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系~您

伴您同行👉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开脉轮·调百病  乐明空·慧心净 






所有的生命都在关系中运动,

世间万物没有不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的。

我们生活在各种交往关系中,

和他人、家人、世界、

地球、自然、宇宙都息息相关,

只有理解了关系的真谛,

才能够真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世界当中。

关系就是一面镜子,

它能够真实反映外部的世界,

我们从中可以照见真实的自己。



关系意味着无“我”



“关系”意味着接触,

意味着和他人一起产生一种

整体的无界分感,

只有在一个人

完全抛弃自己、抛弃“我”的时候

才能建立正确的关系。


生活就是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关系当中。关系好比是一面镜子,从镜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我们能照见自己的痛苦、嫉妒、焦虑、恐惧、矛盾、冲突、孤独,还可以看到我们到底有没有爱,在关系中能真正了悟到爱的真谛。但假若我们脱离对方而只生活在“我”的狭小世界里,那么我们就找不到正确的“关系”,最终还会带来自我的毁灭。


只有在正确的关系当中,我们才能够看到最真实的自己、自我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形象。我们也许希望有一面镜子能把自己照得很美,但在关系中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镜子映照出真实的影像,我们不能欺骗自己。


建立正确的关系指的是什么意思?“关系”这个词意味着接触和观察,意味着和他人一起产生一种整体的感觉,它不是几个分离的个体走到一起然后拼凑成整体,而是关系本身带来的整体特质,带来的那种无界分感。


虽然我们可以和某人有亲密无间、身体上的关系,但却很难和别人有精神上的、发自内心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一直都没有建立真正的关系。我们和父母、老师、朋友、妻子或文夫交流、讨论,去看那些河流、树木、花朵,但是我们从未真正地和他们进行交流,我们只知道和他们有血缘或者利益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和他们接触。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父母,首先在脑海中出现的是那些已有的概念、名称、定义,“爸爸”、“妈妈”,以及那些过去的形象:他们是如何把我们抚养长大、他们的音容笑貌。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是不是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以“我”为出发点的中心视角,在我们和他者之间加入了记忆、形象、词语、概念等内容?如果你还对此持怀疑、否定的态度,那么你可以观察自己如何和别人说话:我们对能够给我们带来利益的人特别礼貌,而对那些或许给我们增添麻烦的人却粗鲁又轻蔑。比如,当我们身处一个饭局中时,如果一个重要人物进来时,我们会立即站起来热情地迎接他,但是当餐厅的服务人员进来时,我们却毫不在意。生活有太多类似这样的现象,它们无疑都在证明:无论在什么样的关系之间,总是出现“我”或者“本我”的思维,我们根本没有真正地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根本没有和对方融为一体,因此也不能从中看到真实的自己。


既然我们否定了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是真正的关系,那么真正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克里希那穆提认为,真正的关系只有在一个人完全抛弃自己、抛弃“我”的时候才能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无“我”的境地才能与他人连接,且无任何分割。


但现实却是:大多数人都未感受到过——不是知性上,而是真实感受到“我”的完全否定和停滞。也许这就是我们许多人都在追求的东西,或是通过性,或是通过某种比自己强大的存在给自己定位。而这种定位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思想是陈旧的,就像“我”、“本我”和“自我”一样,它描述的是过去已经死了的东西,所以永远是陈旧的。


那么,怎样完全摆脱这种以“我”为中心的孤立过程呢?克里希那穆提的建议是:只有纯然的观察,不带任何自我的评价、看法、概念、谴责,将自己融入到每一个关系中,消除自我的形象机制,达到一种完全忘我的境界,不自私自利,不贪图占有,“自我”就会走出交往的关系。




