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明勇对话张贵勇: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丨政邦茶座

政邦小助手 政邦智库 2023-08-28


政邦茶座>>

疫情三年及其相关防控,影响的不仅仅是人的外在空间生活,还有很多是潜在的性格、心态、精神、心智等精神空间,尤其是孩子、老人等特定群体。

这三年,“口罩下的生活”导致很多家庭居家的时间大幅增加,父母远程办公,孩子天天网课,直接影响是父母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是几何级增长的,但却导致不少家庭里面,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反而有些紧张,甚至更为严重。
这也引发出一个永久意义的话题: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
本期政邦茶座邀请到知名亲子教育研究专家张贵勇博士,请他来谈谈如何做父亲。
张贵勇  文学博士、专栏作者、亲子教育畅销书作家、中国教育报副编审、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讲师、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评选专家。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一等奖。出版专著《养育的觉醒》《我就想陪你慢慢长大》《给孩子的童年书》《真正的陪伴》《读书成就名师》等。


高明勇:记得20年前咱们认识的时候,你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好像是研究文学的,是什么让你“转向”,成为一位教育研究者?在中国教育报的工作,还是有了孩子之后?


张贵勇:说到“转向”,我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一下。

从职业或平台的角度,是因为2003年一毕业,我就到了中国教育报做记者,对教育的宏观政策和微观事件开始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近距离的观察。


从个人兴趣的角度,文学与教育看似完全不同的学科,其实内在的关系很密切,都是服务于一个人的成长,或者说成就一个人,都在构建、扩展、重塑着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都是我很感兴趣的学科。


具体来说,文学也是研究人的,所谓的文学即人学。而教育,本质上是让一个人及早做到自我觉醒、自主管理、自立自强。我做记者的前三年,采访不同的人,有作家、教育管理者、教育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等。与他们对话的过程,我很受益,对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巨大作用有了直观了解,不由自主地以改善中国的教育生态为己任。


2005年当了爸爸之后,在陪伴孩子过程中,我将孩子作为观察对象,记录、研究他的一言一行,对儿童心理学有了人类学意义上的观照。如果说之前的教育研究是宽泛的、由兴趣驱动的,那么此时的教育研究则是有具体指向的,进入了某个细分领域,我意识到自己应该也有能力帮助更多的父母引导孩子成长成才。

高明勇:我看你这本书名叫“养育的觉醒”,很好的一个标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题目的?


张贵勇:“觉醒这个词,源于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东西可以接续发展,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不断向前的。


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往往不是正向的接续发展,而是有点像重启电脑一样,每一代孩子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都需要重新学习育儿的方法与艺术。


而无论70后、80后还是90后,在育儿上都是重新开始的状态。从现实来看,初为父母者,受原生家庭的影响非常大,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即从自身出发来育儿,而不是从时代发展、孩子所生活成长的环境出发,所以出现不少育儿问题,比如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巨婴”等现象。


最突出的问题是,当下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很多是围绕升学竞争这一目标进行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精英群体还是草根阶层,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多数家长恨不得替孩子把每一分钟都精准地计划好。

高明勇:你认为“觉醒”主要指哪些方面,或有什么标志?


张贵勇:我看到过一篇文章,呼吁得很有道理——中国的家庭教育需要接受一点教育价值的常识性启蒙。我以“觉醒”为关键词,就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能觉察到时下流行的教育方式不好的一面,能够不断升级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式,以儿童为中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践行科学育儿。


“觉醒”还有一层含义,即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不断调整角色,与孩子一起成长。


所以,这个“觉醒”既指向父母的观念、行动层面,也指向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

高明勇:你说“过于重视成绩,以考学作为成功标准,不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些都是违背教育根本的。”这个观点我很认同。但有一个现实问题,不少父母其实并没有时间精力耐心去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而成绩又是看得见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只会关注“显性的成绩”,忽视“隐形的价值”。你如何看待?


张贵勇:这涉及父母对自身职责认识的问题。

父母与父母之间的差距,在现实中其实很大的。有的父母觉得生完孩子,就完成了自身职责,孩子交给老一辈,自己则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的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考上名校,改变家庭乃至家族命运。因为功利心比较强,所以这部分父母更关注孩子“显性的成绩”,因为成绩与名校高度关联,与高端行业、高薪职位紧密相连。


有的父母对孩子没有那么高的期待,多希望孩子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往往以散养的方式育儿。


还有的父母不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看重孩子快不快乐,潜能是否得到发展,与同学相处如何,有无奋进动力,是否自律自立自强,即教育重心放在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精神发育上,尤其注重与孩子的联结。在我看来,这部分父母与孩子和谐相处、相知相爱,彼此珍视、一起成长,算是进入了家庭教育的佳境,值得敬佩。


以上几种常见的育儿方式,我们都可能遇见过,也深有感触。说到底,背后还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我们是否珍视自己的父母身份,是否关注与孩子的联结,是否期待未来与孩子的关系。当父母把孩子的身心成长、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放在重要位置,自身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自然会更加在“隐性的价值”而不是“显性的成绩”上发力,也自然会尊重教育规律,与孩子共赴美好的生命之约。


