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邦茶座:任何决策都是利弊权衡,千万不能“盲人摸象”

政邦君 政邦智库 2023-08-28

2022年1月20日上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咸辉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将“力促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早日开工”,一改以往“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的提法。据悉,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到今年已整整70周年。2015年出版的《大柳树深思》,是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首部专著,本期政邦茶座邀请到《大柳树深思》的作者之一,政邦智库研究员樊建民先生。

本期政邦茶座嘉宾


樊建民,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首部专著《大柳树深思》副主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政邦智库研究员,宁夏发改委经济研究中心、宁夏师范学院研究员

本期政邦茶座主持人

高明勇,政邦智库理事长

政邦智库: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宁夏发展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您是如何参与并推动这一重大工程的?

樊建民:首先,我要感谢政邦智库对宁夏发展的热切关注。咸辉主席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会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这句话,表明了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实现了重大转向,将由前期工作正式转入立项与实施阶段,宁夏人多年期待的“高坝梦”有可能真正实现。

其次,借此机会,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一重大工程的来龙去脉。

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到今年已整整70周年。工程位于甘肃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黑山峡出口以上2公里的位置,是黄河上游难得的含沙少、落差大、蕴藏丰富水资源潜力、最后一个可以修建峡谷高坝大库的河段。在黄河安澜和保护治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黄河流域极其稀缺的珍贵资源;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我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战略要地和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富集、人文历史深厚、蕴藏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多次被写入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因此,早日开工建设这一造福于民的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功在当代,泽被千秋,意义重大。


作为一名社科研究工作者,我长期在宁夏发改委经济研究中心工作,关注这一工程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而真正投身于其中也近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来,在大家认为大有希望的时候积极助力,建言献策;在无人问津气馁的时候,坚持问题导向,以创新的认识,积极寻求突破。这些年来,潮起潮落、孰重孰轻、时而充满希望、时而灰飞烟灭,这就是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在许多关注者心目中的真实写照。如今,我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成为鼓与呼和积极的推动者。

政邦智库:正如《大柳树深思》一书中所说,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自上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历经多年的勘探、研究和论证,前期工作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层次之高、人员之多为同类工程所少见。您参与过这一重大工程的很多研究,您认为其中的“卡脖子”问题是什么,是如何找到“卡脖子”问题的?

樊建民:说实话,这是一个很关键且十分重要的问题,又是一个很难回答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应该说《大柳树深思》一书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尽管围绕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开展过许多课题研究,但《大柳树深思》是首部专著,它是由时任宁夏发改委主管领导郭秉晨同志任主编,组成专门班子编写的,我只不过做了一些具体的统筹把关工作而已。

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之所以前期工作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层次之高、人员之多为同类工程所少见,是因为黄河是世界上来水量少、含沙量多、水沙关系极不协调、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不仅涉及有众多工程技术问题,也涉及有各方利益均衡等问题。工程技术问题随着前期工作的深入研究,已得到一一破解;可利益均衡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因而争论了较长时期,这期间土地淹没和移民搬迁就成为最掣肘的“卡脖子”问题。

我们必须承认,建设一项重大水利枢纽工程一定会有利有弊,关键是利弊权衡。但这个“权衡”,一定要站在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看问题看发展,如果站在一时一地看,那必将成为“盲人摸象”,以偏概全,这也是受工程直接影响的甘肃、宁夏两省区产生认识不一和矛盾的根源所在。


其实,找到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卡脖子”的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破解,这也是科学决策最伤脑筋的地方。针对土地淹没和移民搬迁,应该说甘肃、宁夏两省区做足了文章,包括政府部门以及委托国家层面的科研机构、知名院校开展过不少课题研究,也提出过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在全面梳理这些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三次深入实地调研和多方案比选,提出了在库区淹没区周边,建设一批滨水小城镇、滨水新农村的解决移民方案,使该区域呈现“高原出平湖,海景伴君行”的新景观,不失为一种新途径新方案,这既解决了传统移民从土地到土地的搬迁做法,为农民致富提升打开了视野,又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稳步实施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拓宽了路径。


政邦智库:围绕黄河黑山峡开发工程,您参与过许多调研,更牵头组织过调研,是如何设计这些调研的?