我们和这个社会的关系



我们都属于社会,

社会是我们所有关系的总和。

这个世界如此混乱或秩序井然

皆缘自你我的生活方式,

因为它原本就是你和我共同创造的。

等到没有自我的时候,

社会就不存在了。


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为我们描述了当今社会的“现代人”:他是一个年少有为的商人,当妻子和孩子们还在酣睡时,他已早早起身赶到办公室。在那里,他的职位是一位大经理,他安排底下员工的各项任务,和形形色色的人通话联系,研究市场行情,然后和那些正在或打算与他交易的人共进午餐,晚上要和另外一些生意场上的人一起吃饭。最后,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和妻子说话,教育孩子,然后才能上床睡觉,结束一天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和这个社会的现状,忙碌而混乱。世界上有无数个像“他”一样的人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过着类似这样的生活。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迫于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不得不同方方面面的人保持关系,或是经济关系,或是政治关系,或是家庭关系,或是朋友关系。只要生活在社会当中,就不得不与他人发生联系,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独立于社会生活而存在。即使这个社会已经变得混乱不堪,我们也脱离不了和这个社会的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写照,我们的生活就是这个社会得以存在的载体,我们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到生活的压力如此之大,原因在于我们自己出现了问题,我们要为这个社会负责。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创造的,这个世界如此混乱或秩序井然皆缘自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挣钱谋生,必须一辈子住在某个国家的特定地方,当个律师、医生或者在工厂里当个工人等。我们也许每天朝九晚五,进办公室或工厂工作,无聊烦闷地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晚上到夜总会寻找刺激,或者待在电脑前面和认识的、陌生的朋友聊天。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和社会中的人产生工作上、生活上的联系,要想办法维系和亲朋好友的感情。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



社会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是我们所有关系的总和。社会意味着合作,不幸的是如今它却成为了人类贪欲、仇恨、野心、竟争、残暴、冷酷无情的结合体,而我们就生活在这种模式里。


既然是我们每个人创造了这个社会,那么,要改变这个社会,我们必须要改变自己。我们必须贴近生活,也就是说必须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那些体现在我们情感和行为方式中的意念,明白我们的谋生方法,明白我们的思想或信仰背后的真相。


如果我们用心体察,会发现自己开拓事业主要是因为欲望的驱使,而不仅仅是要谋生。比如,若我们作为单位中低职位的职员想晋升为经理,这说明我们不仅考虑谋生,把事业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我们还想借此获得地位和威望。这种基于满足自我欲望的态度自然会严重损害社会和人际交往,自我和社会也就会产生了严重的沖突。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创造了这个社会,借由我们的野心、欲望、贪婪、嫉妒与暴力,借由我们的腐败、恐惧,想要在我们的社区里、国家里求得保障,然后又责怪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太多。


看到这里,你应该对我们和这个社会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你也应该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没有自我的时候,没有了我们的欲望和野心,社会就不存在了,我们也就不会因为思考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问题而苦恼了。




面子是“自我”的产物



面子只是一个虚无的东西,

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意象或形象。

基于意象的交往并非真正的交往,

只有抛弃已有的意象,

消除形象,

才能建立正确的关系。


只要随便看看周围,我们就可以发现,社会上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染上了“面子”病。比如有些人明明不是很有钱,但为了显示自己挣的比别人的多,就显摆阔气,制造一个“富翁”、“富婆”的形象,全身上下西装革履名牌,进出高级餐馆,对朋友请吃请喝,还要开着借来的奔驰威风一回;有些人明明发现自己的朋友背信弃义,两面三刀,可为了显示自己的仗义风度,明里还跟人家称兄道弟,握手言欢,就怕撕破朋友的那张面皮,回头来自己在心里面叫苦;有些人即使和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已经毫无感情,可为了面子,害怕社会议论,还要在众人面前装出一副恩爱夫妻的假象。这样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是我们自己,也常常活在“面子”的淫威下。


世界上的许多古老的民族数千年来都背负着一个包袱,那就是面子问题,不但向外寻求物质享受和面子有关,就连所有的伦理、道德和教条之中都混杂了面子的成分;越是争强好胜、越是完美主义的人,越是要面子。社会上有无数多的人际纠纷都是因面子受损而引起的。可“面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难道面子不是一个虚无的东西,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意象或形象吗?为什么我们会把它当真,甚至不惜牺牲性命来护卫所谓的面子?