高明勇:你和孩子在一起时,感到最焦虑和最无力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


张贵勇:最焦虑倒谈不上,因为我较早就有了放手意识,在我的孩子哲哲上中学时,我就告诉他“未来的路要靠他自己去走,我和你妈妈能做的就是做好后勤,祝福你”,所以即使孩子成绩不那么理想,也没有特别焦虑的心态。我知道他知道问题的轻重,会自己调节,找到自己的志业。


最无力的时候,应该说是哲哲初二时。那段时间,因为功课压力大,他有点厌学。而我对他看似消极的心态有点担忧,有时候方式不当,不但没激励他奋进,反而恶化了我们的亲子关系。看他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感到非常无力。


也就是那时候起,我意识到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强迫,不能从父母的意志出发,而是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关心而不是批评他,让他主动找自己,而不是总想着给孩子上思政课。


高明勇:你这些作品,爱人和孩子都看过吗?他们有什么看法和感想?



张贵勇:他们对我的育儿书不是很关注。

我爱人在我新书出版后,翻阅了一遍后评价道:“写得还行,但你可以写得更好,例如在孩子的心理变化方面。”之后就很少跟我谈新书的话题了。

我曾问过哲哲对这本书的感受,他问他稿费多少,有没有他的一份。

高明勇:在中国,育儿问题上,有些时候可能是夫妻之间,或者父母与上一辈之间,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分歧,你遇到过吗,如何解决的?


张贵勇:遇到过。因为我岳母一直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的确有一些分歧。


我的处理办法是尊重老人的意见,但也会和孩子沟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观点、考量,有不同的看问题角度。我们要充分倾听他人意见,但最终选择权在于我们,通过比较分析、现实中的体验等方式来判断孰对孰错,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我和我爱人也有一些分歧,在哲哲小时候比较多,现在比较少。原因是一开始不太懂得夫妻之间深入沟通的重要性,即在育儿上没有达成一致。后来慢慢意识到,和爱人理念如果不一致,会产生很多麻烦。于是,在面对孩子之前,我们会沟通形成共识,其中涉及到谁后退一步的问题。


一开始,我可能碍于面子,不肯妥协。但时间长了,发现承认错误没什么大不了,反而自己有种从壳子里跳出来、挣脱枷锁的感觉。因此,与爱人再发生冲突时,我学会了主动让步、耐心沟通、温和相待。


高明勇:你说在和孩子出现“激烈的对抗”后,开始“重新思考为人父母的意义,去寻找做父亲的门道。”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现罅隙,应该是不少家庭都会遇到的情况,我想知道你的方法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驱使你走出这种“对抗”?


张贵勇:哲哲初二时,我和他关系降到冰点,一开始大吵,乃至就差动手;后来是互不交流,冷战,彼此看不顺眼。


背后的原因,我反思的结果是,我还是想像小时候那样控制孩子,让他听我的话,让他按照我觉得好的路去走。而遭到孩子激烈的对抗,我觉察到,为人父母不是控制,控制是没有效果的,是注定要失败的。作为父母,要有意识地与孩子“掰开”——不是断绝关系那种,而是换一种方式与之相处。


所谓的“掰开”,本质上就是逐渐放手。做父亲,不是把孩子掌控在自己手心,而是让孩子的精神立起来,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有足够的能力去追梦。


我的方法是给孩子写了一封诚恳的道歉信,检讨了自己在与他相处上存在的不足。然后,我与他聊了一次,把我真实的想法告诉他,也承诺不再暴力强迫之事,而是专心做好后勤、支持他成长。哲哲接受了我的道歉,从那以后,虽然我有时候管不住自己有所反复,但总体上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相处融洽。


高明勇:我有个观察,疫情及其防控导致很多家庭居家的时间大幅增加,父母远程办公,孩子天天网课,本来父母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是几何级增长的,但却导致不少家庭里面,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反而有些紧张,甚至更为严重。你如何看待这种悖论?


张贵勇:这其实不是悖论,而是必然。不只是亲子之间,夫妻之间其实也是如此。


我们都是有个性、有自主意识的人,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也需要别人的尊重、认可。父母作为成年人,更是需要树立一定的权威,享受说一不二的那种感觉。长时间生活在一个空间,因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夫妻之间肯定会产生矛盾。


当下的孩子自主、民主意识很强,天生对所谓的“权威”不那么敬重,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对,也一定会产生矛盾。


重要的是,如果不能从根源上反思,不能真正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百分百相信孩子,不太会有理想的结果。从我的亲身经历看,有段时间我发现哲哲经常看手机,潜意识里我觉得他没有好好学习,于是冒出无名火,最终与哲哲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很久后,我跟他谈当时的感受,他告诉我,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其实我用手机不是打游戏,而是在查单词。


从他的话中,我反思自己还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没有做到真正相信孩子,看似合情合理的猜疑把亲子关系推向糟糕的境地。从那以后,我抱着真正相信的态度,全力支持孩子,看到孩子比较消极时,不会像以前那样生闷气,而是坦诚把我的担忧说出来,以爱的口吻表达出来。这种情况下,哲哲也会坦诚与我沟通。

高明勇:这三年,你是如何陪伴孩子的?


