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天发朋友圈,死亡风险降低12%?今天你发了吗?

腾讯医典 腾讯医典 2023-12-31

你有没有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


总是“刷屏”的人,永远是那几个。


自己上一次发朋友圈,啊呀,还是在上周。


曾几何时,吃喝拉撒,开心难过,朋友吵架,猫咪喝水……每天都要发,一天发三条!



现在,发之前犹豫再三,左右顾忌:担心领导同事看到,担心亲戚朋友看到,担心……


慢慢地,朋友圈变成了“同事圈”“工作圈”。


爸爸们,只转发时事新闻,或单位号的推文;妈妈们,只剩晒娃,晒娃,和姐妹们的下午茶!


不少人惊呼——朋友圈里,已经没有朋友了!



有的人确实发了,但是在三天前发的,你看不到……



点开一位老朋友的朋友圈,却尴尬地发现:



甚至是这样的:


(懂了懂了,不多说了)


不过,有研究发现,多发朋友圈,可能和降低死亡风险、让人更长寿有关。


这是真的吗?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表明,在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后,在社交网络上的活跃度与人群的死亡率呈现“负相关”[1]


通俗地说就是,越爱发朋友圈的人,死亡的风险越低!



这个研究分析了“脸书”(Facebook,国外社交平台)1200万名用户的资料和6个月的网络交友情况,持续跟踪他们的健康状况长达两年,并将当地全体居民的健康记录作为对照。


结果发现,经常使用社交网络分享生活的人,比不使用的人整体死亡风险降低了12%!


而具体到某一种疾病或有害行为(比如肿瘤、冠心病、药物滥用和自杀等),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的人的死亡风险也都有所下降。



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越容易接纳陌生人为好友,死亡风险更低。


准确地说,是最经常接纳陌生人的交友请求(通过好友申请)的人,比起完全不接受、不通过好友申请的人,平均死亡风险会降低66%。


这可能与他们拥有更开放、包容的情绪,以及更温和、善良的心态有关。


不过与此同时,“主动出击”(主动加陌生人好友)的人,倒是并没有降低什么风险……


整体死亡风险与“发起好友申请”(A)和“接受好友申请”(B)的关系



那么,在朋友圈里发什么内容,才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呢?


结论是:发照片!


研究分析了社交网络里常见的四种互动方式:“更新状态”(简短文字)、“发照片”、“发文章”(比如日记)和“打标签”(将自己的文章或照片与其他用户关联起来)


结果发现,频繁“更新状态”的人,死亡风险反而较高。这可能与他们的情绪心理和精神状态波动较大有关。


喜欢“发照片”的人,死亡风险更低,仅为平均水平的70%。


其他两种方式的频率与死亡风险没什么相关性。


(社交平台里照片和文字发布数量与整体死亡风险的关系。红色/蓝色表示死亡风险高/低)



一直都有研究表明,慢性疾病(如抑郁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和死亡,与社交关系的健康程度有关[2]


事实上,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布过有关“健康”的概念——即“不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还包括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3]


爱发朋友圈的人的死亡风险更低,可能有以下原因:


更乐观:乐观而积极的人会认真享受、记录和分享生活,而健康的情绪和心态也更加有助于保持健康[4]


善排解:发个朋友圈吐吐槽,收到亲友安慰和鼓励,可以改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迅速回归“正轨”。


形成“正反馈”:健康美食、健身跑步、读本好书……发朋友圈定时“打卡”,有助于让好习惯坚持下去,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这项研究只是“展示”了社交媒体状态与降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不代表 “多发朋友圈,就一定会增加寿命”。


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和融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让我们更好地抵御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影响[5]


友情提示:


1. 添加陌生人好友时,及时核对信息,防范网络诈骗风险;


2. 发图片时,尽量避免出现个人私密信息或儿童正脸照片;


3. 理性上网,友善评论,不做“键盘侠”;


4. 遭受网络暴力时,勇敢面对,及时寻求帮助,保护自己。


不论是看过的美景、尝过的美食,还是有趣的人和事,都是生命的“馈赠”,都值得记录和分享。


还在犹豫什么?快把这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吧!



审核专家:乔颖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Hobbs, William R ,Burke,et al.Online social integ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risk[J].[2023-08-16].

2.Xu X , Mishra G D , Holt-Lunstad J ,et al.Social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chronic conditions and multimorbidity: a national cohort of Australian women[J].综合精神医学(英文), 2023(1).DOI:10.1136/gpsych-2022-100925.

3.https://www.who.int/news-room/events/detail/2023/04/08/default-calendar/healing-arts--concert-to-celebrate-who-s-75th-anniversary

4. Steptoe A , Dockray S , Wardle J .Positive Affect and Psychobiological Processes Relevant to Healt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9, 77(6):1747-1776.DOI:10.1111/j.1467-6494.2009.00599.x.

5.Vila, J. (2021). Social support and longevity: meta-analysis-based evidence and psychobiological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717164.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相关阅读:

8个正常人在精神病院住了19天,他们后来怎么样了?枕头高一点好,还是矮一点好?答案只有1个有一类人最好滴酒不沾,问自己2个问题就能测出来全麻是一次 “鬼门关”?麻醉时,身体经历了什么?送你4个长寿锦囊,多少钱都买不到!医生:太多的老人都忽略了第1点晒被子最大的好处,其实不是杀螨虫,而是……12层卫生纸反复对折,她的经期才不“丢人”......这6个月经的知识,男女都应该知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