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识;阿赖耶识和空性

关注禅苑动态 

生命允许重来 

 常明曰:

道可非名永恒,
炁化同体命生。
知灵灵知了了,
识来十八五蕴。
觉湛圆澄环宇,
悟开明德亲民。
智行命运与共,
慧止舍得安心。


中国人讲灵魂转世投胎,佛教不讲灵魂,而讲神识。为什么不讲灵魂呢?因为一讲灵魂,我们就会想到灵魂是不会消灭的,是永恒的;如果转世轮回的主体永恒不灭,我们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了,就会一直轮回下去。因此佛教讲,没有永恒不灭的灵魂,只有神识。神识就是我们平常的种种习气、一切行为积累起来的集中点。我们所有的经验都会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我们的习气。


大乘佛法讲的阿赖耶识,在轮回中“去后来先作主公”,死亡的时候是最后走的,投胎的时候它最先来的。阿赖耶识里面蕴含着生灭法的部分引导我们去轮回,这就是神识。阿赖耶识包含的清净分是真如,是没有生灭的真相。这个没有生灭的真相,一直跟随着神识,与有生灭的现象混同一起,所以我们需要慢慢地净化,把神识、我执全部净化干净了,生命的真相——真如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神识没有被净化,你的种子就一直在起现行——生起轮回的现行。《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现在生起念佛的心,或者诵经、修行的心都是业,只是念佛是修净业,做好事是造善业,做坏事是造恶业,无不是业;只要没有解脱,所有世间善恶的业最终都会造成痛苦,所以无不是罪。

我们这个神识一直在轮回变化,神识存在的力量是靠我们平常积累起来的,包括情绪的积累。为什么修行很重要呢?因为如果你的内心世界多一些痛苦,多一些贪嗔痴,这个神识就会像滚雪球一样继续积累恶业。雪球的中心实际上是真如,是无我,是不生灭,它的四周滚的全都是这些业。你哪方面的行为多一点,哪方面的习惯就多一点。一个人如果杀盗淫妄无恶不作,在死亡面前他会变得极为痛苦、恐惧无助;如果平常就能生起慈悲心,观照佛菩萨的智慧,念佛、诵经,心变得慈悲、善良,到了临终的时候,慈悲、善良的力量会促使他朝着光明的地方继续往前走。所以,我们平常对人,对事,对物都应该有一颗慈悲、善良、感恩的心;对自己要有一颗善心,对自己好一点,不要难为自己。

轮回的神识一直在滚,我们这一生积累了很多的业,来生就看这一生滚的业的重量和大小。如果贪心最重,可能就到饿鬼道去了;如果嗔恨心最重,就下地狱去了;如果念佛心最重,就会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业什么时候尽除呢?要等我们观照到业本身是“无我”的,不再执着现在这个“我”的时候。能认识到这一层,我们对人、对事就不会再斤斤计较,不会再整天为自己一个人打算了。这样一来,“有我”的那个神识累积的业就会慢慢淡化掉,跟轮回慢慢脱开,等功夫做到纯熟,打成片了,一直在滚的雪球就会爆炸。所以有些人参禅打坐,功夫到家了会爆炸,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是修行上的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佛菩萨进入涅槃,就是从诸行无常看到了一切万物的存在不是永恒的,都是在变化;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里面没有一个“自我”,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我”。

摘自《佛法的知见》



阿赖耶识与空性


有些人在打坐的时候,有时感到头脑清醒,有时又感觉昏昏沉沉,这与时节、气候、饮食、月球在轨道上的运转情况等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当昏沉的时候,脑子里一片混沌,所以也不会认为证悟了什么,但在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当心一静下来,便不再起任何杂念,并会感到十分稳定、平静、舒服。那时去看心的本性时,也不会看到颜色、形状等等,由此便联想到大圆满法本当中所说的,心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是恒定不变、本来光明、自然清净、任运自成的,便认为自己所感觉到的稳定、光明、清净、放松即是书中所讲的境界,从而自认为现见了法身本面,证悟了大圆满。

在修法窍诀当中,这种很清净、很轻松的无念感受,被称为阿赖耶识。当停留在阿赖耶识的时候,就像中间的某个站点一样,既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也可以停滞不前甚至后退。在阿赖耶识上面,就可以体会到无念、轻松、清净等等的感觉,但唯一缺少的,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悟”——非常清楚地现见一切都是空性的感觉。


如果有了这种“悟”的感觉,就肯定不是阿赖耶识;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证悟,只是感到清净、宁静,就像在万籁俱寂的深更半夜,到空旷寂寥的草原上去打坐,就会一下子感到内心与外界都是一片宁静,身体与环境都从自己的世界中消逝无踪,周围什么声音都没有,就像在月球上面一样,这个是证悟了吗?这个并不是证悟。

对我们凡夫来说,空性境界是非常陌生的境界,因为从无始以来,在循环不止的轮回旅程中,世间的所有感受没有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但空性却是我们从轮回之始直至今天素未谋面、从未接触过的境界。单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去认定空性,就有很大的难度。


在空性修法上面,有很多弯道与歧路,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很容易让我们误入歧途,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打好加行基础,对自己的导师一定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对佛法一定要深信不疑,再加上前面所讲的观察方法,当这些因缘集中了以后,我们就可以避免走弯路,就能顺顺畅畅地直抵目标。

