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廊与拍卖行这两个"终极对头",到底谁才是赢家?

K . OFFART 2023-03-22


或许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守恒的,但这并不代表其中的个体就都是平等的,这句话在艺术圈同样适用。


就拿年初的三大画廊巨头佩斯、高古轩和阿奎维拉击败了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三家一线的拍卖行,拿到了著名收藏家和金融家唐纳德·马伦(Donald Marron)约4.5亿美元藏品的出售权。而艺术界的许多藏家都以为三大拍卖行能赢得委托。这无疑也体现了画廊与拍卖行之间的激烈竞争。


由唐纳德·马伦收藏的巴勃罗·毕加索《Woman with Beret and Collar》


不仅在国外,国内几乎所有行内人都在指责中国艺术品市场混乱不堪,归根结底除了市场的小众以外也因为其没有遵照成熟的游戏规则,对比苏富比与中国同行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


举个例子如同其他投资市场,艺术品市场也有多层次的结构:艺术家们主攻创作,不直接接触市场以保持作品的独立精神;一级市场的画廊与画家签约,将其作品出售给收藏家。



类似某一画廊拿到村上隆、Mr. 的作品授权,画廊将其作品进行展览的同时也拥有了作品的售卖权,而藏家们通过展览作为中介直接买到了艺术家门的作品。



二级市场的拍卖行则从画廊、收藏家处获取艺术品并拍出;各类艺博会为画廊提供展示的平台,并依靠出租展位、冠名等各种赞助盈利。此外还有一些中介机构,提供包括艺术品评估与鉴定、抵押贷款、艺术品市场指数等资讯服务。


我们可以把一二级市场想象成球鞋市场,画廊就像各种官方的球鞋发售平台与品牌店铺,大家能够原价买到产品;但是一经人贩子或者球鞋 KOL 或者代购的转手,价格可能就会高出几倍之多。




艺术圈中中国普遍的情形是艺术家作品越过画廊,直接向藏家出售或直接送拍;艺术品评估与鉴定争议频现甚至有失公允,一些拍卖公司知假拍假。交易的链条被打乱导致了市场的混乱与泡沫的浮现。


如今随着艺术品市场规模的扩大、外资与机构投资者的介入,艺术品产业到了结构调整的时候,各级市场参与者如不能优化商业模式,向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难免会被淘汰。而那些跟风的投机者,也可能面临被套的风险。






画廊与拍卖行的前世今生



画廊兴起于19世纪初的法国,主要做贵族的买卖。而画廊主自己一般已经是藏家或者重要的文化人。而当时已经出现了拼爹的情况,画廊主只要有一定的钱、人脉和影响力,或者再有个厉害的爹,那这个画廊就不会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甚至成为领域内的头目。


比如凭借一己之力将印象派大师莫奈雷诺阿等带上神坛的,最早最重要的画商之一保罗·杜朗-卢埃尔(Paul Durand-Ruel, 1831 - 1922),即出生于巴黎画商世家,当时他为了资助莫奈一口气买了他几百幅画儿,且长期赞助几十位印象派艺术家的生活开销,财力可见一斑。



还有之前的小李子 Leo Castelli (1907 - 1999), 生生把美国艺术从土包子变成新文化代表,他自己出身于欧洲咖啡进口大亨家庭,老婆Ileana Sonnabend (后来也成了画廊主)也有钱又有面儿 -- 她老爸正是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的金融顾问...



