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冲刺千万,“人口增量第一城”易主?

程晓玲 城市进化论 2024-03-24

增长极凶猛,省域却还是洼地


在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全国人口已连续两年负增长。与此同时,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趋势加剧,城市间的“抢人大战”愈发激烈。


眼下,各地最新常住人口数据陆续公布,又一个人口增长“黑马”悄然上位——据合肥发布消息,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985.3万人,增量达21.9万人、较上年增加5万人。


据“安徽交通广播”官微消息,这一增量位居全国26个万亿城市首位。这也意味着,合肥人口增量实现对长沙、杭州的反超,成为新的增长冠军。



从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到如今成为长三角新的人口增长极,作为后起之秀的合肥近年表现亮眼,堪称“强省会”的逆袭典范。


然而,这个人口首位度达16.1%的省会城市人口猛增,却没能带动扭转全省的人口走势。数据显示,2023年末安徽常住人口6121万人,比上年减少6万人。这是安徽近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为何会出现如此反差?身处强手角逐的长三角,人口洼地安徽的新“磁极”又在哪里?


1

冠军易主


吸引人才向来是城市竞争的重头戏。回看近两年各地的“抢人”成果,合肥的反超有迹可循。


2022年末,长沙、杭州常住人口增量分别达到18.13万人、17.2万人,在全国GDP万亿城市中排名前两位;合肥以16.9万人位列第三。


彼时,合肥人口增量只比长沙、杭州分别少了1.2万人、0.3万人。凭借这一增量,合肥总人口达到963.4万人,反超宁波,升至长三角第五位。


仅仅一年之后,合肥就实现对上述两城的反超,以21.9万人的人口增量领跑万亿城市。在人口整体加速负增长的背景下,合肥这一成绩的“含金量”不容小觑。



要知道,即便是一度蝉联长三角“人口增量第一城”的杭州,2023年人口增量也出现下滑,从上一年17.2万人减少至14.6万人,保持多年的人口强劲增势明显减缓。


具体来看,合肥一年超20万的新增人口从哪里来?


首先,在人口自然增长方面,尽管是以年轻化为显著特征的大城市,但合肥也和大多数地方一样呈现自然增长率下降的趋势。


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自然增长人口1.8万人,自然增长率1.82‰。对比上一年,其自然增长人口为3.4万人,自然增长率3.58‰,下降了1.76个千分点。


而去年杭州自然增长率为1.3‰,自然增长人口约1.6万人,也比上年减少了1.1万人左右。


这么对比,合肥、杭州在人口自然增长方面差距并不明显。换句话说,在同样面临自然增长人口减少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增长成为合肥得以反超的关键。


数据显示,在合肥21.9万的人口增量中,迁移净增长人口就有20.1万人,占比高达91.8%,较上年增加6.6万人。



由此,继上一年反超宁波之后,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总量再度甩开温州,晋级长三角常住人口第四城,也成为目前长三角城市中最接近千万常住人口的一个。


2

“洼地”待解


逆势猛增之下,合肥的人口首位度一年间从15.72%升至16.1%,省会城市人口集聚度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安徽全省的局势却不容乐观。


安徽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21万人,比上年减少6万人。同期,在向来有人口“收割机”之称的长三角,除安徽之外的另两个省份——浙江和江苏,不仅仍保持人口正增长,增势还不降反增。



其中,浙江常住人口增量从上一年37万人升至50万人,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江苏增量从10万人增长为11万人。


更显反差的是,就在2022年,安徽以14万人的常住人口增量拿下全国第二的位次。仅一年之后,该省就迎来近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也是长三角浙苏皖三省中,唯一负增长的省份。


从具体数据看,安徽去年自然增长率为-2.11‰,明显低于全国水平(-1.48‰),自然增长人口约为-12.9万人,比上年的-5.7万人明显下滑。如果扣除自然人口负增长,其迁移流入人口约6.9万人,相比上年近20万的流入规模减少了一半以上。


眼下安徽的处境,可以说是上述两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内在也不无联系。为曾经的劳务输出大省,安徽一度被称为“包邮区”最大的人口蓄水池,本地人口曾常年被长三角其他省市虹吸。


近年来,在人口流动整体从省际转向省内以及当地鼓励返乡回流的努力下,局面已有所改观。当地媒体报道,自2013年首次出现外出人口回流现象,安徽已连续十年持续回流。其中,仅2022年农民工回流就有120万人。


不过,仔细梳理安徽省统计年鉴里的相关数据,仍有不少问题值得关注。



比如,2022年,安徽全省16个地级市中,除合肥、芜湖、宣城外,其余13城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中,流向省外的比重都高达50%以上。同期,在安徽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中,浙江、江苏、上海为主要流向地。


3

 新的“磁极”


换句话说,对人口的吸引力不足以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加速下跌的缺口,从而导致安徽人口的负增长。


目前安徽省其他城市最新人口数据尚未公布,从2022年来看,安徽16地市中,只有合肥的增势最为明显,全省11个地市人口均为负增长。对比浙江,11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已连续两年全部实现正增长。



显然,仅凭合肥的“一己之力”想要实现安徽的人口跃升,还远远不够。面对长三角周边省市的强劲攻势,安徽的人口吸引力亟待提升。那么,新的“磁极”又在哪里?


近年来,各地掀起省域副中心建设大潮,安徽需要芜湖“站出来”的声音渐强。


瞄准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芜湖也明确定下目标:每年新增常住人口6万人以上;力争2035年城市总人口突破500万。在外界看来,这一目标背后,芜湖也意识到了自身不足:


2022年,芜湖常住人口仅为373.1万人,不及安徽人口第二城阜阳的一半;在长三角41市中,芜湖常住人口总量排在第28位,安徽省内排名第8。


芜湖“十四五”规划纲要曾直指,芜湖城市人口集聚度和吸引力不足,外来人口流失与产业用工困难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并明确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提高常住人口落户率,争取把产业优势转化为人口优势。


这一点上,芜湖可以向合肥学习——有专家分析指出,合肥的产业发展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在优化人才结构方面,相对来说有后发优势。


同样发力新兴产业的芜湖,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以“首位产业的首席企业”奇瑞为例,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通过联合举行全球校招、与本地院校共建学院等方式,奇瑞不断加码助力芜湖提升产业人才吸引力。


就在近日,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芜湖机械工程学校合作共建汽车产业学院签约仪式举行,双方将在校企融合、教学融合、师资融合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探索建立校企一体、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比合肥对省内人口的高度集聚,背靠长三角、具备“左右逢源”区位优势的芜湖,还被寄予了助力安徽在长三角人口“争夺战”中加速“回血”的期望。


《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到,要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上海松江),加快对接上海高端创新资源,吸引优秀创业团队项目入驻孵化。


如当地媒体所言,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芜湖想要摆脱三线城市的自我定位,融入全国发展大局,需要大量人才支撑。而目前来看,芜湖在人才数量、供需匹配、政策优势、精准服务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文字 | 程晓玲

*头图来源:摄图网600595173*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猜你想看


「都在“死磕”高校,中部第一省换赛道了」

「再造一个“湾区”奇迹,这次轮到北方了?」

「掉队的“西北第二城”,拿什么争?」



猜你想聊



热点视频

更多城市热点视频,欢迎关注“城市进化论”


↓分享 点赞 在看

表达你的态度,也欢迎与我们讨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