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金融体系面临两大难题,改革需再进一步
当今世界,大国竞争不仅是科技、产业、产品的竞争,更是资本、货币、金融的竞争。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5月22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2021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发展论坛上以《开放与稳定:金融改革的下一程》为题作主旨演讲。
黄益平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稳定的金融体系之一,40年没有发生过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但其主要依靠持续高增长和政府兜底,监管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弱。
当前,中国经济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金融体系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需要进一步的开放创新,进一步的监管改革。
“‘十四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新格局。这需要构建一套新的现代金融体系,其目的之一是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第二是要守住底线,避免发生系统金融危机。”黄益平表示。
以下为黄益平演讲实录(有删减,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城市进化论获授权发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
总体经济形势
增速不错,但可能风险较大
今年一季度GDP增长18.3%,增速惊人。但由于2020年的特殊情况,国家统计局给出了两年平均增速5%。而按照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我个人认为现在大概在6%左右。两者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还要复苏。
但无论是5%的增长,还是18.3%的增长,讲的都是同比。在市场分析时,我们还会考虑环比。环比是跟上一个季度比,来看经济增长的态势如何。
按照环比年化增长率,今年一季度是4%多一点,去年第四季度是14%多一点。这是为什么现在市场上有一些投资者担心,如果按照今年的环比趋势下去,经济会不会出现增长失速。
单看18.3%的数字,大家觉得非常了不起,但跟去年第四季度比,增长的势头有很明显的减弱。这背后,要看全球经济是不是持续复苏,我们的宏观政策能不能进一步跟上,这是今年特别值得关注的。
总体来看,我认为今年保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8.4%,问题不大,但可能还需要一些努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现在很多专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宏观政策是不是不要太急着退出,有一些支持可能还是需要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今年的风险因素可能会上升。
去年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保增长。最重要的一个政策是银行给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去年大概全年发了15.3万亿,和前年相比上升了30%,所以在经济形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长了30%。这背后有很强的政策性因素在推动的,不纯粹是商业化的决策。
一般银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金融交易相对要收缩,但是在政策支持下,扩张对稳定经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些贷款发出去可能有一些会有风险,但我们的政策是应延尽延,应续尽续。这些贷款中有多少会出问题现在不知道,下半年区域性的风险和中小银行的风险值得关注。
从短期来看,今年经济形势可能还可以,但值得关注的风险是,增长下行压力会不会超过我们预期。
如果出现一些区域性的金融风险,我也不认为会发生系统性的风险。会不会影响金融部门、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这是一个短期的问题。
金融体系的三大特征
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
中国经济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金融体系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首先来看今天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1978年刚刚开始推动经济改革时,中国只有一家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它既是中央银行也是商业银行。
道理很简单,在计划经济年代,资金的调配是由中央计划来决定的,不是由金融机构来决定的,所以对金融机构的需求是非常少的,1978年之后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需求增加,成就了今天看到的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
这个金融体系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是规模比较大。第二是监管相对比较弱,第三则是政府管制比较多。
“管制多”是指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府仍然保留了比较多的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干预。比如银行存贷款利率仍然不完全是市场化决定,央行要保持汇率干预的权利。过去一两年没怎么干预,但并不是说将来也不会干预,这个干预在过去是常态,不干预是非常态,但是将来怎么走,会有新的方向。
我们知道在资金配置上,监管部门是有一定的影响。去年新冠疫情期间,银行发放了这么多的中小微企业贷款,表明政策对商业银行起很大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和政府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增加小微企业的贷款,个人猜测去年规模不会这么大。
但是这个干预并不是坏事情,经济不好当然要想方设法来支持增长,商业银行提供一些贷款,这个也能理解。
对跨境资本流动,也有一定的管制。以金融抑制指数来衡量政府对金融体系干预的程度,0到1表明完全没有干预,1表明有干预。
上图反映的是中国从1980年的1降到最近的0.6,说明在40年的改革开放期间,我们的金融体系确实在变得越来越市场化,政府干预的程度在降低。
但即便是到今天的0.6,在世界上仍然是处于高位的。远远高于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水平,高于中高经济收入体的平均水平。在有数据的130个国家当中,中国的金融抑制指数排在14位,说明我们对经济体系的干预还比较多。
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按说这样的一套体系是有很多缺陷的,但事实上,在过去40年,这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支持金融稳定非常有效。
一个例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银行的平均不良率超过30%,但是没有出现银行挤兑,原因并不是因为大家对银行有信心,而是大家知道政府肯定是要兜底的,只要政府不倒,银行的钱是可以拿回来,所以看上去政府的干预是降低效率的,但也发挥了支持存款人信心的作用。
面临的两大问题