不仅过去如此,现在正儿八经的画廊业还是一个文化人加有钱人的圈儿,比如超级蓝血顶级画廊之 David Zwirner 卓纳画廊,David 自己是画商世家,老婆是设计师兼企业家。



还有豪瑟沃斯 Hauser & Wirth, 由 Wirth 夫妇创立,Iwan Wirth 先生自己是艺术史背景,创立画廊之前就在顶尖艺术学院考陶德艺术学(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任教,老婆出身大富之家,母亲 Ursula Hauser 是百货公司大亨,大藏家。Hauser & Wirth 的创立就是岳母/母亲大人赞助哒。



值得一提的是高端的画廊行业现在的影响力并不如拍卖行,虽说很多画廊都是因为家族背景雄厚才起家,但拍卖行的崛起也是因为家族企业而被局限的。


拍卖行第一次走运是在1914年,新贵与中产阶级抬头,大量的工厂主、金融家涌现,而没有生存技能的贵族随之没落。自然而然,为了生存贵族开始通过拍卖行变卖家底,包括银器瓷器、绘画、雕塑、等等。


此时欧洲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的新贵为了沾点儿贵气,也是大手笔买地乐此不疲,作为中间商的拍卖行买家卖家双头抽成赚了满体满钵。



拍卖行的第二次飞跃是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全球化的大潮下,由于拍卖行的货品比较多元化,除了艺术品、还有生活用品、奢侈品等等全球各地买家都易于理解易于上手购买的物品,他们的生意不像画廊一样具有太大的地域局限,不需要过分依赖当地艺术家与藏家,由此拍卖行迅速扩张分分钟从伦敦走向了全世界。


除此之外不明就里的媒体也为拍卖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时不时又破纪录。其实不是因为拍卖行货特别的好,而是拍卖行的公开性使得他们的高价买卖更能吸引注意力。Anyway,在媒体的各种鼓吹和头条加持下,拍卖行就这样从中间商变成了艺术圈的"权威"。



由此可见,拍卖行时不时破纪录就如球鞋二级市场的某款经典球鞋时不时被炒出新高一样,而这样的高度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市场的趋势发展。





二者的腥风血雨



拍卖行由于近几年扩张太厉害,就开始抢画廊生意。


比如,英国鬼才艺术家 Damian Hirst 与苏富比共同做的那场跳过画廊的 Sale, 佳士得做的 First Open 所售货品与巴塞尔画廊的货品高度重合,苏富比做的当代艺术家拍卖等等。



不得不说这都很大程度的破坏了艺术圈的规矩,这也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没有遵照成熟的游戏规则。


不过相比球鞋市场来说艺术圈的市场相对比较正规,毕竟在艺术圈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有一套规矩,来保证市场、艺术家、从业人员的利益。基本上就是说一级市场上的画廊与青年艺术家合作,价格是不公开的 ,因为一公开价格艺术家就定性了,不明就里的藏家就会去由价格去判断艺术家,而不是从学术的角度;


而拍卖行公开拍卖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所做的事情恰恰就违背了画廊这一原则, 如果一个青年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上卖的价格高于画廊价格,之前从画廊买过该艺术家作品的藏家就会在利益驱使下去拍卖行倒卖该艺术家的作品,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如果青年艺术家在拍卖市场的价格低于画廊,那藏家就会觉得画廊骗钱。



那从艺术生态的角度来说,画廊们认为拍卖行卖青年艺术家的行为是一种寄生虫策略,毕竟画廊每年供艺术家吃穿用度,再带去作展,辛苦培养了一位还不错的艺术家,刚想赚点钱结果藏家跑去拍卖行买了,而这也能理解巴塞尔总监为什么对于拍卖行在艺博会公然抢客的行为如此愤怒了。



其实在遵循行业规则的情况下画廊和拍卖行并不矛盾,拍卖行与画廊有着上下产业链、互为客户、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成熟和规范的艺术品市场中画廊有着发现画家、培养画家、推广市场、委托拍卖等工作程序,拍卖场中很大一部分应该来自于画廊或相应的艺术品机构。



而如今我国的艺术品市场由于先天不足的原因,画廊的作用没有完全起到,拍卖行越俎代庖替代画廊做了许多事情,如直接到画家家里拿画,或为画家做市场包装等。未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逐步规范,这些不够成熟和规范的情况也许会越来越少。


虽说现阶段相比较起来拍卖行会更吃香,但是随着艺术体系的逐渐完善,规则也会越来也清晰,而在不久的未来画廊和拍卖行或许能学会真正的"和谐相处"。








- 往期内容回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