张贵勇:疫情三年,我俩的矛盾很少,相处很融洽。即使被封控在家,我们也彼此鼓励,或者互开玩笑,化解压力。

最终的结果是,哲哲学习状态越来越好,我对他越来越放心,有一种汪曾祺所谓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感觉。


高明勇:关于孩子成长,我们常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但实际上,多种原因导致三者之间比例的失衡,家庭教育因各个家庭的不同情况,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千差万别,有些家庭可能确实没有更好多少时间去陪伴,你有什么建议?


张贵勇: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根本,高质量的陪伴对于孩子而言特别重要,所以我希望父母能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尽量不缺席、不缺位,呵护孩子的童年,庇佑童心健康长大。


现实中,不能陪伴孩子分两种,一种父母是因为工作原因,如军人、警察等,长期不能在孩子身边。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我们受益于他们的付出,应该抱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态度感谢他们,向他们致敬。


还有一种父母是主观上的权利让渡,即把育儿责任推给他人,如家中的老人或者辅导班的老师。这种是不可取的,也迟早会吃到苦头,因为亲子关系一旦破裂,再修复如初,很难很难。


我的建议就是这部分父母要重新认识自身使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其实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孩子从小得到科学养育,养成好习惯,“三观”没问题,长大反而让父母少操心,甚至让父母感到荣耀,真正改善家庭状况。


而且,陪伴孩子成长,受益最大的是父母,享受到天伦之乐,看到童心之澄澈,无形中受到感染,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命。亲子关系好了,家庭氛围也会变好,心里舒畅,少生各种疾病,每一天都变得值得期待。


高明勇:十几年前我参加过一个教育研讨会,与会专家建议让年轻父母们“持证上岗”,意思就是如何养育孩子,是需要好好培训的。十几年过去,这个问题其实是越来越突出的。“持证上岗”的问题,你怎么看?


张贵勇:“持证上岗”其实是一种不是那么温柔的劝诫,即希望父母在育儿上达到一定水准,有一定能力和科学的认识。


现实中,这个证由谁来发,如何考核,不好操作,毕竟每个家庭情况都有所不同。但父母要持续学习、持续更新教育观、持续提升教育能力,是客观要求。


所以,虽然没有机构量化父母做得好不好,但实际上孩子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育儿上是否过关、是否合格,哪方面做得不够好,不妨多问问孩子。如果父母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随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孩子成长而不断学习,就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父母,在我看来就是“持证在手”的。


高明勇:你另一本书的书名《我就想陪你慢慢长大》,不瞒你说,我曾经计划以后出书时用这个说法,“你陪我变老,我陪你长大”,其实孩子的一生,关键在“陪”,重点在“慢”,我也曾随手记下孩子的“成长小事记”,也曾围绕孩子的童年写了一些诗歌,每年在孩子生日之际写一封信,用这些方式来“陪”,来让时间“慢”下来。你是如何“陪”,如何“慢”的?


张贵勇:这本书是记录哲哲初中之前的生活细节。陪伴青春期之前的孩子,相对比较容易:


学前六年,和孩子一起疯玩就好,父母自己化身为一个孩童,忘掉工作、忘掉赚钱,天马行空地想象、尝试各种游戏就好;


小学六年,陪伴中要有观察和引导,观察孩子的优缺点,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重在发展其潜能和热爱生活、他人、世界的价值观。


陪伴的过程中,的确不用急,慢下来也能真切地欣赏孩子的独特之处,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记得哲哲上幼儿园大班时,一次晚饭后我带他出去玩,他突然抬起头来,用手指向西边,说了一句“真美啊”。只见西天红彤彤的火烧云,的确非常非常美。


孩子都有发现美的眼睛,在这方面我们要拜儿童为师,是他们让我们不那么急功近利,不那么追求短平快,转而重新发现自我、生命、家庭的意义,重新体悟父子、父女一场究竟意味着什么。


陪孩子成长,其实也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在育儿过程中,你会觉察到自己隐在的问题。虽然成年后不那么明显,但这些问题一直在,无意识地阻碍你的发展。而关照孩子的成长,不断觉察、反思自己,能让你看清自己问题,找到源头所在,进而从观念和行为上有所改变,即真正的自我觉醒。


到了这一阶段,与其说育儿,不如说教育孩子这个契机帮助自己加速完善自我,向更好的方向成长。


最后,谢谢明勇兄的邀请,很高兴参加政邦茶座,希望为人父母的都能和孩子友好相处,相亲相爱,享受每一天。


— THE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