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心即是

请​点击关注👉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关注 萨度 

识空有可互生,

虑心田消昔因。

行善护共同体,

道净炁禅心明。


生命 · 健康 · 命运<共同体 

 开脉轮 调百病 

 乐明空 慧心净 



南怀瑾先生: 须菩提尊者从意根而修的观心法门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之实地修持实验方法

(十一)意。意念空寂的修法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十一)意。意念空寂的修法:须菩提(译名空生)起立自述说:“我从很久远世历劫以来,心已得到无漏的境界。自己能够回忆到过去的受生经过,和历劫中无数次的生生死死。当我初在母胎时,就知道空寂的境界。这样乃至使十方世界,都成空相。同时也可使一切众生,证得空性。现在蒙佛开示启发,了然自知自性正觉的真空无相。证得空性的圆满光明,得到阿罗汉的果位,顿时进入佛性宝明空海的境界,相同于佛的能知能见。佛就印证我已成无学的果地。认为解脱性空,以我为最上乘。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使身心世界一切心物和事理等所有现象,了然不留于心中。放下一切意念的染着,入于空寂无相的境界。最后将空寂无相的境界也一并空去,到了空无可空的实际。那时万缘都寂,万法皆空,归于无所得的大定,就是第一妙法。”



摘录自《楞严大义今释》

 

现在正在二十五位圆通,今天是第十一位,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从观心、观空的法门入手。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都是一样的,我们不需要再加解释。须菩提这位尊者,大家很熟了,尤其是《金刚经》的佛说法,他是主角,那么须菩提的本名就是空生的意思,一切空。在佛经上记载个人的历史,宿业所感,素来学般若空法,当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家里什么都没有,都空了,连米缸也空了,不晓得怎么做饭吃。什么都空了,当然衣柜也空了。他以前修空法的,有这么一个感应。这是佛的大弟子里头所谓修空观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一位人物。那么他的报告。



“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这是他的报告,同时也讲宿业过去生的,他如此的经验,差不多每一位尊者菩萨的报告都是如此,我们学佛再重复一道,基本上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所谓三世因果,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宿业所感来的,宿业所感的道理就是唯识所讲种子生现行,我们这一生现在的行为成为未来的种性,那么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们基本上要了解了再来讨论。



第二,我们都晓得佛法讲空,尤其在中国大乘佛法的术语,大家习惯的,一碰到出家人,师父啊,四大皆空。所谓四大就是物理世界、包括我们身体,地、水、火、风叫做四大,地水火风就是身上血呀液体包括荷尔蒙,是水大,骨头是地大,火大生命活着的热力,风大就是气,包括我们的呼吸,地水火风四大类四大种类。我们习惯的都晓得四大皆空,其实四大也空不了,还越来越大,身体上随便地水火风这四大和合在身体上,一大类原则上可能发生一百一十种病,一百一十种病,四大的变化有四百四十种病。



譬如我们感冒了流鼻涕,水大多了,呼吸器官受了凉或者受了感染,流鼻涕掉眼泪,流鼻涕是肺受了影响,流眼泪,肝部受了影响等等。每一样病都可以要我们的命,感冒最轻,感冒是最严重,感冒,你看它很轻微,是非常严重的。而且感冒细菌也好,凉着也好,一来了我们身上有十八天的这个病的功能,这个本事有十八天。有些人觉得我没有感冒,已经感冒进去了。感冒的潜伏期,如果没有碰到外感一点事没有,再碰到吃不好了、什么不好马上就发出来了。



四大有四百四十种病,每一种病都可以要我们死亡的,所以身体是脆弱得不得了,这是身体的生命,还不讲心。我们讲任何一种病,感冒了,你叫它四大皆空,鼻涕也空,就做不到。头痛起来说四大皆空你不痛吧!做不到。怎么晓得空?这要值得注意的,不是一句空话。



第二,我们学佛就晓得讲空,这是空的嘛,那是劝人家的话,到了自己身上啊,喜怒哀乐一点刺激来就空不了了,不管你念佛本事多大,一点都空不了,把思想不要去乱想,念头空,空不了。究竟空是个什么东西?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们常常拿空,佛学所讲空的观念,往往变成唯物思想,空当成没有,在佛学这个观念是大错的。没有,这个东西没有,用过了,人生了、死了,这个人不会再来了,至少这个世界上肉体的影子看不到他了,这种空是断见的空。这个洋火,一个烟一张纸烧过了没有了,第二张绝不是是第一张,这是断灭空,断灭空是很严重的。