樊建民:通过你的问题,我能切身感受到,政邦智库对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的关注不是一天两天的,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持续跟踪的,可见其远见。

应该说,前些年开展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调研的难度是很大的,特别是深入到甘肃境内,大家很忌讳谈论这一工程,谁都不愿意接待,谁都不愿意谈论。可要了解事情的原委,不深入一线、不与广大干部群众接触、不了解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是绝对不行的。河从村前过,水在门前流,谁最有发言权,那一定是当地的干部群众。


对于以往参与的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调研,我只是按照既定安排,跟随主持者完成任务而已,也没有过多的思考。可对我牵头组织的调研,从不敢怠慢,我都事先经过精心准备:

一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明确目的,带着问题去调研;

二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自己置身与其中;

三是不设框框,不带有色眼镜,不事先认定对错;

四是心怀全局,站在流域看问题、看发展。


正是由于事先经过精心准备,这些年来,我们才比较好的完成了《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研究》《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重点影响(淹没)区基本民情调查报告》《大数据视野下的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研究》《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对甘肃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影响区滨水小城镇(产业园区)建设前期研究》等一系列科研成果,为推动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早日开工建设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政邦智库:关于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在学界也存在“不同意见”,您如何看待和理解来自学界的“不同意见”?您认为作为决策者应该如何化解争议和达成共识?

樊建民:对于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在学界存在“不同意见”,我认为这很正常。反而是千篇一律、千人一词就不正常了。因为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从大的方面看,毋庸置疑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具体的看,涉及地理学、地质学、测绘学、气象学、材料学、水文学、工程力学、河流动力学、灌排学、农学、生态学、机电学、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诸多方面,随着这些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产生相互碰撞甚至相左都有可能。存在“不同意见”不要紧,关键是我们要正视这些“不同意见”,尽可能的求大同存小异,找到最大“公约数”,服务于工程的科学决策。


面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事项,作为决策者就必须登高望远,多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来自基层一线的意见,用事实、数据、案例和专业说话,不偏听偏信。事实上,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的每一步决策已经做到了,实现了论证充分、民主科学、结论可靠。

政邦智库:您在《写在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提出60周年》一文中,提到“大柳树”这三个字,已经成为包括中央领导以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四省区相关组织、专家学者和众多收益地民众难以割舍的特殊情怀。您是如何理解情怀的?如何保持情怀的同时,又避免影响科学决策?

樊建民: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这是事关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沿黄四省区乃至全流域永续发展的大计。“大柳树”不仅仅是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修建水利枢纽的所在地,早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组织、专家学者和众多收益地黎民百姓念兹在兹、难以割舍的情怀。

我理解,这情怀是爱国爱家,尊重科学谋求绿色发展的情怀;是关注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是合理利用资源,小开发大保护的情怀;是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的情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情怀。一旦确立了这样的情怀,只能有效的服务于科学决策,而决不会影响科学决策。

政邦智库:作为一名学者,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什么?或者说如何确保自己的研判是科学的?

樊建民:“实践出真知”、透过现象看本质、依托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概括和浓缩。作为一名学者,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完成一批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编著几本专著,归功于组织的要求和同事们的帮助,也与自己从事过的工作积淀是分不开的。


搞科研、做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必须真懂而非假懂,不仅要知其然还必须知其所以然。如:我的工作主业除科研之外,主要是学规划、编规划,现在又讲规划。那么,怎么样才能编制好一项高质量的规划呢?我们不但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深刻认识国情省情市情县(区)情,学懂弄通规划的体系和规划的编制方法等,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规划的文体、规划的架构和规划的语言表述。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规划作为政府向全社会展示的发展蓝图,撇开其他不谈,就语言表述而言,全文就不能有指示性、要求性、解释性和说明性的文字表达,要求用词用句客观准确,能够全面完整的体现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意图。只有这样,市场主体才能知道一个地区鼓励什么、支持什么、发展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从而做出是否投资的科学判断。当然,一些事关公益性、基础性的事项,这本身就是政府要做的工作,也是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通过这一举例,我们就清晰和知晓了搞科研、做学问,必须要有“功夫在诗外”的韧劲和“铁棒磨成针”的钻劲,并使学习和勤奋成为一种追求。只要有了这“两劲一追求”,不管是从事任何工作,做出的判断也就据科学不远了。(完)

— THE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