生活中到处都是意象或形象堆积起来的世界。我们用手把石头或大理石刻出一种像某个人一样的东西,放在寺庙或教堂里供人参拜。我们还通过用相机或摄像头拍下来的照片或画面去看一个人。虽然如此,被参拜的那个东西终究还是人造的雕像,照片也不过是静止的画面。



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雕像,它不是用手刻出来的,而是运用意念、经验、知识和记忆刻出来的,是我们的思想造出的,这就是我们本人的形象,即我们的面子。我们年纪越大,那个形象还会更固定、更大、更严苛、更固执。我们听得越多,做得越多,越把自己的生存寄托在那个形象上面。


面子只不过是“自我”的产物,它在于我们只关心自己,只想到自己的能力行不行、工作好不好、钱多不多、会不会成为大人物、会不会遭社会遗弃、别人怎么想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在办公室、在家里,我们永远都在挣扎、在沖突,挣脱不了那个“自我”的形象。因为挣脱不了冲突,所以我们又另外制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天堂或者上帝。我们内心深处还有很多形象,彼此互相沖突,越冲突,挣扎就越厉害。只要我们内心对自己还存有那么多形象、意见、概念、观念,就永远有冲突。只要我们对自己存有形象,就永远和社会、和自己冲突。


活在这个世上,我们能不能不为自己造出一个形象来?其实,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制造形象,捍卫形象。我们造出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一个关于别人的形象,这些都是思想的产物。我们按照那个关于你、我的形象去认识、去交流,这就叫做人际关系,就是人际关系的真相。所以说,意象毁掉了我们的人际关系,阻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基于意象的交往并非真正的交往。总之,我们只有抛弃意象,毀掉自我的形象,才能不为“面子”所苦,也才能够和他人进行真正的交往。




习惯是对爱的戕害



婚姻作为一种习惯,

一种对惯有快感的培养方式,

其实是一个导致堕落的因素,

为“习惯”中没有爱。


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婚后依然保持着如花的姿色,她的婚姻也和她的相貌一样完美,几乎无可挑剔。她习惯了丈夫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但是日子久了,她发现生活变得平淡乏味甚至令人厌烦,对丈夫的爱也渐渐地感到麻木。这时,她认识了一个似乎能让她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男人。于是她决定结束和丈夫多年的平淡生活。


她坐在丈夫的对面告诉他这个决定。丈夫低头沉默着。她随手拿出小剪刀开始修剪指甲,以等待丈夫的回答。丈夫抬头看了看,说:“那把剪刀钝了,你等一下,我去给你拿那把新的来。”


丈夫拿来新剪刀,默默地递给她。她忽然发现,丈夫递给她剪刀的时候,刀柄的方向是朝着她的,刀尖朝着自己。她突然有点奇怪,就问了丈夫为什么这么拿着剪刀。


丈夫回答说:“我一直都是这么给你递剪刀的,这样万ー有什么意外,刀尖也不会伤到你。”



“是吗?”她说,“我从来没有注意过。”看着丈夫那张熟悉的脸,她的心忍不住疼了ー下。她突然领悟到丈夫这些年原来一直这样默默为自己付出,还是那么爱自己。她改变了离婚的决定。


我们通常习惯于待在一种安定的状态中,然后心安理得地享受那种稳定关系,并且认为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爱也是理所应该的。但是我们没有发现,正是这种习惯戕害了爱,导致了心灵和头脑的迟钝,以致对爱的麻木。