譬如我们晓得西洋哲学里头出来的唯物思想的空、唯物哲学的空,多半是一种断灭空的观念,人死、死了如灯灭,灯熄了一样就没有了,没有什么灵魂,也没有前生、也没有后世,所以人死了的剩余价值可以把他烧了变成肥料,用不着管你什么身后事,这是唯物思想的空,也讲空,不过没有标榜这个名字,过去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学佛第一个观念谈到空字要认识,这个空不是断灭见的空,见就是观念,断灭“见”的意思说是说不是断灭观念的那一种空。那么佛法讲空也是一个相上来讲,现象,拿修持方面就是它的境界,这个境界是空相,这是现象,等于我们这个物理世界有个空,我们看得见的,我们到了高楼顶上、到高山顶上看整个的虚空,物理世界的虚空,这个空是物理世界的空,不是佛法所讲的空。譬如我们到一个山洞里头,到一个空房间里头看到什么都没有,这个空是物理世界的空,这个空还是一个物理性的。那么以科学的道理所了解,物理世界所谓空,空里头也有东西,或者有空气啊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个空还是属于物理的。



佛法讲的空是心性体上的空相,当一个现象没有形成以前---性空,它的本能作用是性空的,这个空我们经常讲,已经讲过几次,等于中国的《易经》,也等于西洋的数理学哲学研究数学的那个“零”字,天地万物宇宙万物开始于一,这个数字是一,第一个。一以前是什么?是零。零并不是代表没有,零代表没有是一种,零也代表太多,无穷数,无限的数,不可知的数,不可思议的数,无量无边的数,太多也是零,比方。我们借这个数理哲学的道理了解佛正面所说的空,空不是没有。




所以我经常告诉同学们一句话,空能生一切法,万有都从虚空中来,这个虚空是个代名号。空也能灭一切法,也能破一切法。你看我们平地起高楼,像胜义路我们现在在这里,二三十年前,这个地方我们来,走都不好走,都是田地,根本不会到这里来。二三十年以后是那么一个都市,平地起高楼。那么将来经过几百万年或者千百年以后,这个地方又没有,还是归于空。空能生一切法,空能灭一切法,这个空不是断灭见的空,能含一切万有的性空的空,再进一步说空也是个代号,也是一个代号,符号。千万不要认为空是没有,不过在修行人真正灭除了一切分别,消灭了一切的生灭、分别心、生灭心,妄想就是生灭心、就是分别起,分别生灭不起,寂然不动,一味的清凈本然,这个见清凈本然的面目绝对的清凈,佛学它一个代号,这个东西叫做空,这样称呼,所以空并不是完全没有。



我们了解了这三个观念,回转来再看《楞严经》的原文,须菩提尊者他所报告每一句话每一个文字我们注意它,他的报告,“我旷劫来心得无碍”。什么叫旷劫呢?这是中国古文的写法,很远空旷,不晓得经过多少个劫数了,经过一百个前生一千个前生还不是旷劫,一万个前生也不是旷劫,就是过去过去的过去,不晓得多少过去,很久远,旷字代表了很久很长久,很远了,这个劫数以来,还不是年代啊,还不是生命一生两生啊,无数劫以来,这个劫是佛学里头代表长时间的一个数学的代号,没有办法准确的加一个数字,十二万亿年叫一劫吗?还是多少年叫一劫吗?这个还不足以代表佛学这个劫数的时间。




那么小的只讲这个世界上历史的演变,所谓刀兵,瘟疫,水火,这个灾难,这个灾难的意思啊,人类刀兵劫,说将来世界到了刀兵劫的时候,人类彼此都在仇恨,彼此都在战争,人与人之间都在残杀,那个时候物理的世界演变到草木都会杀人,人的杀生越来越重,这是刀兵劫。那么所谓水火劫那个时候啊,那就是大火灾,譬如说地球的北极的冰川融化了,地球的中心起了火灾了,整个的都烧毁了。比如说我们研究上古所谓讲冰河时期,科学名词很好听,我们人类这个地球以前都是个冰河时期,慢慢这个人类才有,才起来。所谓冰河时期拿佛学的观念来讲就是水劫的那个劫数过了,地球上人类都毁了,没有了,很少数。佛说末劫的时候全世界只留下来五百个好人,再来做种子用的,我们希望大家好好好的修,将来留下来做种子人也是蛮好。那么这样的来回还是小劫,这个详细讲很麻烦了,大劫就更严重了,所以这个劫数无定,总而言之很长。



那么须菩提尊者的报告,他在无定时的长远劫数里头,不晓得经过多少多少劫数,注意哟,什么叫真空了?他这里告诉你很明白,“心得无碍”,无碍就是空,那就是真空。你说我们打坐念佛修行修道,随便你显教也好、密教也好,修到了身心皆空,有个空的境界,我现在都是空,空的一定下去,定个一万年,你说空不空啊?不空。他有一个空的境界就有所碍,有所障碍,他有了这一面就没有那一面,他有空的境界就不敢起念,不敢下坐了,不敢出定,不敢入世也不敢走路了,一走路空的就掉了,这个空就有碍了,无碍谓之空,善恶、是非、空有、来去、入定出定,一切无碍,此心无碍。所以我们大家都晓得念两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心经》上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那是空。



