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补上长三角的“短中之短”?

程晓玲 城市进化论 2023-01-15

皖北振兴,已经不能再


争先进位,是安徽近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尤其是全面“入长”以来,存在感越来越强,声量也越来越高。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GDP达到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位列全国第六。如无意外,安徽全年经济规模有望超越上海,历史性跻身经济十强省份行列。


尽管如此,与长三角兄弟省份相比,安徽明显还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在安徽省内,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明显落差。


如当地媒体所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重点在安徽,短板也在安徽,而人口最多、经济最薄弱的皖北地区,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短中之短”。


跟上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皖北振兴,已经不能再等。


掉队


长江和淮河,将安徽一分为三。


地处淮河以北、黄泛区以南的皖北地区,由黄河泛滥和淮河冲积而成。皖北地势平坦、水系发达,耕地占全省一半左右,粮食产量占全省54.7%,是安徽的“粮仓”所在,也承载了众多的农业人口。


安徽地图 图片来源:自然资源部网站


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这也成为皖北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一提到皖北,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安徽的“口袋底”。


“皖北地区人口多、底子薄、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发展相对滞后。”11月4日,安徽省副省长刘惠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直言。


根据“七普”结果,2020年末,皖北6市(阜阳、蚌埠、淮南、亳州、淮北、宿州)常住人口2682.17万人,占安徽全省43.95%;同年,6市GDP总量11195.21亿元,占全省比重仅为28.94%。若看人均GDP,皖北仅为4.54万元,比安徽、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79万元、2.7万元。


2020年,阜阳以2805.2亿元GDP,成为跻身安徽前五的唯一一个皖北城市,但3.42万元的人均GDP在安徽16个地市中排名垫底,不足合肥、芜湖三分之一。除蚌埠外,皖北其余5市人均GDP也都在省内十名开外。


今年年初,一项主题为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的专题调研,认定蚌埠、淮北、六安、宿州、阜阳、淮南、黄山、亳州为区域内欠发达地区,涵盖皖北全域。


从最新数据看,这种发展不平衡还有进一步加剧趋势。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共有10个城市GDP增速跑赢全省,其中皖南5个(芜湖、池州、宣城、马鞍山、黄山),皖中3个(六安、滁州、合肥),皖北2个(亳州、阜阳);而在GDP增速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6个城市中,皖北4个(宿州、淮南、淮北、蚌埠),皖南2个(安庆、铜陵)。


整体来看,芜湖、马鞍山等皖南城市增势依然迅猛,与皖北城市进一步拉开差距。尤其是作为皖北重镇的蚌埠,其GDP增速仅为0.2%,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拐点


皖北“掉队”,暴露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跟经济重心完全不匹配”的现实。


为扭转这一局面,早在201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把加快皖北振兴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大财税、要素支持和合作共建力度。”自此,“皖北振兴”几乎每年都出现在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十年过去,皖北振兴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值得注意的是,皖北的发展,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家视野和区域布局中。


去年8月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


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出台实施更精准的举措,推动这些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


仅一个月后,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为皖北振兴按下“加速键”。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204936


紧接着,安徽省级层面成立加快皖北地区发展领导小组,并先后出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支持集聚区建设和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系列配套政策举措》等多项文件,明确了集聚区建设目标——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到2035年,形成若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城乡居民收入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9月24日,安徽同天召开两场大会,释放出新阶段皖北全面振兴的信号:上午,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在蚌埠召开;下午,安徽省委省政府接着召开全省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


这被当地媒体解读为,“皖北迎来了跨越发展的历史拐点”。


不仅如此,近日召开的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支持阜阳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蚌埠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宿州、亳州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淮南、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区域格局雏形初现,关键在于如何落子。


抱团


“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显然是一大关键词。皖北能否振兴,很大程度取决于区域合作共建。


一些变化正在发生。从城市结对、园区共建到金融合作、项目投资,皖北地区开始积极向沪苏浙靠拢。


数据显示,2020年,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1077个,同比增长15.93%;实际到位资金2637.99亿元,同比增长11.02%,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还不够。安徽省省长王清宪此前指出,皖北各市县要用足用好、吃干榨尽国家和省支持政策,不断放大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示范效应;要着眼于长三角一盘棋整体谋划,深化与沪苏浙全面合作,大力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眼下,皖北正力图重点突破,与“富邻居”抱得更紧。


10月26日,《安徽日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与皖北毗邻的苏北地区,在政策外力支持下,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逐步赶上长三角平均水平,成为江苏省人均生产总值跃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的重要支撑。”


几天之后,“安徽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的消息,在上述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得到确认。


皖北和苏北,同为省内欠发达地区,各自都有不少资源型城市,亟待转型发展。而苏北显然已经走在了前面。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代表,今年前三季度,徐州以5961.98亿元GDP位列长三角41城第10位,10.5%的经济增速在前10城中排名第4位。



同属淮海经济区的淮北、宿州和徐州,在区域合作方面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以淮北为例。据公开报道,目前在淮北投资的徐州企业有100多家。借助区域优势,淮北杜集区打造“飞地经济”,段园镇内徐州产业转移企业占比高达40%。徐淮企业人才、技术要素交流频繁,已形成较为固定的产业链。


淮北官方也多次表态,要“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全方位推进融徐发展”。


淮海经济区示意图 图片来源:徐州发布


不过,从经济体量看,徐州自身实力并不突出,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宿州、淮北抱紧徐州“大腿”,能否成为皖北振兴的一个突破口,还取决于如何激活内生动能,将“发展落差”真正转变为“发展空间”的能力。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585522


文字 | 程晓玲


*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往期荐读 -

大 国 有 大 城 

城市24小时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城市群

大 城 无 小 事 】 

拯救宽马路高速服务区老旧小区改造大城市的便利店

城 市 有 数 据 “人口十强城市”格局重塑38个“千亿县”都有谁十张图看懂“七普”数据之“收缩型城市榜”年度报道:2021年2020年2019年40城开启“地铁时代”18座备选城市,谁配得上“国际消费中心”38座城市养老水平排名大 咖 有 城 观 陆铭刘守英刘太格姚洋黄益平尹稚张永和张燕生城 市 二 三 思 义乌求生记再问张謇:南通再看丁真:理塘TOD进化论东京新加坡厦门的困局

 ——

设为星标【★】不走丢,分享++在看三连比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