婚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对惯有快感的培养方式,其实是一个导致堕落的因素,因为“习惯”中没有爱。爱是新鲜的,不是单纯的满足感或习惯,不是一种惯性,爱是无条件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爱总会由恋爱时的新鲜渐渐地沦为一种习惯,习惯对方的存在,包括对方的唠叨、争吵或甜言蜜语、关心爱护、说话的口气,习惯对方头发的香味、身上的汗味、穿衣打扮等,把这些当成了像准时上班工作一样的重复行为。这种习惯就像抽烟和酗酒,这些使心灵慢慢退化,退化的过程就是找到一些虚幻的安全感。所以大多数人的婚姻都是平淡得如死水一般没有生命力,我们也不以为然地默认了这种毫无生机的状态,像行尸走肉一样游走于日常的柴米油盐当中。




只有少数彼此相爱的人看清了习惯对爱的戕害,因此他们走到一起不仅仅是习惯或者权宜之计,也不是基于生理和性的欲求,那样的婚姻关系才是有意义且牢不可破的。那份爱才是无条件的,两个独立的个体才能合二为一,两个人的关系才是自由而和谐的。


那么,习惯为什么能对爱造成戕害?根源在于人们缺乏敏锐的察觉力。爱必须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才能感觉得到,习惯产生不敏感,它会破坏爱。爱不仅是快乐,一件记忆的事物。它是强烈的敏感和优美的状态,敏感的注意力才把头脑从习惯中解脱出来。要从习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我们需要內向地觉醒,重新认识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妻子或丈夫,重新考虑我们的生活、工作、社会的荒谬,从而唤醒我们敏感的心。




冲突和矛盾的真相



真相和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分歧

是矛盾的根源,

概念和行动之间的间隔也会助长冲突。

只有热情和敏感地觉知当下

才能停止冲突和矛盾。


冲突和矛盾是我们生活的另一个活生生的面貌,任何一种不和谐和缺乏爱的行动和思想都能导致冲突和矛盾。


从前有一个渔翁在梦中见到了上帝。上帝问:“你想和我交谈吗?”


渔翁说:“我想和你交谈,可是不知道你是否有时间?”


上帝微笑着说:“我的时间是永恒的。”


渔翁问上帝:“你觉得人类最烦恼的是什么?”


上帝答道:“人类为名利而活,又为名利而烦。他们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用金钱来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充满忧虑,但却忘记了现在;他们既不生活中现在之中,也不生活于未来之中。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像从不会死去,但是死去以后又好像从未活过。你们看上去和平与幸福,但实际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你们人类!”


诚然,人类已经拥有了数不尽的物质财富,而我们还想拥有更多。虽然很多人也许并不想像现在一样拼命,但生存的压力逼迫着我们不停地工作、挣钱;虽然我们和人交往得越来越多,但是内心却越来越孤独。这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处境:随时随地都充满着无尽的矛盾和冲突。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世界,可是为什么会变成了这样?原因在于所有的关系都是冲突。


我们和外界的关系,我们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有冲突,我们自己也和自己存在着冲突。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形象和真相之间的冲突,若是我们没有找到矛盾和冲突的真相,那么冲突就会一直持续循环下去。


了解真相是唯一重要的事,而不是去说明应该怎么样。真相和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分歧就是冲突的根源,概念和行动之间的间隔也会助长沖突。真相和形象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追求形象会导致各种的冲突、幻觉和虚伪。反之,了解真相却能带我们进入完全不同的心境。

矛盾和冲突的真相是什么?我们的内心一直需要安全感,但头脑又能觉察危险,这就是冲突的来源。而真相其实是没有所谓的安全和永恒,因此我们整个的生命、关系、活动、思维和生活的方式,都在制造挣扎、冲突与奋战。意志力和某个欲望对立,也会产生冲突。过往的记忆和当下的真相对立,也会导致沖突。心中的渴望、想要改变的欲望、接受真相和想超越真相,这些都在激发冲突。


社会关系的交往也会产生矛盾和沖突,因为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彼此心中的形象也没有什么关系,每个人都活在孤立的状态中。所谓的关系,只不过是看到彼此的牢墙罢了。因此不论是泛泛之交还是知己好友间的交流,都在为维持这份关系奋战而产生痛苦,可见,心智的本身和思想就是冲突。


这种种的矛盾和冲突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停止它们呢?