心有所挂碍,我要念佛,不念佛不行啊,有挂碍,挂碍在佛上,给佛挂碍了。凡夫呢?给世间的一切诱惑挂碍了,真做到无碍,此心,无碍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修养到达此心如明镜,这是比方,你说我现在好啊,心里头一片光明,象个镜子一样,有碍,不是明镜,这个镜子不贵,大概一二十块钱,现在地摊上都买得到,而且照的样也不准确,那是比方,心如明镜那是比方啊。心如明镜如何?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象我们今天那么一个场面,一看那么多人,心中有事?没有事,上来乱吹一顿下去了,什么都忘了,过去了就算了,就没有了,到了这里坐在这里就是这样,过去了一切皆忘。也等于我们中国庄子所讲的,坐亡,坐在那里什么都没有了,亡其所亡,那就是无碍。还有个空,亡其所亡等于我们佛学说空就是空,有个空的境界还有碍。



所以我们读佛经注意。须菩提的法号号称空生,人怎么样才是空?无碍才是空,有碍、有空一念、有空的境界,已经有所念不叫做空,这是主要,我们古代写文章啊,这种笔法叫做点题。须菩提报告他主要,把他主题所在就指点出来,他说我旷劫以来这个心境始终是无碍,无碍是非常伟大的境界,注意。



“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因为空了才能够得宿命通。譬如我们现在这个建筑这个楼上,这两根柱子挡住了不空,这一边看不见了,空了什么都看得见。心境真的空了,我前生做狗,或者我前生做过一个坏人,我前生做过人家妈妈,或者我做过人家女儿,做过人家的老子,还做过人家祖父,某个人的前生就是我的孙子,现在他是我的老师,那不一定,这个轮回中啊,这个轮班的,很公平,谁都做过谁的冤家,谁也做过谁的情人,情人就是冤家,冤家就是情人,不是冤家不会就成情人,彼此互相在痛苦,然后人类说这好美啊,那当然美了,那痛苦的美啊,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宿命通能够了解自己前生后世,空的境界才能了解。注意哟,念有所住,有所牵挂,空不了,不会得宿命通的,千万注意,所以经典上告诉你都很清楚了。因为他心境空,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生生世世做过些什么事都晓得。



譬如我们大家经常说你们记忆力不好,说我的记忆力好,因为我脑子空。老实讲,我还真空,昨天还跟朋友讲笑话,我说今天几号啊?我常常把年月日,每天随时看日历、随时忘记了,因为这个数字记得很讨厌。所以我不会接电话,到现在不会数钞票,人家找我,我拿来就放起来,因为不数,我也晓得会数错,拿给人家经常拿错了,这个数字记得好讨厌。书看得很多,也不记,那么到时间,我为什么会反影出来,比你们记得住呢?因为我心空嘛。到时间要用的时候,那个是怎么一句话啊,我还记得这个书是什么版式,在第几行那两个字怎么写,怎么印的我还很清楚。可是平常你要记住记住,记不住了,有碍就记不住了。不过你们不要乱玩啊,我也修修看,完全空,将来一个字都不认识,到站不晓得下车,那不要怪我。要真空灵了,自己自然能够记忆力强,对了,我不过是带话传话的。



你看经典文字读通,他说我旷劫来,心得无碍,因此自己能够回忆受生。怎么叫受生?死了再投胎,不一定做人啊,或者死了生天,或者死了变动物,或者下地狱,这一生有了罪业就该下地狱受报,所以生生世世轮回,受生:接受这个生命。这个生命佛学名词叫分段生死,我们现在死了又投生,生了又死了,这个生命是分段生死,能生生死死的那个本性、自性它是不生不死的,所以明心见性是找那个本来。我们现在的生命是叫做受生而来,受这个生命来的受报应,身体受这个业报,家庭、父母、社会、国家、天下一切,遭遇到时代好的时候,就是好,我们福报好。



譬如像我们经常讲,我们这一代青年,尤其在自由中国台湾长大的,每一个都是大福报,没有吃过苦头,也不晓什么叫烦恼。有啊,有烦恼,那是自找烦恼,真正环境没有刺激他,像我们一生经历过许多,讲战乱的时候就想起古人的一句话,宁为太平鸡犬,不做乱世人民。那你到了那个环境想到,真是看到一个狗一个鸡啊,都很羡慕它,我宁肯做你,你还自由可以跑两步,人到那个痛苦的。所以受生的道理,我们要了解,受生是受报,一段一段分段的生命中间。所以他说自己能够记忆自己生生世世受生,不晓得多少次了,自己都记不清了,如恒河里头沙子一样多。怎么讲呢?一颗沙才叫一世,前生我做了,第二生做这样,第三生做这样,不晓得经过多少次生命。注意哟,你们要修定,这叫做定。他生生世世能够心空无碍,心空了就无碍。



