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小透明”,不想再低调了
“重金押注”,挑起“大梁”
百亿母基金方阵再添一员。
闽西南五市(厦门、漳州、泉州、三明、龙岩)日前宣布拟共同筹建闽西南发展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以产业基金模式运作,规模20亿元,其中闽西南五市财政合计配套出资30%。
在此之前,福建今年已几度“出手”设立百亿级母基金,这个曾经的“创投荒漠”正大力吸引VC/PE扎根落地。
1月,宁德市国投公司发起组建的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总规模200亿元;几天后,泉州交发集团发起设立泉州交通发展产业母基金,募资规模100亿元。
为何要如此大手笔?想来福建是有压力的。
一方面,“标兵”和“追兵”都已在资本市场上练得一身好手艺——以武汉为核心的湖北早在创投圈摸爬滚打十余载,长沙的新消费IP为湖南吸引了一大波投资人,而安徽正试图放大“合肥模式”。
更重要的是,同为东南沿海重地,与广东、浙江、江苏等明星省份相比,福建相对“透明”,迫切需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主动挑起“大梁”。
01
“母基金”愈发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热词。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有近20家百亿母基金设立,加上各级政府大大小小的母基金,用“井喷”来形容也不为过。
对此,有业内人士笑言,尽管股权投资市场上很少听到VC/PE新一期基金成功募资的消息,但百亿级母基金设立的声音却是一浪高过一浪。
究其原因,招商引资是可以肯定的,即“以母引子、以子投资、促进产业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278073
作为曾经的“创投荒漠”,福建近年明显大举发力,俨然一副“创投新势力”崛起的态势。最近几次大手笔,更成功吸引了(创投)圈内圈外的注意。
1月,由宁德市国投公司发起组建的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成功备案。该基金定位为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按照“母基金+子基金”的构架设立和运作。
同月,福建省首只国家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经纬(厦门)投资合伙企业落地厦门,认缴规模25亿元,主要投向智能制造与新技术、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企业服务、新供应链等领域中小企业。
3月,福建省省级政府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亿元。该基金将围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闽台融合、海丝合作等领域。
4月,厦门同安区政府与金圆集团合作发起设立两只总规模为150亿的母基金:区级科技创新母基金和产业招商并购母基金。
此外,今年2月28日,福建省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0亿元,由福建省财政厅出资。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等业务。
而如此声势浩大的“进军”创投背后,引发了另一个有趣的比较——福建能否借此赶超湖北?
在创投领域,湖北是有优势的。武汉作为最早布局私募股权投资、借助基金等金融工具扶持区域产业发展的城市之一,自然给湖北加分不少。
公开报道显示,湖北省级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早在2008年就设立并开始运行。
今年3月底,长江产业集团正式整合设立500亿元母基金,由100亿元的长江创投基金以及400亿元的长江产投基金重组扩容而成,是今年规模最大的母基金。
一个背景是,在全国省份GDP排行榜上,福建于2020年超越湖北,首次跻身第7之位,领先后者460.43亿元。但第二年,湖北以突破5万亿的新成绩,重新反超,福建跌回第8。
今年上半年,福建GDP以100亿的优势领先湖北,具体到产业上,二者差距实际并不大。若福建能在创投领域开花结果,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位机会也将大幅提升。
02
此次福建将目光锁定闽西南,显然也用意颇深。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的一大重点任务是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实施强省会战略,还要“促进厦漳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带动闽西南协同发展”,同时,“支持龙岩、三明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促进闽西南发展,对福建至关重要。
从经济体量上看,坐拥泉州、厦门两员大将的闽南地区长期优于以福州为支点的闽东。去年,福州GDP达1.13万亿,终于完成对泉州的超越,但差值仅为20亿元。而厦门也首次迈上7000亿台阶,达到7033.89亿元。
到今年上半年,泉州再次夺回福建第一的位置,GDP达5637.9亿。福州、厦门分别以5442.7亿和3663.2亿居于二、三位,泉州、福州的“首位”之争仍未平息。
闽南的发展一直与其发达的民营经济密不可分。据8月2日wind金融终端数据显示,与福州49家上市公司相比,厦门、泉州、漳州各有63家、9家和6家,市场经济文化更为深厚。
以公司为源头的创新也为闽南地区带来了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根据工信部共三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厦门上榜的企业共有32个,数量居于全国城市第12位,而福州则未能跻身30强城市。