有矛盾,必然有挣扎奋斗,而奋斗是破坏、是虚耗。在那种状态中,除了对抗、斗争和更多的失望与忧伤外,我们什么也创造不了。我们的大脑里面想的是如何停止冲突,而实际很难做到,这样又制造出了另一个新的冲突,于是我们永远陷在恶性循环中。冲突会摧毀热情和敏感度,因为冲突存在时,我们的心既不活跃,也不热情,好像心智已经被自己的冲突伤害了,因而失去了敏感度。所以正确的问题应该不是如何停止冲突,而是知道只要拥有热情与敏感度,冲突就会停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不把生命看成是一个永久的欲望,而是看作一系列持续不断地变化着的暂时的欲望,那么就没有矛盾了。


要摆脱矛盾,我们必须亳无选择地觉知现在。觉知现在需要极大的热情和敏感度,在每一个当下了解真实的自己。只有在了解中、在领悟中、在不选择地觉知真实存在之中,才会有从矛盾和沖突中解脱的可能。




我们寻找恒久的安全感



人若追求安全感,

内心必定总被恐惧的阴影笼罩,

因为除了物质上的富足,

我们更想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生活中,有危险、恐惧、杀戮、暴力,一切事情都是未知数,明天总是变幻莫测。所以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为心灵追寻避风的港湾,一份安全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找到一种恒久的状态。


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开国之君,他生性狡诈多疑,《世说新语》里讲了一个关于他多疑的故事:曹操因为怕别人在他睡觉时暗害他,便常常对部下们说:“我睡觉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靠近我,因为我有一个怪毛病,喜欢梦中杀人,而且自己一点也控制不了。你们一定要小心。”有一次,他躺在床上假装睡着了,一个他宠爱的姬妾轻轻走过来替他盖上被子,谁知魏武帝猛得跳起来,将这名姬妾杀死在地,然后躺回床上继续装睡。左右大惊失色,从此他睡觉时再也没有人敢靠近他。


从《世说新语》记载的这个故事来看,曹操生性多疑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但其中也是因为他严重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内心充满了被杀的恐惧、担忧和焦虑。为什么作为ー个位高权重、手握重权的君王还会如此没有安全感?安全感到底是什么?我们现代人是否也像曹操一样终日都在寻找一个叫做安全感的东西?


人从生到死充满无尽的冲突和痛苦,所以我们渴望安全。那份安全不仅是心灵上的,还有外在的安全。生活的混乱和焦虑,对生存状态的失望,工作上的竞争与压力,想要被人爱却没人爱的感觉,此起彼伏的战争,都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永恒,让任何事情、任何恐惧、暴力、忧虑、不确定感和负罪感都不能打扰到我们。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想要的状态,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内心和外在都追求的东西。



但是,真的存在一个恒久的安全感能够保卫我们不受伤害吗?至少目前没有人给出肯定的答案。许多在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其实是我们认同某一思想、种族、群体,或某种特殊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投身于某项事业、加入某个政治团体,运用某种思维方式,接受某些风俗、习惯、仪式,我们认为这样都是很安全的。但无论任何信仰、结论,任何人、任何社会结构,追随任何领袖、导师,在这一切之中都没有真正的安全。这些所谓的安全感,都是虚假的安全感,就像幻想的肥皂泡或错觉的海市蜃楼,最终只是头脑自己制造出来的某种形式的安全感而已。


尽管没有恒久的安全感,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保持内心的平和来给予我们相当程度的安全感。平和是一种心态,是不再祈求安全感的自由心境,因为人若追求安全感,内心必定总被恐惧的阴影笼罩,毕竟除了物质上的富足,我们更想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是没有任何形式的,它存在于洞察和觉知之中,却不存在于任何结论、信仰、思想或财富之中。只有当人们明白了这点,自由自在地观察自己,就拥有了真正的安全感。