我们记得古人的诗,象杜甫的诗:心空无碍入鸥群。这个话怎么讲呢?中国古书上一个故事,历史故事,这是列子也用到了,淮南子里头也用到。就是有一个小孩子,这个童子,住在海边。海边就是野鸭子啊、鸥鸟、长脚鹭丝啊鸟很多,这个孩子一天跟鸟群里头玩在一起,鸟一群在海边土地上站着。这个孩子来,鸟也不飞,结果玩在一起。当然不象现在的孩子,现在孩子有问题,一跑进去,非要这个好的玩具,就要去抓了,那鸟就飞掉了。那么这个孩子啊,就表示这个孩子童心,所谓童心啊,就是没有居心,没有想占有人家,没有想侵略人家,没有想害人家,没有想打人家。他也不知道这个叫做鸟,我叫做人,都没有这个观念,所以就玩在一起。有一天给一个大人看见了,这个大人就告诉这个孩子,你了不起,我告诉你个发财的办法。这个小孩子说什么叫发财?有钱了可以买糖果吃,那很好啊,你叫我怎么弄?他说那些鸟都不怕你,你明天进去就抓几个回来,卖了就有钱。好,这个小孩子这个童子,第二天跑到海边进到这个鸥群边上,已经很高兴了,这一下要抓这个鸟了。所以他那个心一动啊,到了鸥群这个鸟边,这群鸟就飞了、跑了。人有居心,什么都怕。所以杜甫引用这个历史典故,心空无碍入鸥群。



真做到心空无碍的话,古人说入火不焚,到火这里烧不死你,有没有这个本事我不知道了,有可能是有,心空了气功就到了,气功到了,火来了,心里头的气就把它逼出去了。入水不溺,掉到水里头淹不死,掉到大海都淹不死。心空到极果。心真能够无碍空到极果,我们说极果到了绝顶真空了,有这个定力,有这个可能的,这个生命的奥秘,并不是不可能。所以讲心空的道理,空即是有。可是呢,你永恒在空很难,况且他讲生生世世保持心空无碍,心空无碍那就入胎也空,住胎也空,出胎也空。你要晓得罗汉与八地以前的菩萨,都有隔阴之迷。一入娘胎一转身哪,迷糊了,忘记了前生。但是照,现在我们注意一个问题来了,佛学的问题来了。如果真得空的境界,心空无碍,等于说没有迷,都是空的。那入胎做人家婴儿就在胎里乖乖的,不要在里头开运会了。做胎儿有时候做梦一样在里头,觉得自己出去赛跑啊,打太极拳,妈妈很痛苦,你看这个孩子在里头拳打脚踢的,好难过。他在里头在运动啊好象打太极拳啊,少林拳啊,打高尔夫球啊,他在玩啊,他在做梦啊,或者是病态。假定是心空无碍的菩萨们入胎,一定很安祥。因此他也讲: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他的果报,他的业报,真空无碍惯了,一住娘胎中就是空,我想须菩提尊者的老太太怀孕这个少爷一定很舒服,肚子一定没有什么难过。因为他在里有头功夫一用空了嘛,所以有肚子没肚子差不多,一定没有难过的。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以他修行的功德功力影响别人,所以注意哟,“十方成空”,什么十方?是物理世界,譬如说我们大家头上面这个叫虚空,这就是十方空的上方的虚空,我们头顶上面的上方虚空,属于十方里头的。换句话说他的真空境界到了,这个物理的虚空、方位、时间都无妨碍了,不过他没有提时间,只提到物理的空间。这个物理的虚空,他把物理的空也空掉了,十方成空。同时因为他的功德影响,也可以使众生证得空性。明心见性,证得自性的空性。当然做他的弟子是了不起,不过须菩提尊者不大收弟子的,他的说法的著作啊,自己这一部分留下来很少。只是我们中国人把他假造了一部《西游记》,孙悟空就是他的徒弟,孙悟空出来找的师父就是就是找他的,这是我们中国明朝写的小说《西游记》的孙悟空,孙悟空的师父就是须菩提尊者。那么这部小说,我们晓得有道理,孙悟空为什么神通那么广大?因为他的师父第一等人须菩提,证得空法,所以变化多端,就是这个道理,不空,不会起神通的作用。那么他自己的报告,下面重要的话来了: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前面这一段,他自己多生累世的修持报告,即使能做到心空无碍,到家没有?没有。空是一面、一半,用我们中国禅宗讲担板汉,背个板走路,看到一面,这一边看见,这一边看不见,给板隔着了。那是担板汉,背一个板走路的,拿个黑板背肩膀上走路的,这一面都看不见了,看到这一面,空看见了。所以真正的成道,空还不是到家啊,他说现在这一生碰到本师释迦牟尼佛,承蒙如来佛你老人家的教导,发:发明了、开发了,明心见性了,“性觉真空”。他上面报告那么伟大的空还不算,还没有见到自性,还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自证性觉自性,就是我们现在大家都有,能够感觉知觉的那个本来这个功能,这个本来就是空的,真如自性是本空不变的,但是它能生一切法,空能生一切万有。所以蒙佛的开示,发明了自性,明心见性了,悟了,觉就是悟,悟到了自性本来就是空的,不要修的,也没有境界,有个境界有个修就不是了。理到了事就到了,但是不是我们懂了,也会讲经这个道理呀,那个理是最高处。