从投资方向来看,基金将优先投资符合区域五市重点发展产业规划领域的项目,闽南地区活跃的市场环境令基金能够大展身手。如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厦门的高精尖产业,刚好能够适配基金的投资偏好。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571120
更重要的是,基金由闽西南五市共筹,也意在提升当地跨市协同发展水平。
从出资来源来看,基金由闽西南五市政府分别指定的出资主体担任有限合伙人,其中,厦门出资占比40%,漳州、泉州出资占比各为20%,三明、龙岩则各为10%。共同出资的背后,基金将能被用于推进闽西南城市群、港口群、产业群的建设。
在丁长发看来,闽西南五市产业协同程度并不算高。拿经济最发达的泉州和厦门二市来说,泉州长于轻纺鞋服以及石化,而厦门则是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纯粹从产业链生态圈来看,二者并不够匹配。
制造大市泉州并非没有与厦门错位合作的空间。事实上,早在十年前,泉州企业曾掀起一波总部向厦门迁移的浪潮,落脚点集中在厦门当时为总部经济专门打造的观音山国际商务运营中心区。当时有企业家表示,厦门在人才、交通和信息优势上均强于泉州,二者实质上形成了“前店后厂”的配套关系。
但市场的合作并不意味着城市间达成默契。事实上,尽管早在2011年厦漳泉三市就大都市区同城化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但城市之间并非没有间隙。不仅三市党政联席会议仅坚持了2次就作罢,泉州对厦门总部经济的暧昧态度也进入坊间讨论。直到近年来,原来迁至厦门的总部企业进一步往上海迈进,两市原有的合作模式再度受到关注。
在丁长发看来,厦门和泉州可以在企业的研发和制造之间作出分工。在厦门的人才相对优势下,能够更好发挥金融作用,推动二市乃至闽西南五市的进一步协同。基金的设立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效果如何仍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03
有不少知名城市,但却未能培育出一个顶级城市,一直是福建的短板。在不同城市间的平衡与协调,也不断续写着福建发展的故事线。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409893
眼下,福建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个月初,一场东南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在福建召开。
当前经济正在恢复,但恢复的基础不稳固。在关键时间点下,作为经济体量占全国1/3以上,财政收入占比近4成,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近8成的东南沿海五省市,要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的大梁,发挥保障国家财力的主力作用。
而在几天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回顾上半年经济数据,沿海五省市中,福建经济表现颇为突出。不仅增速达到6.5%,在沿海五省市、乃至沿海省份中排名第一,并且在细分数据中,规上工业增加值高达6.5%,同样位居五省市首位,且超过全国水平3.1个百分点。
福建能否保持这一优势?
据丁长发分析,福建的领先有偶然性。今年上半年,长三角、珠三角两个区域均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相比之下,福建受影响更小。这既有概率因素,也得益于福建在“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下采取了有效措施。特别是一些海外订单流入福建,短期内提升了福建的发展速度。
但同样也不能忽略福建经济增长长期的赶超趋势。从GDP排名上看,自改革开放时的第23名起步,福建逐年稳步上升,在东南沿海省市中站稳脚跟,也是福建能够在上半年拿出亮眼成绩的必然性。
更大的作为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上半年经济会议上,福建省长赵龙指出,福建要继续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为全国大局多做贡献”。
作为过去的沿海洼地不断挺起山脊,福建要如何挑起“大梁”?
丁长发认为,随着资金短板的不断补齐,眼下福建最紧要的是提升人才的量与质。一个例子是,从高校数量上看,福建以89所居于全国第15位,与前两位的江苏(167所)、广东(160所)差距悬殊。而“双一流”高校数量仅2所,更是居于沿海五省市末位。
“高校能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广东近两年还在‘疯狂’建高校,福建能否多建几所好大学?仅有一所福耀科技大学还远远不够。”丁长发说。
而吸引人才的另一个因素,则是城市和产业的发展。
“在东南沿海五省市中,福建是唯一没有特大城市的省份。”丁长发分析,“只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城市能发挥规模效应,才有利于把区域外的稀缺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产业都吸引过来。”
能否通过城市间协同培育出一个真正的“强市”?闽西南将是一个关键区域。
文字 | 余蕊均 杨弃非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829904
*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往期荐读 -
【大 国 有 大 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