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不能吃鸡蛋?有关发热的7个真相你必须知道!文末有宝典!
如果说秋冬季节哪里最拥挤,有个地方肯定不容忽视——医院的发热门诊!
作为多数疾病的症状之一,“发热”的原因已经有上千种。
不过,即便都是发热,不同疾病的发热持续时间和最高温度也不一样:
●普通感冒:多为中低热,一般不超过38.5℃。
●流感:突然“飚到”39至40℃,并持续3至4天[1]。
●重症支原体肺炎:超过7天,或高热(39℃以上)超过5天[2]。
发热一定要退热吗?发热要忌口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关发热的那些事儿。
有人说,自己平时的体温一直是36.5℃左右,刚刚一量怎么37℃了,一定是发热了!
事实上,每个人的基础体温不同,不同身体部位的温度不同,每天体温的波动情况和幅度也不同。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波动范围在1℃以内是正常的[3]。而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应激反应等情况,也可能导致生理性的(而非疾病)体温升高。
在多数医学研究中,将“肛温≥38℃、腋温≥37.5℃或口温≥37.3°C”定义为发热[3]。
不少人觉得,体温越高,病情越重。事实并非如此。
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一种“反应”。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单纯发热(哪怕是高热惊厥)会损伤大脑。
而真正会损害大脑的,是“发热的原因”——也就是感染的各种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它们会引起脑膜炎、脑炎、蛛网膜炎等脑部疾病。
请记住:发热时间和体温高低,都不能直接代表病情的严重程度。而体温的发展变化趋势,才有临床意义。
不过,当体温超过40℃时,可能引起全身明显不适,增加机体代谢率、氧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水平,此时需要及时治疗。
从某个角度说,发热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
发热可以抑制体内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复制,是我们身体的一种防御和保护机制。
如果一旦发热就想方设法退热,就像一咳嗽就想方设法“止咳”或者“化痰”,虽然短期内症状减轻了,但并不意味着“病好了”,而且往往容易出现反复。
所以,“赶紧退热”并不重要,明确并消除病因才重要。
如果发热引起了明显不舒服,精神状态明显不佳,并伴有其他症状,那么建议及时、理性退热。
当药物或者身体免疫系统“杀死”了病原体,消除了发热的原因,发热的症状自然会逐渐消退。
一直有人说,发热超过38.5℃才要吃退烧药,不到38.5℃不用吃。
不过真相是——是否要退热,并不取决于发热到多少度。
退热的目的,是缓解症状,让人“舒服一点”。有的人刚到38℃就已经卧床不起,这时当然可以吃退烧药。而有些孩子发热到39℃依然生龙活虎,吃嘛嘛香,并不一定需要退热。
退烧药一定要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合理服用。3月龄以下的婴儿发热,不能随便喂退热药,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物理降温是指通过水分蒸发(而不是吃药)等方式来降低体温。
如果有人中暑,那么及时物理降温(将人转移到阴凉处、解开衣服等)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发热”的原因,是无法有效“散热”。
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虽然也可以通过冷敷、温水擦浴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但效果持续时间较短,“治标不治本”,还可能增加儿童的不适感,如寒战、皮肤鸡皮疙瘩、哭闹等[4]。
退热是为了“舒服”,如果能让你不那么难受,开空调、少穿衣服、少盖被子、洗个温水澡等也都是可以试试的。
而退热的首选,依然是成分单一且安全的退热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常见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有人说,发热了,就不能吃鸡蛋、吃牛肉、吃海鲜……其实都没有必要!
事实上,食物都有一定的“热效应”(吃完饭后体温上升)。但这只是暂时的,并不是疾病。
除非是食物中毒,否则绝大多数病理性发热的原因是感染。此时,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都可能发热。
在发热期间,虽然可能胃口不好,但我们更要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让免疫系统有充足的营养,更好地与细菌和病毒“战斗”[5]!
发热的病因千千万,大体上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感染性发热,可能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微生物导致。而抗生素只对细菌起作用!
非感染发热,可能与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内分泌功能紊乱、创伤等有关,此时抗生素也是无效的!
因此,只有在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万不可自行滥用——否则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造成将来无药可用!
此外,输液主要用于严重感染、进食困难、中重度脱水等情形,并非专门针对退热。
盲目输液可能会导致急性过敏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增加心肺负担,并不安全[6]。
最后,送给大家一份《呼吸道疾病发热处理宝典》,赶紧保存、收藏、转发吧!
审核专家:陆海雯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局.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9, 12(6):451-455.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19.06.003.
2.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2/16/content_5741770.htm
3.罗双红, 舒敏, 温杨,等.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6, 11(2):16.
4.Meremikwu M M , Oyo-Ita. Physical methods versus drug placebo or no treatment for managing fever in children[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5.Fernández-Quintela, Alfredo, et al. "Key aspects in 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COVID-19 pati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9.8 (2020): 2589.
6.《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相关阅读
1个只有皇帝才会得的病,是怎样缠上这个29岁普通男生的?女性痛经全过程曝光!出现这4个现象,及时看医生太羡慕了!身体的这几个地方,连癌症都不敢惹!不用少吃也能减肥的 7 个秘诀!知道的人都悄悄瘦了!28岁男生被冻死前的7小时这 3 个部位“青筋”暴起,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冬天最“要命”的3种行为,和4种大病息息相关!50岁后尤其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