去自理能力,多因并发症而死亡。因此,研究并揭示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死亡的分子病理生理机制对于PD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2年11月22日,新加坡国立神经科学研究所临床科学家周志东博士研究团队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上发表了题为“The role of tyrosine hydroxylase-dopamine pathway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thogenesis”的研究。该研究采用多种疾病模型,揭示并论证了PD相关的基因突变影响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DA通路,是导致DA神经细胞死亡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对于深入认识PD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PD的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Leucine Rich Repeat Kinase 2,LRRK2)基因突变可导致PD [2]LRRK2蛋白激酶包含2527个氨基酸。和其他单基因突变所导致的遗传型PD相比,LRRK2突变最为常见。而且,致病型的LRRK2基因突变也可见于散发型PD患者中。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疾病进展方面,LRRK2相关的PD和散发型PD很相似。目前LRRK2 蛋白激酶的自然底物尚未确认,LRRK2突变所引起的DA神经细胞退变的分子机制也不明了。

DA是大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合成的神经传导递质。人体合成DA以酪氨酸作为起始合成底物,而其中最关键的限速酶是TH。该酶的活性决定了DA神经细胞内DA的含量。DA本身没有毒性,但是,DA易被氧化,并产生毒性代谢物,包括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多巴醌酮(dopaquinone,DAQ)等[3, 4]。研究发现一些PD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所导致的DA神经细胞死亡都与DA相关联[3, 5-8]因此,作者推测DA以及TH-DA通路可能在LRRK2基因突变导致的DA神经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作用。

为了证明这一推测,作者检测了野生型、G2019S致病突变型以及激酶失活突变型全长LRRK2基因或LRRK2基因片段稳定转染的人类DA能SH-SY5Y神经细胞系和瞬时转染的大鼠DA能PC12细胞系中DA和TH的水平。结果发现,过度表达野生型和G2109S突变型LRRK2均可提高 TH和DA水平,而表达激酶失活型LRRK2则导致TH和DA水平下降。表达G2019S突变型LRRK2可导致DA细胞脆弱易死亡。而甲基酪氨酸(α-methyl-tyrosine,AMT),一种特异性的TH酶抑制剂,可逆转突变型LRRK2导致的多种异常变化。这些结果显示突变LRRK2所导致TH-DA通路异常并与DA神经细胞死亡有关联的体外证据。

图1 LRRK2对果蝇大脑DA神经细胞TH-DA通路的影响
(图源:ZD Zhou, et al., Cell Mol life Sci, 2022)

在转基因果蝇模型中,作者发现在果蝇头部DA神经细胞内表达人类G2019S突变型LRRK2可导致果蝇出现PD样症状,并伴有DA神经细胞的丧失。用高压液相色谱监测果蝇头部DA含量,发现在表达人类野生型和突变型LRRK2果蝇的头部,特别是表达突变型LRRK2果蝇的头部,DA含量先出现明显的增高,然后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并在40到60天左右低于正常水平。用RNA干扰(RNAi)抑制内源性果蝇LRRK2基因表达则可降低果蝇头部DA和TH水平(图1)作者也发现,表达人类突变型LRRK2可导致果蝇头部不溶解ROS和DAQ修饰蛋白的沉积。而在食物中加入低剂量AMT,持续喂食果蝇后,突变LRRK2所导致的果蝇PD样症状、DA神经细胞丢失、异常DA水平以及不溶解修饰蛋白的沉积都可得到纠正或者缓解(图2)以上结果显示突变LRRK2干扰TH-DA通路并导致果蝇DA神经细胞死亡的体内证据。

图2 AMT可对抗LRRK2对果蝇大脑DA神经细胞TH-DA通路的影响
(图源:ZD Zhou, et al., Cell Mol life Sci, 2022)

在转基因小鼠模型中,转基因表达G2019S突变LRRK2可导致早期(3个月以前)小鼠中脑中TH表达水平升高,而随着时间推移TH水平又逐渐下降(图3)。到20个月时,LRRK2突变转基因小鼠中脑中的TH蛋白水平已经明显低于正常小鼠(图3)。同时,小鼠脑中DA水平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在另一种致病性R1441G突变LRRK2转基因小鼠脑中,突变LRRK2也引起了类似的DA和TH水平变化(图3)而且,G2019S突变LRRK2转基因小鼠中脑里也出现了DAQ修饰蛋白随着时间而累积的情况,提示突变LRRK2引起小鼠脑中DA生成过多并导致DA代谢产物毒性(图3)这些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突变LRRK2对TH-DA通路的干扰和对小鼠DA神经细胞的影响。