所以禅宗的法眼禅师悟道以后的偈子,“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理到就是事到,理极忘情谓,什么叫做真理?说一个真理已经没有理了,不是真理了,所以这个真理也好,自性也好,没有名称的,没有文字,也没有言语,没有名称。所以真理到了,一切自然都没有,没有就是没有,加一个空字,已经不是真理,所以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没有办法做比喻,所以佛也不可说不可说,没有办法说,说出来已经不是了。



现在佛所说的诸位尊者菩萨们的报告还是第二义,是第二义呀,我们注意啊,现在这一个阶段,我们讲的都是菩萨尊者们修行的经验,修行的经验不是第一义,不是最高的,就是告诉我们后世每一个人,他怎么样修行进来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而现在讲的东西不是明心见性之体啊,是它的用啊,这一点特别注意哟。不要听闹热,自己忘掉了。所以须菩提尊者以他宿世知道心空无碍的空境界还不算悟道。他碰到佛的教导,如来“发性觉”发明自性,悟到自性的真空,因此才了解了空性,空即是有,有、一切万有本来是空。



所以我经常说啊,我们清朝初年的这一部名小说,民国以来七八十年代大家称为红学的《红楼梦》,开始就用禅道开始的,开始的句子:假做真时真做假,一切宇宙万有、人生都是假有的,假做真时真做假。假,真的也就是幻的。无于有处有还无,空,为什么有个空的道理?空是相对现在一切有来讲,没有了就叫做空。无于有处有还无,一切万有,譬如我们生命存在,这个受生以来,这个身体现在不能说我没有啊,大家都坐在这里,最后呢?有还无,还是归空,毕竟没有。那么这些小说家呢,那最高的哲学都在小说上表达出来,很多。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假假真真上没有一定,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假合,都是借用,我们都是在这里做客人,过客,都过去了的。因此啊,就晓得真空才能生妙有,一切幻有、假有毕竟归于空。可是空并不是悲哀啊,以其空才有无比的价值。



譬如我们现在这个楼上,假使大家都走空了,这个楼的使用价值那就无比,可以做电影院,可以做跳舞厅,也可以开馆子,也可以做任何东西,也可以做个小的运动场,因为它空,使用价值无比。现在我们坐满了是有,这个时候它的价值有限度的,使用价值只是做一个讲堂而已,当然不能把它改成游泳池啊,“三温暖”就不能办了,人都占满了,如果它空了呢?随便做什么变化,它价值无比,所以空有之间心力也是这样。因为佛的教导明心见性了以后,知道真空,因为真空能生万有,所以由空性里头圆满不偏见,不落空的一边,也了解了有,大彻大悟明白了,所以“空性圆明”。



我们注意这一段啊,我们《楞严经》第二卷第三卷中间,佛说到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凈本然,周遍法界,自性本空。我们就是说能够感觉能思想的,性觉真空,性空就真觉,所以因此学佛要修到空的境界,因为空的境界,放下就空,真放下才会悟道。



我们常常讲一个小故事来理解这个道理。古代有一书叫做《笑禅录》,就是笑学佛的,并不一定笑禅宗,就是幽默学佛的人。他说有一位老先生就是这位丈夫了,年纪大了,学佛回来天天打坐,学禅。这个老太太看到很不高兴,男人不好好赚钱给我吃饭,一天到晚打坐有什么出息呢?就讲这个老头子。这个老头子说你啊不知道啊,这个打坐功德无量啊,将来还如何,我还来度你啊。老太太想度不度不管了,现在不赚钱是真的了,而且很生气。后来,古人和现代人不同,夫妇嘛,有什么办法啊。那么看看后来,老太太一想,你坐,家里也不做事,我也打坐,大家都坐,她也学起了打坐。坐了几天告诉老头子,啊,坐禅啊打坐真好。这个老头子很高兴啊,这个太太大概受了感动了,他说有什么好呢?她说我坐了几天,二十年前隔壁某某人借了我十块钱,我忘了,这一打坐啊,空了,想起来了,所以这个很好啊。有道理,你看是个笑话。



这个笑话你再反过来看,是,脑子身心越空灵,所以须菩提尊者告诉你,生生世世宿命的关系都知道,是这个样子。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一个东西、一本书或者一个东西放在哪里忘记了,越想想死了,变成高血压睡不着觉,想不起来。等睡着了,忽然之间,哎,我晓得了放在哪里,一拿就拿出来了,为什么你找到了?因为空灵,不空灵找不到。空的功德有如此之大,所以赶快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