性为什么成为一个问题



性有其特定的位置,

但是当心念赋予它地位时,

性就成了问题。

性行为本身并不是问题,

只有当头脑中充满了性的念想,

围绕性这件事发挥想象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在维系婚姻关系的众多因素当中,性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和谐的性关系能够给婚姻生活带来快乐和增进感情。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性是人类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需求,但另一方面,性似乎又导致了我们当今社会个人生活的混乱。


性和工作、思考、观察、倾听、交往、学习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可是,为什么它也和其他大大小小的事情一样,都成为我们不得不头疼的一个问题?我们说性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指性行为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有关性行为的念想产生了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性行为好比穿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穿衣服这一件事情上面,不管是穿哪一件衣服还是不穿,最后穿衣就成了问题了。性也一样,如果我们看见电影、杂志、女装、小说,这些都在强化我们对性的幻想,它们勾起我们性的意念,于是性就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脑子里面想到的都是与性有关的想法,所以问题就来了。


性的问题意味着什么呢?生活中本来已经有如此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关注、去考虑,而我们却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性上。因为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需要逃避自我,而性恰好是一种完全逃避自我的方法、全然忘我的方法。在一段时间,起码是在那个时刻,我们可以忘记自我,除此以外我们也许很难再找到其他方法可以达到忘记自己的目的了。当我们的生活中只有性那一件事可以让我们逃避,远离那些烦恼、担忧、恐惧和嫉妒,可以达到全然忘我的境地,哪怕只有几秒钟,我们也不会错过,因为那是我们唯一快乐的时刻。


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强调“我”,强调自己。我们的事业、家庭,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际关系、政治作为、经济活动,我们想要得到自己心里面想要的地位和声望,整天想方设法达到预定的目标,这一切都强调和强化了问题,不是吗?也就是说,只有性那一种行为没有强调“我”,所以就成了问题。我们接触的其他事物对我们来说都变成梦魇,是遭受痛苦的来源,所以我们便依赖于这个可以使自己全然忘我的事情,并称之为快乐。但是当我们依赖于它时,它也会变成梦魇,因为我们又想从中逃脱,不想被它奴役。



一方面,我们在创造、培育、扩张自我,另一方面,我们又想忘记自我、抛弃自我、逃避自我,即使是一瞬间我们也想要逃离自我。我们的心智怎么能够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情呢?所以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种矛盾:既要强调“我”,又要忘记“我”。性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生活的这种矛盾。


当我们找到了另一种能够实现忘我境界的途径时,我们就可以不依赖性了。等心念也了解了它全部过程,问题也就结束了。也就是当对性的过度思考停止时,心智就自然会有创造,正是这种创造使我们快乐。处在创造的状态中是一种极乐,因为那也是一种忘我。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

会去帮助孩子寻求自由,

使他们从自我的种种存在方式中解脱,

而不是借由孩子使自己的野心获得实现。


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思考过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是否问过自己为什么要生小孩?也许有人生孩子是为了传宗接代、继承家业;也许有人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夫妻的情感需求;也许有人生孩子仅仅是希望老有所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是成了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孩子不是成了父母的欲望和恐惧的投影吗?那就表示我们是为了逃离自己的种种恐惧所以才想到要生孩子,并且希望能从孩子身上找到实现自己欲望的新途径。



