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魂的境界

请您关注👉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开脉轮找初心定初心 守初心

生命·命运·健康-共同体


识空有可互生,

虑心田消昔因。

行善护共同体,

道净炁禅心明。

 士 以 弘 道  

 开脉轮 调百病 

 乐明空 慧心净 


南怀瑾先生:打坐时看到自己坐在这里,这是离魂的境界



返回到先天的修持方法——“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太渊,乍沉乍浮。”他又提出“真人”,这个名称是庄子所提的,后世的道家道教把得道的才称真人。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没有得道的都是“假人”。道家另有一个名称,叫我们这些假人是“行尸走肉”。从这个名称,可以看到道家文化的价值观,一个人必定要修到超凡入圣,人生的价值、目的才算完成,才成“真人”。不然我们一辈子做人是白做了,是个“假人”。所以道家对于得道的人,不称仙也不称佛,而称真人。在这里这个“真人至妙”,代表我们本性自主,能够为心物一元做主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哪里呢?你要怎么样明心见性呢?必须要本身修到“金水相生”的境界, 也就是修到我们这个四大肉体,内外一片光明。所以“自有源头活水来”,生生不已了。




这个时候,你要了解还有个东西,是能变化的,能知道的。那个东西的代名词就是“真人”,人的生命根本。这个是道,在哪里呢?“若有若无”之间。那个时候你才了解,就是佛学讲的空。那是无吗?不对的,它的确有这个东西; 你说有吗?又是无形无相。所以,“真人至妙”这个时候出现了,“仿佛太渊”,深不见底像太渊,深渊加个“太”字,不晓得有多深。这一个境界,佛学、道家有相通之处。现在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楞伽经》上出现的,叫做“钵头摩深险”,是同样的观念。




“乍沉乍浮”,好像有好像没有,这样地去形容。后世有些人修道,把这些文句不做深入的理解,当成有形的境象了,把打坐时看到自己坐在这里的情景,当做就是这个境界。告诉你们,不管你走佛家道家、密宗显教路线,修久了以后,忽然会看到自己在打坐,好像自己在外面看这个肉体似的。你说离开了身体吗?没有。如果认为这个就是得道了,嘿!差不多到二号了,是精神分裂的状况。拿修行原理来说,这是分离境界,离魂的境界。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反而变成好事,因为晓得这个境界神魂是可以分离的。想常常修到这个境界还不容易啊!在座有好几位青年同学有过的,我说那也没有什么,这叫瞎猫撞到死老鼠,偶然一下有的。经常的话,可以修到阴神出窍,但仍非究竟。如果从此修,死后就成为鬼仙,在六道还是属于鬼道。所以现在有些扶鸾、画符的,说是济癫和尚来了,观音菩萨来了……其实来的都是鬼仙,小事准,大事保险不灵。




这个“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太渊,乍沉乍浮”,有些人读了这些道书,把那一种境界当成自己已经修成功了,身外有身了,这是大错而特错。这在道家叫做“左道之流”,不算旁门。不过我经常说,不要看不起人,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旁门是不走正门,走边门。边门虽然是偷偷摸摸进来,后门也好、厕所进来也好,总归进到这个房子里了。左道虽不是正道,是偏道,转了大半天,最后总会转回来的。许多同学东学西学,我都鼓励他赶快去学,左道旁门给他东转西转,把他转昏了,有一天清醒就回头了。所以这种书,读到这里很容易读错,特别提醒大家。




正统的道家,“退而分布,各守境隅”,什么意思呢?你修道到了“金水相生”,气脉差不多都宁静下来的境界,那个自性精神出现了,不是有个人影子,而是样样灵通了。怎么样讲法呢?我们还是引用禅宗祖师的一句话,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个境界要来时,“灵光独耀”,不靠肉体;“迥脱根尘”,不靠六根。那么同这个肉体的关系呢?“乍沉乍浮”,若有若无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你怎么做工夫呢?进一步,“退而分布,各守境隅”,你要听其自然,四大归四大,各归本位,五脏六腑的气脉动也好,不动也好,你要搞清楚,你知道动的那个不属于气脉上面,然后气脉尽管让它转。自己呢?“各守境隅”,不管它,气脉走到哪里都好。




然后到达什么境界呢?我在《楞严大义今释》里有十几首诗,最后有两句:“一笑抛经高卧隐,龙归沧海虎归山。”各归本位,让它自然,是龙回到海里,是虎回到山林,这就是“降龙伏虎”了。道家所谓龙,有时候代表血,有时候代 表那个心念、思想。我们的妄念变化无常,捉摸不住的,这是龙。虎代表气,身体健康,欲念冲动了,老虎下山要吃人了,很可怕,所以要“降龙伏虎”。到这个时候要“退而分布,各守境隅”,就是“一笑抛经高卧隐,龙归沧海虎归山”,佛学形容这个境界是“如如不动”。