在将心的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都一一排除之后,我们又会想到:虽然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但仍然有一些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的物质也存在着,我们的心会不会是这样的东西呢?这就是难以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了。如何解决呢?此时,我们就往内去看,让心自己去看自己是最清楚的。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不为人道的故事,如果去问旁人,就有些人知道,而有些人却不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一生所有的细节,但自己对自己,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同样,我们的眼睛无法观察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存在颜色;我们的手无法抓住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存在形状、质碍;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具有声音……总而言之,我们的五根都不能认知心的本性。既然五根不能认知心的本性,那又有谁能够认知呢?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心自己。

如何认知呢?一种方法,是心可以去推知自己,如果我存在,那肯定是有来处、住处与去处,这是前面讲过的;另外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也不想,不去寻找什么来处、住处与去处,不去考虑那么远的问题,而是直接去看它的本性,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心静下来以后,什么也不想,只是自己去看。

有人会提出疑问:心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也没有触觉,它怎么去看呢?
这不是眼睛、耳朵所感知的层面,而是心自己所具备的特有功能,心就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内心不起任何杂念的情况下,就能看到心的本性。当然,在有杂念的时候,心的本来面目就会被杂念所覆盖,我们自然也无法看见。
放弃杂念的方法,在密宗里面有很多种,在五加行修完以后,还有很多佛法的不共前行,这些前行,就是用以减少杂念的。但我们现在不讲这些,而只讲中观的方法。按照中观的方法,当心静下来以后,就什么也不想——既不追究过去,观察现在,也不迎接未来——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去看心的本性。


如果你们在此时证悟,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异样感觉——非常清楚地看见它并不存在,是空性,而不是我们找不到它的颜色、形状。就像在晴朗的白天,我能清晰地透过窗户看到自己所处的楼房与对面的楼房之间没有任何建筑物的存在,这不是我没有找到,而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两者之间只是一片开阔的空间一样。

以前也讲过,“没有找到”和“找到没有”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同样的两组词在顺序颠倒以后,就有了很大的差别。所谓“没有找到”,就是自己去看了,而没有找到。只是没有找到而已,却不能确定其不存在。因为世上有很多不能找到却客观存在的东西,如宇宙辐射、电磁波等等,在不借助仪器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人类的眼、耳、鼻、舌,则哪怕成百上千次地去寻找,也是不可能找到的,但我们的移动电话却天天能接收到电磁波的信号,我们又怎能矢口否认它们的存在呢?由此可知,没有找到并不代表不存在;而“找到没有”,却是一清二楚地看到它不存在,我们所找到的结果,是被观察的对象不存在。


修习的方法,就是心静下来后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只有这个办法,除此别无他方。在此时此刻,其他所有的办法都彻底失灵,派不上一点用场。之所以我们之前我们要通过听经闻法、修加行——积资净障、祈祷上师等等来做准备,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所有的加行,都是证悟空性的前奏。如果通过别的办法也可以证悟空性,那么加行等等不修也可以,但事实证明,只有打好加行基础,才能最终证悟空性。
修空性的过程一般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胡思乱想、杂念萦绕的层面。这个层面是可以跨越的。比如说,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有时会头脑非常清醒,即使坐一、两个小时也没有太多的杂念,感觉很轻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抛开了第一个层面,而直接进入了第二个层面——阿赖耶识的层面;抛开阿赖耶识,就是第三个层面,也即心的本性。



越深层次地接近于心的本性,其境界就越不容易表达。我们这里所讲的,都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层面。虽然心的本性还有很多的层面,但我们不能在一开始,就自不量力地去说高层次的“不执着”、“放下”等等,虽然在此基础上证悟,则可以证悟很高的层次;但如果没有达到证悟目的,就往往会适得其反,而导致很多的错处。
最低的层面是什么呢?就是要证悟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是空性,是根本不存在,一无所有的。就像闻名遐尔的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所谓“菩提”,就是指涅槃。“本无树”,就是指原本不存在。所谓“无”,也即空性。也就是说,涅槃本身是不存在的,从来就没有什么菩提不菩提,涅槃不涅槃,轮回不轮回,我们就是要现量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

所以,如果大家以后打坐的时候有一点轻松、舒服的感觉,也千万不要去执着它,而要把着重点放在有没有“悟”字上面。如果有了“悟”,则即使没有证悟大圆满,但至少也肯定证悟了中观的空性。如果还没有接触到空的层次,只是感觉心无杂念、宁静安祥,就算不上是什么证悟境界,只是阿赖耶识而已。
证悟这个境界以后,还算不上是大圆满之类的境界。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不是大圆满修法,那是什么修法呢?这只是中观的修法,但在中观修法当中,它又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的理论,而是与切实的修持密切相关的实修窍诀。 





的最高境界——境界全无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

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

在亲民。

在止。

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其妙

莫名也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儒:存心养性

佛:明心见性

道:修心炼性


点击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简说

道炁琉璃光(免费教授)

直接开脉轮,即可调百病

欲成佛道,先除十障



最近新文点下看:

和尚与道士互参

凡所有相,皆是能量!

话疗——理疗——心疗——炁疗

两尊肉身阿罗汉(有福得见)

古代美女 神 仙

打坐姿势问题

关于打坐的一些奥秘

南怀瑾:什么是明心见性?

万行法师:如是明心见性

消除业障和魔障,大愿成道把十方

思想创造疾病,也能治好疾病

生命禅意:静-谦-俭-和

人生吃亏最大的是——

美颜养生  拔三毒根

宇宙终极真理——“我是谁?”!

法术不可轻学,更不可乱用

请你关注公众号的 

禅苑动态

生命允许重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