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综述】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的防控: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全球协同合作抗疫|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团队国际合作重磅综述
扫码阅读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的防控
近期,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课题组、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课题组、清华大学张洪杰院士课题组、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李晓松教授课题组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陶军教授课题组对新型冠状肺炎的诊断、治疗及防控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文章深入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及抗体检测方案的优缺点;全面总结早期临床上新冠肺炎化学药物治疗、生物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等治疗手段的可行性,最后总结如何预防新冠肺炎的传播。该综述以“Combating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early detection, medical treatment, and a concerted effort by the global community”为题,发表在Research上(Research, 2020, 6925296, DOI:10.34133/2020/6925296)。
研究背景
图1 新型冠状病毒的模式图及基因结构图
研究进展
文章详细、系统比较了现有的新冠病毒的检测手段,根据检测的靶向分子不同,主要包含:检测病毒的核酸、检测病毒的抗原或针对病毒的抗体、辅助检测手段。检测病毒的核酸的检测技术:高通量基因组测序,荧光定量RT-PCR,基于逆转录等温核酸扩增的检测技术,基于核酸的基因编辑体系的检测技术,基于核酸的微流控的检测技术;检测体内病毒抗原、抗体的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IgG/IgM-胶体金法;辅助手段: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01
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及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
高通量基因组测序通常是对病毒的全RNA做基因组测序,与其他已知病毒基因组做比对分析,找到基因突变位点,该技术通常用于新型病毒的发现及鉴定。由于耗时较长且费用昂贵,很少应用于传染性病毒的快速筛查。荧光定量RT-PCR技术是世界各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采用的金标准(图2)。通常使用RT-PCR技术体外扩增病毒的RNA的两个片段,其中一个是编码核衣壳(N蛋白)的基因,另外一个编码S蛋白/M蛋白/E蛋白/1ab蛋白的基因。虽然RT-PCR是世界各国公认检测病毒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准确率约为70%、耗时较长(4~6小时),且需要完备的、精密的实验室设备和操作熟练的技术员,导致该技术在落后的地区或者国家无法大规模的采用。所以,研发耗时更短、操作更简单、价格低廉的检测手段是十分迫切的。图2 高通量测序及RT-PCR技术的主要步骤
02
基于逆转录等温扩增技术的检测技术
等温扩增是在恒定温下(42℃或65℃)借助特定的引物,对病毒核酸片段实现体外扩增。该扩增过程中不需要高精密的PCR仪,普通的水浴锅就可以完成;因此,该技术为实现病毒的家庭检测提供可能。用于新冠病毒检测的等温扩增技术通常包含环介导的等温扩增(LAMP)和重组聚合酶扩增(RPA)。由于新冠病毒是单链RNA病毒,使用等温扩增技术之前,通常需要将RNA逆转录成DNA,因此,称之为逆转录等温扩增(图3)。LAMP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的、快速的一步法扩增技术,通常扩增温度是65℃,需要3对扩增引物。RPA通常借助特定的重组酶和蛋白在体外等温快速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工作温度通常的是25~42℃,反应时间为30分钟。逆转录等温扩增后的目的基因,可以通过凝胶电泳,或紫外灯照射,或胶体金试纸条等读取。尽管该技术的准确性已经在实验室范围得到验证,但是,该技术仍需要临床上进一步验证。图3 逆转录等温扩增技术主要步骤
03
基于基因编辑体系的检测技术
图4 基于基因编辑体系的新冠病毒检测技术
04
针对抗新冠病毒的抗体检测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已经成为实验室鉴定病毒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在没有RT-PCR实验条件的地区。它主要是通过测定提取液中病毒的核蛋白(N蛋白)的含量进而鉴别是否别感染,这一方法已经在筛查SARS病毒中得到验证。因此,ELISA同样也可以用于筛查新冠肺炎感染者。另外,ELISA可以准确测定anti-2019-nCoV抗体的含量,进一步可以推测患者感染日期。但是,标准的ELISA操作步骤繁琐、耗时较长,因此,该方法不适合于临床上的快速筛查。近来,基于IgG/IgM-胶体金法的快速筛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各种病毒的快速筛查,例如SARS和MERS等。IgG/IgM-胶体金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快速检测手段之一,但是,该技术准确度较低,而且,对于不同感染阶段的样品反应的敏感度不一样(图5)。因此,该技术通常和RT-PCR技术联合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大规模快速筛查。图5 IgG/IgM-胶体金法的原理及实例图
05
新冠肺炎的化学药物治疗
尽管新冠病毒与之前的爆发SARS病毒和MERS病毒不同,但是,基因组分析表明,2019-nCoV与SARS-CoV具有80%的同源性,与SARS-like-CoV (ZC45和ZXC21)具有89%的同源性。所以,筛选现有的抗病毒的药物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是现有治疗策略之一。其次,可以针对特有点靶点,筛选现有化学药物库的化学药物,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第三,基于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和生物生理学的最新发现,针对特定的靶点进行重新设计、筛选新的化学药物。基于新冠病毒侵入细胞的可能的机制,化学药物主要分为三类:入胞抑制剂(例如:氯喹、羟氯喹);蛋白酶抑制剂(例如:洛匹那韦、达芦那韦);病毒复制抑制剂(例如:瑞德西韦)(图6)。图6 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可能机制及3种不同类型化学药物治疗型新冠肺炎的路径
06
新冠肺炎的传统中药治疗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对新冠肺炎的疗效显著,根据早期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总体有效率可达90%以上。新冠肺炎的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进行的。根据中国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对于处于不同时期的患者:医学观察期的患者、轻型患者、普通患者、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恢复期患者,都有推荐与之对应的中药或中药配方。经过大量的临床筛选和研究,“三药三方”被认为对于治疗新冠肺炎最为有效: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方、化湿败毒方。未来展望