所有东西方哲学研究完了,觉得佛学真高明,“如如不动”四个字,没有办法换半个字。我们学佛的看到“如如不动”,就把他看成死的不动了。不动不叫“如如”!“如”是好像不动,再加一个“如”字,好像不动其实还是在动,动而不动,不动而动,所以叫做“如如不动”,没有讲绝对不动。


摘录自《我说参同契》





“身边二见。唯果处起。别空非我。属苦谛故。”身见同边见,这个“见”字注意啊,这个见是这种观念。“唯果处起”,怎么讲呢?这种观念形成也不容易啊,都是有一种功利形成。譬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啊,有人,不管学佛修道,打坐,有人刚刚坐就会,有人多坐就会,有人在半路上会,突然感觉到,自己看到自己这个肉体坐在这里,好像自己有个生命离开身体,远远的看到自己坐在这里,这很好玩哦,我们自己看自己面孔,一辈子也没有看到过,到那个时候看自己还看的蛮清楚,像另外看一个人一样。



那么有些人有这一种境界,好了,许多人在这种境界里,认为我得道了,身外有身,这个肉身以外有这个身,诶,就迷惑了,迷惑了,所谓的确认为身外有身,认为那个离开身体看到肉体的这个,那个才是我的真身,这个肉身是假身,这样属于身见的一种,这个身见也包括了边见,认为我现在得了道了,有这个身体,这个肉体现在死了,现在死,明年死,最后五十年死也没关系,这个生命有边的。我那个生命无边的。




那么,如果学佛的呢,诶,我得道了,那个叫做意生身,身外有身,他认为是这样,其实都不是的,其实那个是用功打坐境界里头啊,叫做神识,就是识神,道家叫识神,神识飞越,用功紧张了,把这个精神蹩出身体外面一部分。如果拿现在的医学来讲,也属于精神分裂的一种,不过呢,不是病态,可是精神有分开的作用。因为我们这个精神本来可以分裂作用。分裂作用不一定是病态,做得了主的就不一定是病态,做不了主的是病态。像身见,边见,他有些人做功夫到了这个境界呢,就产生另一种身见与边见,所以说身见与边见还不是理论呢。



“唯果处起,别空非我。属苦谛故。”认为另外的一个清净空的境界,才有另外一个我的身的出现,这一类其实啊,有身皆是苦,所以古人有两句诗,你们这个清人有两句诗,很好啊,刚刚我还用,还讲起来这两句诗,“大道非从心死后”,人怎么能够得道呢?这个凡夫心,妄想心,不完全死掉,得不了道,大道得从心死后,你们应该这个随园(注:《随园诗话》)上面有嘛,你们记得吗?“此身”这个身体,“误在我生前”,这个我生起以前。有了这个身体这个拖累,这个生命、这个错误的事情,有了这个身体投胎,做人也是个错误的,那么错在哪里呢?错在我生前,身体因我而来,假设无我,当然无此身了,所以“大道得从心死后,此身误在我生前”。真是到了家的话,一点没有错。所以有身见边见的存在,他属于苦谛,还是苦,没有跳出这个苦海。



摘录自南师《唯识与中观》录音稿

注:上文为摘录,文章仅供参考,请勿断章取义,以南师原书或录音为准。





 知己 18088272963 常明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调病证法身


道炁开脉轮简说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最近新文点下看:

超过比尔盖茨的一个富人

人生实相:攀藤食蜜

童子禅纳功法

运气诀-化精为气

驱邪小法术

我命由我不由天

传法方式知多少?

拍吧

移山大法

吐气治病法

魂魄-命运-脉轮

包治百病叩首密法



安分事使命

守己制初心

天下共同体

为公大道行

天天传新文
弘道利共生

请您关注道炁开脉轮 


请您关注道炁禅苑 

道-法-术-器
竭力助你



天 地 人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也者,果何谓也?

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佛 觉 知 道  

  可 能 性 心  

  道 法 术 器  

  信 愿 行 证  

一切为能量 

一切依靠能量 

从能量中来 

到能量中去 

回家:如如密因,妙觉圆澄。……颠倒倒颠,开启脉轮。……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双 运

只修炁,不修道,

炁足更把诸恶造。

只论道,不修炁,

空谈浪得生和死。

道驭炁,炁助道,

理事圆融顺安妙。

八正道,一正炁,

学思践悟共同体!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死心踏地,打坐定时。

身口意定,三密加持

事上制心,安分守己

八道十善,决证菩提。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