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同离子效应实现连续海水电解 | 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教授、邝允副教授团队研究新进展 | Research

Research科学研究 蔻享学术 2022-07-05

扫码阅读全文



近期,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教授、邝允副教授与宁波材料所陆之毅研究员合作提出利用同离子效应降低电解液中饱和氯离子浓度,提高了海水电解稳定性,在工业电解电流密度下实现了连续化海水电解,并实现了氢气、氧气、盐三联产,为规模化碱性海水电解制氢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相关文章以Common-Ion Effect Triggered Highly Sustained Seawater Electrolysiswith Additional NaCl Production为题,发表在Research上(Volume 2020 |Article ID 2872141)。


研究背景

氢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可再生能源耦合电解水制氢是一种可持续、无污染、高效的制氢方式。目前电解水制氢技术主要使用碱性电解系统和PEM电解系统,但是这两种技术路线都依赖高纯淡水作为水源。而地球上淡水资源仅占水资源总储量的2.53%,其中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资源的0.77%。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会消耗大量的淡水,势必对人们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产生巨大的压力。然而,地球上海水资源丰富,储量占全球总水量的96.5%,电解海水制氢可以减少淡水资源的压力。随着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如海上风电、潮流能)的逐渐完善,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经过海水电解系统就地转化成氢气进行运输利用,有望成为一种高效的能源储存和利用的方式。但是海水中含有的氯离子使得海水电解制氢面临两个瓶颈问题:电解过程中析氧与析氯反应的竞争问题和电极的腐蚀问题。

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教授、邝允副教授前期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合作设计了一种金属硫化物和水滑石复合电极用于海水电解反应,在碱性条件下具有很好的耐氯离子腐蚀特性和催化选择性(PNAS, 2019, 116,6624-6629)。但是,在连续海水电解制氢系统中,随着电解反应过程中水的消耗和海水补充,电解液中NaCl浓度不断升高直至饱和(图1a,b),析氯和腐蚀倾向进一步加大。此时,即使用上述抗腐蚀、高选择性电极材料也很难在含有如此高的氯离子浓度的电解液中稳定工作,这就对稳定海水电解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1  同离子效应在海水电解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进展

为解决电解液中氯化钠浓度升高至饱和造成的电极腐蚀与电解选择性的问题,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教授、邝允副教授课题组与宁波材料所陆之毅研究员课题组合作提出利用同离子效应降低电解液中饱和氯离子浓度。通过提高电解液中氢氧化钠浓度,一方面提高了碱性,促进了阳极析氧反应的进行,另一方面由于同离子效应,高的钠离子浓度降低了饱和氯离子浓度,将氯化钠的饱和溶解度从5.5 mol/L降低至2.8 mol/L(图1d),从而提高了电解系统的稳定性。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低于氢氧化钠,在连续海水电解过程中,不断补充的去除钙镁离子的海水中的氯化钠将优先结晶析出,实现氢气、氧气、盐三联产(图1c)。

本工作中,该研究团队还制备了一种可以在含有高浓度氯化钠的电解液中长时间稳定海水电解的NiCoFeP双功能催化剂。如图2所示,在6 M NaOH加饱和NaCl电解液中测试,该催化剂在10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的析氢过电位和析氧过电位分别为129 mV和272 mV,法拉第效率接近100%,并且在200和500mA cm-2的电流密度下能稳定电解100小时,催化剂活性不发生明显衰减,具有很好的活性和稳定性。此外,该电极材料在电解过程中会生成磷酸盐保护层,保护电极免受氯离子进攻,表现出优异的抗腐蚀性。

图2 NiCoFeP双功能催化剂的性能

未来展望

海水电解制氢技术可以减少可再生能源制氢对淡水资源的依赖,拓宽了电解水技术原料的来源。该团队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连续海水电解过程中氯化钠浓度上升带来的NaCl结晶、析氯增强、电极腐蚀等一系列问题,设计了可连续工作的海水电解系统,实现了氢气、氧气、盐连续化三联产,对海水电解制氢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设计的跟进,此技术具有巨大的产业化应用潜力。

作者简介

孙晓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化学研究,在电解水、氯碱过程、燃料电池和气体超浸润电极器件组装领域取得进展。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SCI总引用20000余次。任Science BulletinNano ResearchScience China Material 等杂志编委或副主编。曾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8)、英国皇家化学会TOP1%高被引学者(2015-2017)、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获得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2016)、中国石油化学与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等奖励和荣誉。


文章来源:“Research”公众号


Research是中国科协与美国科学促进会于2018年共同创办的定位为国际化、高影响力、世界一流水平、综合性、大型OA科技期刊,是美国《Science》自1880年创刊以来第一本合作期刊。主要发表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微纳米科学、环境科学、机械科学、机器人与先进制造8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热点交叉领域突破性研究成果。目前已建立了93人的国内外各占50%、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编委会,主编(中国)为中科院院士黄维,主编(国际)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麦克凯特杰出教授崔天宏。已被CAS, CNKI, CSCD, DOAJ, EI, ESCI, INSPEC, PMC, Scopus数据库收录。欢迎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踊跃投稿,关注和使用期刊的出版内容。网址:https://spj.sciencemag.org/research/



—— ——往期精彩回顾—— ——【期刊】南开大学何良年课题组新进展:离子液体调控可见光驱动的选择性还原二氧化碳新策略 | Research【期刊】黄维院士、林进义教授团队:动态超分子氢键作用实现刚性共轭聚合物薄膜本征可拉伸性及其多级结构调控 | Research【期刊】吉林大学董庆锋团队和浙江大学方彦俊团队:原子级钝化助力超高灵敏度钙钛矿单晶X射线探测器 | Research● 【期刊】厦门大学郑南峰与傅钢课题组新进展 | CO促进寡原子Pd簇合物催化加氢研究 | Research【期刊】双生物功能化神经导管实现同步血管化和神经再生功能|芬兰埃博学术大学张宏博教授和南通大学李贵才副教授团队新进展【期刊】上海硅酸盐所揭示Ag2(S,Se)无机塑性半导体中化学组分、晶体结构、力学性能、热电性能构效关系 | Research【期刊】未来可期—庆祝Research创刊2周年【期刊】2D材料及器件微纳技术最新进展,看国内外大咖如何评述 | Research【蔻享科讯】科幻变现实:液态游动金属纳米机器人用于癌症主动联合治疗 |Research【期刊】Research编辑部: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的防控: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全球协同合作抗疫|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团队国际合作重磅综述



为满足更多科研工作者的需求,蔻享平台开通了各科研领域的微信交流群。进群请添加微信18019902656(备注您的科研方向)小编拉您入群哟!
蔻享网站www.koushare.com已开通自主上传功能,期待您的分享!

欢迎大家提供各类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信息,以便广大科研人员参与交流学习。

联系人:李盼 18005575053(微信同号)
戳这里,查看详情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