“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下面就严重了,一到了这个境界,悟到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真俗不二,也就是真妄不二,妄想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妄想,自性体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同一理由,不同的表达。不同的名相,就是这个道理。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到了这个境界,就顿悟进来了,禅宗所讲顿悟,不是渐修。顿入佛的境界,四个字,“宝明空海”,形容明心见性以后的功德,这是无价之宝,摩尼宝珠,无价之宝,见到自性。明;明白了一切万法的本来。都是形容,这四个字。明是见性得道以后,“宝”无价之宝,这就是真宝,世间一切宝物并不可贵,无价之宝,永远是光明、永远明白的,这是真正的空,自性的空,这个空如大海一样,你看大海里头有没有价值啊?大海里头的财富才多呢,现在人类正在动脑筋要开发大海,大海里头有无比的财富,宝明空海,代表自己的性海。



所以证得了空性以后,顿入明心见性了,相同于佛,“同佛知见”,真悟道了,明心见性了,证得了空,慧、智慧方面同佛一样,是相同的,佛一样,并没有说自己就是佛,差一样东西,还差一样东西,福德不够。所以真正成佛要福慧双修,悟道了明心见性你说成佛了吗?成了,成了一半,慧成就了,同佛知见,福报福德成就了吗?没有。福德呢?千言万语没有多大理论,诸恶莫做,不算,那是消极的,要修福德要积极的,下面一句话,众善奉行,修一切善法,成就一切福德。光想学佛修道,不修福德而想得慧而成就,不可能,即使成就啊,半边的,只能称半边佛,不是圆满的。



所以须菩提尊者的报告,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因此蒙佛的印证,许可我印证无学,已经到达不需要再学了,在佛学里无学位,声闻众弟子里最高的学位,不需要再学了,没有学位的学位。因此佛说我得解脱,人怎么样能得解脱呢?必须心空无碍。人生是解脱为难哪,人解脱真难啊,一切都是感情的困扰,就是绳子一样绑起来,金钱的困扰,物质的困扰,一切的困扰,学位的困扰,没有哪一样不是困扰。学佛最高目的是求解脱,怎么样能够解脱啊?唯有空性知见。所以佛印证我,解脱,证得了解脱道,性空、明心见性,同学中大概我可以做代表,须菩提尊者自己讲“我为无上”,大概除了我以外,还没有第二位,各有专长,他的专长是解脱性空。今天佛要我报告修行的经验。


“佛问圆通”。问到我们怎么样修行才进入佛法的圆满通达这个境界。



“如我所证”。照我修持的经验,所证果的经验,注意,怎么才是空?



“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特别留意哟,这十六个字四句话,什么叫空,不要马马虎虎过去了。



“诸相若非”,“非”怎么讲?不要说飞起来呀!“非”否定,一切都否定,一切相,《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说的,不是我说的,《金刚经》大家都念过很多了。一切有相有境界都不是真正的佛法,那都是体所起的用。自性真如性体所起的作用才有现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你打坐念佛、梦见什么境界都不是,你有个空的境界也不是,有相不是,相就是现状,相就是境界。我梦到什么,尤其是喜欢学道学密的人,最喜欢,我常常讲笑话、也是真话,我看学密学道的同学来找我的,我就说你又要开始说梦话了,一定的。老师啊,我昨天做了一个什么梦啊,我得到什么感应了,莲花生喽。我说莲花生、我还晓得土花生呢!哎呀,一天到晚说梦话,这叫做痴人说梦,梦是个相嘛,醒了就没有。所以有一切境界、一切有法,“诸相”所有一切相,“入非”进入都不是,一照皆空,着相都不对,叫做“诸相入非”,都否决了都否定了,不是的。



“非所非尽”,这句罗嗦了,什么是“非”啊?你认为一切都不是,不是的也不是,你对了?你还是没有对,有一个不是,还有个不是的都不是,这个也不是。换句话说,否定还要否定,一切都否定,否定以后有一个真正的肯定,决定性的,那个是真理。“非”,有一个否定了,空了的,这个“非”也等于空,空了对不对?空了就是道,空还不是道,空还是境界。“所非”,你也不是,他也不对,你参禅也不对,念佛也不对,修密也不对,那你对个什么?你鼻子对着嘴。真的,本来就鼻子对着嘴,本来无相。因为我鼻子对着嘴,我也没有看过,你看我看过,我看你看过,自己究竟鼻子对着嘴,一辈子也没有看过。你说看镜子看过,镜子里头是相反的,我们看镜子不是真的我啊,所以自己面孔没有看到过啊。至少我晓得我是没有看过我的面孔长成什么样?不晓得你们诸位看过没有?



