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键小事显情怀”特辑之十二: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

政邦君 政邦智库 2023-08-28
编者按:民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倾听民意、关注民忧、化解民困。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言:“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两年来,政邦智库研究团队在一些省市的调研显示,民众最希望在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上有获得感,“小事”之变,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民生情怀。政邦智库在凤凰网政能亮专栏陆续推出“关键小事显情怀”系列策划。

文丨政邦智库研究员 韩涵
今年初,山东枣庄市一位4岁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顺利注射靶向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后,患者母亲喜极而泣,“以前这个药离我们太遥远,就像看天上的星星一样,现在终于看到了希望。”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我国首个获批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进口药物。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每针价格近70万元,在经过8轮谈判后,该药以3.3万元每针的“地板价”进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患儿家庭感叹:“孩子赶上了好政策。”
国外最新最先进的药物,之所以能降下身段,进入普通患者的用药清单,这主要得益于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强力推进。集采减少药品耗材的流通环节,通过以量换价,不仅有效降低了优质医药产品的价格,还压缩了医疗腐败的灰色空间,大幅节约医疗开支和百姓医疗负担,数据显示,国内已开展的7批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心脏支架、人工关节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约3000亿元。
集采只是近年以来,医药领域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民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实现了“病有所医”,还通过不断的改革,推动医保制度从有到好、从广覆盖到高质量,向“病有良医”迈进。
以跨省异地就医为例,一度曾是民众看病的痛点。针对此问题,2016年起,政府下决心要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要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此后,改革迅速启动,全国范围内,几万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住院结算,民众在在报销操作上越来越方便,医保部门引导医保经办机构“不见面”办理,推进高频次服务项目“跨省通办”,对一些慢病患者用药实行“长处方”报销,按规定做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与此同时,医保基金正扩大统筹范围,部分地区正在进行省级统筹的改革,以顺应人口高度流动的社会现实。
我国的分级诊疗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大医院一号难求、小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配置不合理,这被公认为“看病难”的深层次原因所在。随着近些年公立医院软硬件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医联体模式的普及,这个问题已经大为改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医院、医学院校的专家在基层医院坐诊、指导,这使得患者在“家门口”也能看到好医生。而远程医疗、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更使得大医院的优质资源与基层医院实现深度互通互联,改善了患者的就医质量和体验。
在国家不断加大对医疗的投入,以及相关改革的推动下,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趋势已不可阻挡。这样的趋势,不仅回应了民众的期待,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之相匹配的,是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其中,医疗保障的建设,亟待从“低水平、广覆盖”,逐步迈向更高质量,更高保障水平,满足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要。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民生之本,健康权是一切权利的起点,作为基本人权,健康权关乎国民的幸福尊严,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试金石。国际经验也表明,任何国家在国民医疗卫生上的投入,都是物有所值,这是一种长远的人力资源投资,最终将换来丰厚的回报。所以,加快实现“病有良医”的民生愿景,这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大事。
从“病有所医”转向“病有良医”,意味着一个新起点,相关的改革步子需要迈得更快些、更大些。唯有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终结“看病难、看病贵,全方位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 THE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