由此可见,要处理好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反省自己应该怎么建立和孩子的正确关系。在克里希那穆提的眼里,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之间的正确关系应当是这样一个局面:父母理解孩子,关怀孩子,并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孩子也热爱父母,家庭生活相当和睦。在这样和谐的家庭里,父母的性格即使不开朗,也是安静型的,所以孩子肯定是活泼可爱的。父母从不把成年人的性格阴暗面强加到孩子头上,他们抚育孩子如同对待花园里的小花,经常侍弄、修剪,决不神经质地摧残,他们给他上足够的肥料,但不偏食;浇灌充沛的水,却不淹没;还会让日光和雨露自然地沐浴小花;若有霜冻,他们定会保护。此外,父母还会请正直善良的人们来观赏,请他们享受美,也培育美。这儿的时空是匀称的,气氛是平等的,父母不干涉孩子的独立,也不期盼毁灭性的开花结果,他们不会训斥和打骂孩子的心灵。总之,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仔细观察孩子,去研究孩子的性格、脾气和他的特性,适时地引导他。正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因为孩子天性向上,父母只需正确扶持和修剪即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父母不懂得爱的真谛,不懂得怎样教育好孩子。究其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作为父母的我们缺乏爱。我们会看到,凡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不正常的,主要是父母的私心不良释放和扩散的结果。那就是想让儿女自始至终成为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想让他们属于社会。的确,人是自私的,但父母亲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公”。也就是说,要把孩子视为社会人,而不是简单的父母生育和培养的产物。



试想,一个孩子的发育之根就很弱小、偏狭,他能长成参天大树吗?有了公的观念,即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吸取的新鲜信息和能量就会更加充足。诚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鸩关于共和国教育有如此言论:“变坏的决不是新生的一代,只有在年长的人已经腐化之后,他们才会败坏下去。”


既然找到了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就要行动起来:在尊重孩子个体性的基础上,努力唤醒并维持孩子批判性的机警和敏锐的洞察力,并鼓励自己的孩子对任何书本上的知识和权威加以质疑,对种种既存的社会价值、传统、政治的形式、宗教信仰等加以探究其真伪,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寻求自由,使他们从自我的种种存在方式中解脱。


关注分享大家成长

点击链接寻妙

 

道炁开脉轮图说

开脉轮,安心身

2022天天新文


最近新文点下看:

      

进入第五密度

根轮太阳轮阻塞因

修禅定秘诀【性命圭旨】

“五眼”的功德

开悟的秘密

打坐调和实修

人体能量秘钥

《佛陀》真语,心洗灵涤

面相诊病

能透此关,即阿罗汉

湿疹与牛皮藓疗愈

《大学》格物致知 常明补阙引玉

河图洛书秘密

如何提升灵的频率

国学12道,你在哪道?

天体能量 影响现状

天地人的窍道

圆月满满

镜子法则:疗愈你一家

炁·气·氣

亲密关系中的……

中秋·素女·天

正能量法

胸=半条命

脊柱保养

穿衣服养生

漫画中年夫妻现状

情绪秘密(藏)

一切为能量 

一切依靠能量 

从能量中来 

到能量中去 

儒文化

释文化

道文化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心斋 坐忘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止 观 禅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致虚极 守静笃

大学之。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后有定,而后能静,而后能安,而后能虑,而后能得!


佛,觉悟

即是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道,可。

道,非。

常,道!

也者,果何谓也?……

一言以定之,曰

道 者,理   也    乎!

炁 者,能  可  乎!

  佛 觉 知 道  

  可 能 性 心  

  道 法 术 器  

  信 愿 行 证  

回家诀如如密因,妙觉圆澄。觉明空昧,识觉显能。能所生风,虚碍成金。风金旋火,地火水蒸。能积量变,妄想生身。七情六欲,界我为身。生死无常,失本寂净。世界相续,廿五有本。颠倒倒颠,开启脉轮。天地七魄,正炁精神。正道十善,道心灵魂。身心无二,圆妙于能。万法归一,一无不能。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双 运

只修炁,不修道,

炁足更把诸恶造。

只论道,不修炁,

空谈浪得生和死。

道驭炁,炁助道,

理事圆融顺安妙。

八正道,一正炁,

学思践悟共同体!

声明:

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死心踏地,上座定时。
身口意定,三密加持
事上制心,安分守己
八道十善,证道净一。

关注分享大家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