你们诸位认为自己一定看过,在镜里看,但是你镜里仔细看看,镜里照道理、物理的道理,照相也是这样交叉,我们脸这边交这一边,交叉过来反影过来,不是我们真的呀,而且没有绝对的标准。再一看镜里的我,你睁着眼睛看镜里那个面孔,看久了以后马上没的我,你会吓死的,镜子也没有了,镜子里头面孔也没有了,晚上不要看啊,看了会害怕的。你盯着镜子看自己啊,自己没有了,镜子也没有了,这是很严重的,常常会搞得你昏倒了,不要看,讲道理给你听,白天早晨人多地方看看没有关系,万一倒了,有人给你扶着,没有关系。



所以一切空“非”,有个“非”已经不是,“所非”的,坚持认定一切都不是的那个才是,“所非”的也不是,所以也无所谓空也无所谓不空了。等于我们念《心经》,无无明,无明没有了,没有了就没有无明了?亦无无明尽,无明并没有断了,还会来的哟,所以无智亦无得。那么你说无得还学个什么道,哎,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多,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这是一连串下来的,这两百六十字的《心经》什么都告诉你了,观自在菩萨都告诉你修法。现在须菩提尊者也告诉我们,这几句话要记得,“诸相入非,非所非尽”,能非的,我们拿学理来讲,第二句话能非的、所非的,能所双亡,都没有。那么所谓学佛修个法,什么叫法?一切没有,真空了,当然连四大也没有,身心都没有了。



证到“旋法归无”,无,无无也无,无也没有、也空了,毕竟空,证到这里斯为第一。这是须菩提的报告。



那么他所报告的,我们现在有了十一位了。这十一位菩萨尊者所报告的经验,开始由憍陈那五位比丘起,大家不要忘记哟,佛这里在开会啊,这二十五位菩萨,佛当场说。我们人修行这个四大是假的,这个色身,眼耳鼻舌身都是假的。后来佛说啊,先要认识它是假的,但是中国道家经常借用一句话,身体是假的呀,可是要保养身体,借假修真,这句话用的蛮好,道家的书啊,现在各种道门的书都用上,都有用。这个六根修行怎么样能够自己解脱这个苦海中的生命而成道呢?还是要靠六根来。所以六根的修行用功夫分析,前面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来,到现在六根,不过六根里头修安那般那里头包括耳根同鼻根在内,所以只有十一位,特别注意。那么须菩提尊者所报告的,从意根来修,等于迦叶尊者所报告的观心法门。


摘录自南师《楞严经》讲座录音稿






南怀瑾老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为人处世,永远保持刚刚出来的那个心情。譬如现在你们是年轻人,我们老年人也都是年轻过来的,年轻人一出校门满怀的抱负,满怀的希望,但是入世一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过了,或者心污染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成很弯曲的心理,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
 
一般认为,社会的环境影响了一个人,实际上,社会的环境不足以影响我们,如果自己有独立的造诣修养,使精神超神入化,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环境,“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永远保持开始出来那个心情,这是最高的修养。
 

中国儒释道三家,有个名称叫做永远保持“初心”,就是最初在开始的那个心理状况,人能够永远保持“初心”,很纯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染污,永远保持那个光明磊落、坦白纯洁,如老子所讲的“如婴儿乎”!同时我们要了解这个原则,对于我们生命的修养也是一样。我们人为什么容易苍老呢?因为受了外界一切的影响,而产生情绪的变化,慢慢由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了。所以修道处世,虽然处在很复杂的世间,处理大关键要看大要点,自己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硬来,永远保持生命的健康,永远保持自己的青春。
 
《庄子諵譁》(东方出版社)
-------------
 

佛家有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这是讲那个人一念真心出家的时候,那个诚恳的决心,没得话讲。出家人一辈子修持都像开始出家的那一下子的精诚的话,那他就成佛有余了。《华严经》也有“菩萨初发心时, 即成正等正觉”的道理。“出家如初,成佛有余。”要检起来,不管它一天半天,乃至还有一秒钟,要检起初心来。那个诚恳追求的心情,要保持下去,人不能姑息自己,一姑息就完了。大家都要警觉,一切道理大家都要自己警觉反省。
 
我能够体会到什么呢?我就是肯遍学一切法。你说你文章好,好!我就搞搞文章,搞到差不多也会了,又把它丢掉了。反正你说这一套你会,我也必须要会一点。你说你科学了不起吗?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你那个常识我也要摸一点,知道了,就丢掉。但不能不知,要知而能舍,才可学佛学道。但是我有一个专门深入,锲而不舍的,那就是我必须要如何证道。就是这个事,其余的那些都是花花朵朵,不足挂齿。文人慧业虽然不是好事,但也不能不知啊!“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源。”千万不能够抱到头陀心情,只求自度而已。修持的方法上呢?要走方便多门,归元不二的路子。先抓到一个来求证,这是初修的方法,等到一通百通,大事了毕就好了。
 