2003年SARS和2012年MERS冠状病毒的大爆发,为人类诊断和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伦理基础。针对新型冠状肺炎的大爆发,全球应该互相分享疫情信息,互相合作共同抗疫。由于新冠肺炎具有高度传染性,特别是处于潜伏期的患者都具有传染性;所以,尽早筛选出感染者并进行隔离,对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鉴于此,开发出可以大规模的快速鉴定病毒核酸的技术是十分亟需的;同时,提高血清快速筛查技术的准确率也十分重要。
疫苗是被全球公认的最有有效的、特异性的能够控制这场全球大爆发的药物。截止6月10号,全球有超过160 种新冠疫苗处于研发不同的研发阶段:处于临床三期的有2种疫苗;临床二期的有8种疫苗,临床一期的有5种疫苗,其他的疫苗均处于临床前动物实验中。2020年4月13日,由全球120名科学家、医生、资助人和生产商组成的专家组公开发表新冠疫苗宣言,承诺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作下,共同努力加快新冠疫苗的研发,同时,他们承诺继续加强全球协作、合作和数据共享,提高向所有人提供一种或多种安全有效的疫苗的可能性。这一宣言的发表,预示在全球共同的努力下,新冠病毒疫苗将会在防控疫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李晓松,医学博士,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肿瘤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李晓松教授多年从事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疗临床工作,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激光、纳米材料及生物免疫新技术的医学应用。以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4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4篇,其中SCI/EI收录24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参与了国家卫计委2项肿瘤诊疗规范的撰写工作,开展多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示范,相关成果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并被国际临床肿瘤学核心期刊、美国NCCN指南等引用。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首都优秀青年医生。目前兼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等。
张洪杰,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年在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获博士学位。张洪杰研究员长期从事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以材料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为研究重点,致力于解决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了系列材料制备的新方法和技术,并将基础、高技术及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研制出的稀土新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汽车、照明、航天航空和国防军工等领域,满足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发表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36000余次;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12次,国内外大会和邀请报告80余次;10种国内外权威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编委或顾问编委;已授权发明专利近8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年吉林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以及2015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各1项。张洪杰研究员现任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会长,973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士,是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无机化学学科带头人。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8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0年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13年获吉林省政府创新创业人才奖。由于学术成就突出,并且在学科发展、人才凝聚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Research是中国科协与美国科学促进会于2018年共同创办的定位为国际化、高影响力、世界一流水平、综合性、大型OA科技期刊,是美国《Science》自1880年创刊以来第一本合作期刊。主要发表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微纳米科学、环境科学、机械科学、机器人与先进制造8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热点交叉领域突破性研究成果。目前已建立了93人的国内外各占50%、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编委会,主编(中国)为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主编(国际)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麦克凯特杰出教授崔天宏。已被CAS、CNKI、CSCD、DOAJ、EI、ESCI、INSPEC、PMC、Scopus数据库收录。
●【期刊专栏】FOE:USST | 上海理工大学詹其文教授课题组:基于微纳结构的光学轨道角动量探测
●【期刊专栏】材料工程:碳纳米材料构建高性能锂离子和锂硫电池研究进展
●【科学综述】Frontiers of Physics:量子分子动力学的进展及其在重离子碰撞中的应用
●【期刊专栏】半导体学报:“面向高能效人工智能计算的可重构芯片技术”专刊
●【科学综述】 Carbon Energy:碳在集成硅/石墨负极用于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关键作用
●【科学综述】InfoMat:南方科技大学陈锐团队综述:二维CdSe纳米片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科学前沿】化学物理学报:双甘氨肽与高定向热解石墨的散射动力学研究
为满足更多科研工作者的需求,蔻享平台开通了各科研领域的微信交流群。进群请添加微信18019902656(备注您的科研方向)小编拉您入群哟!
欢迎大家提供各类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信息,以便广大科研人员参与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