图3 突变LRRK2对转基因小鼠脑中TH-DA通路的影响
(图源:ZD Zhou, et al., Cell Mol life Sci, 2022)

作者进一步采用PD患者细胞诱导形成的干细胞而分化产生的人类DA神经细胞和迷你中脑组织模型。作者发现G2019S突变LRRK2增加人类DA神经细胞和迷你中脑组织中的TH和DA水平(图4)。作者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有G2019S突变LRRK2的人类迷你中脑组织中TH水平不断下降。到第127天时,TH蛋白几乎消失不见(图4)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突变LRRK2激活了人类迷你中脑组织中导致细胞死亡的caspase3(图4)以上结果显示了在干细胞演化的人类DA细胞和中脑模拟组织中突变LRRK干扰了TH-DA通路,并导致DA神经细胞死亡。

图4 突变LRRK2对PD患者细胞衍化生成的DA神经细胞和迷你中脑模型中TH-DA通路的影响,并导致DA神经细胞死亡
(图源:ZD Zhou, et al., Cell Mol life Sci, 2022)

过去的研究报道了与PD相关的PTEN 诱导的蛋白激酶1(PTEN induced Kinase 1,PINK1)基因可以调节TH-DA通路,野生型PINK1抑制,而致病性PINK1突变增高TH和DA水平[8]。作者推测LRRK2和PINK1可能在TH-DA通路上有交集。结果发现表达野生型人类PINK1基因可降低果蝇DA神经细胞TH和DA水平。而表达G309D致病性PINK1突变则早期增高TH和DA水平,晚期却降低果蝇脑中DA水平。这和突变LRRK2所导致的变化非常相似。而表达野生型PINK1可缓解突变LRRK2所导致的果蝇TH-DA通路异常和PD样症状。而表达G309D突变型PINK11却不行。这些结果印证了LRRK2和PINK1基因在TH-DA通路上有交集,且作用相反。

在人HAP1细胞内敲除LRRK2基因,可增加PINK1蛋白水平,而表达突变LRRK2则降低PINK1蛋白水平。类似情况也发生于果蝇模型中。在稳定转染的人SH-SY5Y细胞、转基因小鼠脑中、PD患者细胞演化而形成的人类DA神经细胞和迷你中脑组织中,突变LRRK2均可降低PINK1蛋白水平。LRRK2并不影响PINK1基因的转录水平。而蛋白质体抑制剂MG132则可纠正LRRK2导致的PINK1蛋白水平降低。以上结果提示突变LRRK2可促进蛋白质体降解PINK1蛋白。

另一方面,在人HAP1细胞中敲除PINK1则会增加LRRK2蛋白水平。在稳定转染的人SH-SY5Y细胞中,表达野生型PINK1可降低LRRK2蛋白水平,而表达致病性的A339T、E231G PINK1则可增加LRRK2蛋白水平。类似情况也发生于转基因果蝇模型中。PINK1也不会影响LRRK2基因的转录水平。同样,野生型PINK1导致的LRRK2蛋白水平降低也可被MG132纠正。以上结果显示PINK1可促进蛋白质体降解LRRK2蛋白,并可被PINK1突变影响。

图5 工作总结图:LRRK2-PINK1蛋白激酶分子对调控TH-DA通路并影响DA神经细胞活度
(图源:ZD Zhou, et al., Cell Mol life Sci, 2022)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本研究使用了不同层次的疾病模型,论证了LRRK2对TH-DA通路的影响以及与DA神经细胞死亡的关系。研究证据显示LRRK2和PINK1形成了一个激酶蛋白分子对(图5)。在DA神经细胞内,它们通过互相抑制对方的蛋白水平,调节 TH表达,从而调控DA神经细胞内的DA水平,并最终影响DA神经细胞的活度。在生理情况下,LRRK2-PINK1形成平衡,DA细胞可维持适量的TH和DA水平以及正常的DA神经细胞功能。当LRRK2突变时,LRRK2的激酶活性增强,促进TH表达,同时,突变的LRRK2可促进PINK1蛋白降解,抑制PINK1的功能,引起LRRK2-PINK1失衡,结果DA细胞生成过多的TH和DA,导致DA代谢产物毒性,影响DA神经细胞的活度。当PINK1基因突变时,PINK1激酶活性降低,PINK1促进LRRK2降解和抑制TH表达的作用被削弱,这也导致LRRK2-PINK1失衡,最终也影响DA神经细胞活度。因此,调节LRRK2-PINK1激酶分子对平衡的疗法可能具有保护DA神经细胞的作用。本研究使用低剂量的AMT,一种TH酶抑制剂,可对抗LRRK2毒性,保护果蝇DA神经细胞。过去的研究显示AMT可以对抗多种PD基因突变导致的DA神经细胞死亡[3, 7, 8]。AMT是一种口服的TH抑制剂,可治疗嗜铬细胞瘤导致的高血压、肌张力障碍、自主运动障碍和亨廷顿病[9-11]。患者对AMT耐受良好,长期(3年)用药没有明显副作[10]。因此,长期低剂量AMT用药可能是一种保护DA神经细胞,缓解PD进展的疗法,需进一步探索。总之,本研究对于PD的病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为P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通路靶点和研究基础,意义重大!