《习禅录影》
-----------
 
“初正则终修”,所以修道最困难就是入手,要认识清楚,开始走的是对的正路,则“终修”,到了最后还是对的。因此我常常告诉大家,最初的就是最高的,所谓最高的就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不对的话,什么都错了。所以学佛修道要讲道德行为,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非常简单的两句老古话,个个都会讲,人人做不到。如果第一步不对,以后修了半天还是不对,你这个中心基本不打好,想求到最高深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像你们又修道又学佛又学密宗,其实我当年也一样,反正有道我就拜。密宗也好,显教也好,我都搞了很久,最后我一道都不道,才晓得道原来还在我自己,我何必外求呢!可是不先经过那些冤枉路,死不了心。所以现在这些在家出家的同学,想要到外面学,我说赶快去!赶快去!因为我有过经验的,引用憨山大师一句话,是“以绝他日妄想”。你现在趁年轻学完了,将来年纪大放下来去做工夫,外面再怎么闹热,说死了你都不听,因为你都会都懂了。可是啊,话虽如此,以我的经验,就在外面迷糊,永远转不回来的也很多。所以“干立未可持”啊,乱七八糟地学那些枝节,心性基本修养没有搞好,光是学了一大堆工夫,最后什么都不是。
 
《我说参同契》(东方出版社)
-----------

学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我们没去注意这一点,往往得一点境界,得一点道理上的体会后,反而把最初的丢掉了,不会回头来,从基本上踏实做起。所以佛家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几十年,都像第一念那么诚恳的话,早就成功了。所谓“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办。只要保持刚开始那种心境来修,一路下来,绝不白搞的。

《如何修证佛法》《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


“进取不忘其初”。一个人读书到大学毕业,乃至继续深造到博士学位,踏进社会的第一步,准备做什么?这是“进”;而“取”,是准备在这人生中走哪一条路,做一番怎样的事业,合起来是“进取”。一个知识分子,应该“进取不忘其初”,当一动念开始考虑的时候,不要丧失自己孩童时的那份纯洁,不要忘了原来的最初的本心。

我们都知道,年轻人的抱负很大,看天下国家大事也很简单,这就是“狂简”。当然,“狂简”并没有错,因为“狂简”的心里比较纯洁;后来久了,染污比较多,染污多了,原来的初心就被蒙蔽了,变样了。所以学问并不是知识,知识反而是最厉害的染污,知识越多,心中的染污越大。学问是自己做人做事时的心,那是个天然纯洁的童心,是小孩子坦然、纯洁可爱的童心,那就是初心。

“进取不忘其初”,这是一般人最难达到的修养工夫。一个人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自己的功业成就多大,能够“进取不忘其初”,是很难很难做到的。清朝的顺治皇帝曾经说过,“勿忘初心”,在心理上“不忘其初”,就是要平凡、平淡,不要被染污了。所以中国古代做官的人,退休后所作的诗文,往往有“依然还吾是初心”,还有一句话是“还我初服”。所以在这里,特别将这句话提出来,希望今日的青年,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当完成学业,踏入社会的时候,能够“进取不忘其初”。

《孟子与尽心篇》(东方出版社)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 福慧安身心


道炁开脉轮简说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可非名永恒,
炁化同体命生。
知灵灵知了了,
识来十八五蕴。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家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恒常无住

其妙莫名也


以儒修身入世间,

以道养骨身心天,

止定静安虑可得,

以佛养心随万缘。


双 运

只修炁,不修道,

炁足更把诸恶造。

只论道,不修炁,

空谈浪得生和死。

道驭炁,炁助道,

理事圆融顺安妙。

八正道,一正炁,

福慧性命向正觉!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回家诀:如如密因,妙觉圆澄。觉明空昧,识觉显能。能所生风,虚碍成金。风金旋火,地火水蒸。能积量变,妄想生身。七情六欲,界我为身。生死无常,失本寂净。世界相续,廿五有本。颠倒倒颠,开启脉轮。天地七魄,正炁精神。正道十善,道心灵魂。身心无二,圆妙于能。万法归一,一无不能。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最近新文点下看:

钱本草 千古奇

叫魂法、疗愈灵魂

活过百岁很简单

疾病层次-娑婆苦乐

寿与天齐(秘藏)

开悟的花

如何看太阳

开悟 过程

返老还童-肉身不死……

感悟-丰盛-疗颈椎

阴性病调理法

招人喜欢-因为气场

高频率~饮食

天眼法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道炁开脉轮 

道炁禅苑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明心见性特别链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当背诵)

元音老人:略说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打坐修行六要点

南怀瑾:什么是明心见性?

释万行:明心见性前前后后

万行大和尚:明心见性

万行法师:如是明心见性

万行和尚:修行入道精气神

南怀瑾:烦恼菩提 · 中脉法

明心见性修炼法

明心见性诀窍17-21(珍贵无比)

明心见性***密码*牧牛

明心见性法-检验

明心见性后怎么修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