支持力度减弱、风险不断露头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市场发展还不健全,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适度的干预可能是好的,但现在出现了新的问题。最近的政策讨论经常听到的两件事情:
一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减弱。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突出。
原因在于,过去中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当中是补充性质的,融资环境不太好时,只要稍稍有改善,对经济增加都是正面的推动力量。而在今天,我们都听过“56789”,中小微企业已经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现在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我国民营企业占到全国企业创新的70%以上,民营企业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这些意味着,到今天如果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
另一个是一般老百姓投资难的问题。在过去五六年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理财产品市场、互联网金融,几乎能发现风险的地方都发生过了。
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有很多可投资的资金,但是能投资的资产非常少,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可能会导致一些风险因素。
系统性风险金融风险指数显示,在全球危机之后,指数略有下降,然后就开始反弹,现在我们系统性风险还是比较明显。
简单来讲,我们的金融体系在过去相对有效,但现在出现一些问题,其一是支持经济力度在减弱,其二是风险在不断露头。这就是“十四五”期间提出的金融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新格局的核心是“双循环”,“双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内经济大循环。这需要构建一套新的现代金融体系,其目的之一是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第二是要守住不发生系统金融危机的底线。
金融监管的四点建议
明确职责、树立权威、追责问责、保障资源
事实上,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蓝图当中,已经把下一轮要做的金融改革任务分成三大类,第一就是金融创新,第二是市场化改革,第三是监管改革。
为什么要创新?以中小微企业融资为例,针对融资难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做法是让银行使劲去发放贷款,但银行其实也很难。
银行在对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时,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获客难,一个是风控难——找到这些客户成本就很高,且他们既没有很多历史财务数据,也没有抵押资产。因为不知道怎么做风控,所以强迫银行发放贷款是有困难的。
金融体系创新有很多层次,我们要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更有利于支持创新,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我们要支持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还有数字金融创新,用大数据来做风控,用大科技平台来获客,也可以是一种解决问题模式。这是第一类的创新。
第二类的市场化改革,这里面有两个问题要解决:
一个就是市场化风险定价的问题,现在要求银行增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同时把贷款利率给压下去,从决策者的角度来说,这是好意,因为中小微企业很困难,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但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其中有一条原则就是成本要和风险匹配,风险高成本必须高,这样的金融业务才做的下去,所以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商业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增加贷款时,必须成本市场化决定。
第二个问题是将来怎么保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真正做到公平竞争。银行信贷员在发放贷款时会考量,国企和民营企业的自身风险、产权差异。国企和民营企业将来能不能公平竞争,这是一个长期任务,努力的方向也不是一夜之间可以达成的。
第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监管。过去40年中国金融体系很稳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稳定的金融体系之一,没有发生过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但仔细来看,我们的金融稳定主要不是靠监管来维持的,而主要是靠两条——其一是持续高增长,好处就是可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出现问题没有关系,只要把增量控制住,存量是可以化解的;第二个是政府兜底,监管发挥的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弱一些。
现在基本上是一行两会,一套分业监管,机构监管为主的方法,这导致宏观政策和监管政策经常混在一起。
比如,去年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大力增加对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监管政策,而是一个宏观政策,是政府认为经济很困难,所以需要花很多钱去支持中小微企业。
但是在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承担政策责任的时候,有没有同时明确将来如果有财务后果不良上升,应该是谁买单,如果完全由金融机构来买单,那将来的就要会变成一地鸡毛,比较难处理,所以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界。
金融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开放,进一步的改革,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把监管框架做进一步的改善,具体而言有四条建议:
第一是要明确监管到底是干什么的。监管就是要保障公平竞争,保障消费者利益,维持金融稳定,很多其他的一些政策应该不是其主要的本质的责任。
第二是监管部门要有“牙齿”,有权威性,甚至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有明确的目标以后,要按照这些目标去做,过去我们的一些监管政策实际力度不够,所以在资本市场经常看到造假数据,违规成本很低,现在监管部门提出“建制度、零容忍、不干预”,如果坚持这个方向,将来监管会有很大的改善。
第三是对监管问责,不仅仅是对从业人员问责,也需要对规则进行更好地改善。
第四是,我们的金融体系大且复杂,仍然在高速发展,但是监管资源可能有一点跟不上,所以经费和人员方面要大大加强。
把监管做好,是金融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部分,这样才能在效率和稳定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文中图表均来自黄益平现场演讲内容)
文字整理|杨欢
推荐阅读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