原文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678997/

周志东
(照片提供自:周志东课题组)

第一及通讯作者简介(上下滑动阅读) 

周志东,1996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医学系,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获博士学位。2003-2008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加入新加坡国立神经科学研究所帕金森病研究组。2012年起任转化医学治疗实验室临床科学家。长期以来从事帕金森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特别是寻找、验证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生物标记物、分子治疗靶点以及临床新药的筛选等研究。以第一/通讯 (含共同) 的身份发表50篇SCI论文,包括Nature Review Neurology, Jama Neurol, Mol Neurodegenration, Movement Disorders, Human Mol Genetics, Science Signaling等国际权威杂志。曾获得新加坡国家医学研究理事会转化医学研究奖(Transition Award, 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Singapore), 美国-新加坡人类长寿催化研究奖(Human Longevity Catalysis Award, NAM,USA-NMRC,Singapore), 杜克-国立大学许氏基金桥梁经费研究奖(Khoo Bridge funding Award, Duke-NUS Medical School, Singapore)等多个奖项。


欢迎扫码加入逻辑神经科学 文献学习2

群备注格式:姓名-单位-研究领域-学位/职称/称号/职位往期文章精选

【1Biol Psychiatry|小鼠自闭和精神分裂样行为新机制:CYFIP1调控NMDA受体复合物的翻译

【2】Aging Cell︱张振涛团队揭示同型半胱氨酸修饰α-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3】Hum Brain Mapp︱深圳先进院黄艳课题组揭示人类皮层下大细胞视觉通路新功能

【4】Mol Psychiatry 综述︱社交隔离对脑发育、脑功能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5】iScience︱徐书华团队解析维生素B1代谢基因在东亚人群中的适应性进化

【6】J Neurochem 综述︱动物模型中的成像仪器:用于自由活动动物微型化双光子显微成像与微型化大视场显微成像技术

【7】Adv Sci丨军事医学研究院江小霞/朱玲玲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介导抑郁症的新机制

【8】APS 综述︱朱国旗团队综述人参皂苷Rg1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新进展

【9】Sci Adv︱潘永诚/金鹏/唐北沙合作建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首个转基因小鼠模型、揭示选择性剪接异常在NII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10】NPP︱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过度释放引起精神分裂症的社交和空间记忆缺陷

NeuroAI 读书会【1】NeuroAI 读书会启动︱探索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前沿交叉领域
优质科研培训课程推荐【1】膜片钳与光遗传及钙成像技术研讨会(2023年1月7-8日 腾讯会议)【2】第十届近红外训练营(线上:2022.11.30~12.20)【3】第九届脑电数据分析启航班(训练营:2022.11.23—12.24)欢迎加入“逻辑神经科学”【1】“ 逻辑神经科学 ”诚聘副主编/编辑/运营岗位 ( 在线办公)【2】人才招聘︱“ 逻辑神经科学 ”诚聘文章解读/撰写岗位 ( 网络兼职, 在线办公)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读)[1] D. Malhotra, J. SebatCNVs: Harbingers of a rare variant revolution in psychiatric geneticsCell, 148 (2012), pp. 1223-1241[2] L.S. Carroll, M.J. OwenGenetic overlap between autism,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Genome Med, 1 (2009), p. 102[3] B. Crespi, P. Stead, M. ElliotEvolution in health and medicine Sackler colloquium: Comparative genomics of autism and schizophrenia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7  [4] E.M. Kenny, P. Cormican, S. Furlong, E. Heron, G. Kenny, C. Fahey, et al.Excess of rare novel loss-of-function variants in synaptic genes in schizophrenia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Mol Psychiatry, 19 (2014), pp. 872-879[5] I. Kushima, B. Aleksic, M. Nakatochi, T. Shimamura, T. Okada, Y. Uno, et al.Comparative analyses of copy-number varia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schizophrenia reveal etiological overlap and biological insightsCell Rep, 24 (2018), pp. 2838-2856[6] CloseM.B. Ramocki, H.Y. ZoghbiFailure of neuronal homeostasis results in common neuropsychiatric phenotypesNature, 455 (2008), pp. 912-918



本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