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后,重读《沁园春·雪》
总有一种经典,拥有超越时间的力量,直击人心。
78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5年11月14日,以《毛词·沁园春》为题的一首词,在当时的重庆《新民报》副刊发表。编辑在按语中写道:“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这首甫一登出,就引发各界震动的词作,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沁园春·雪》。这场78年前在山城首度公开亮相的“雪”,洋洋洒洒地“飘洒”了半个多世纪,直至今日,仍然拥有无穷魅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重读《沁园春·雪》,既有初心不改、使命承担的郑重承诺,更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责任担当。
在日本宣布投降的13天后,1945年8月28日下午三时许,一架美制C-46运输机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
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从延安乘专机抵达重庆。身着中山装、头戴考克帽的毛泽东刚一走出机舱,前来迎接的中外记者随即蜂拥而至,镁光灯“咔咔”闪成一片。
举世瞩目的国共重庆谈判开始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要和平、反内战的呼声日益高涨。迫于国内外压力,蒋介石在1945年8月这一个月内,连续给延安发了三封电报,邀请中共领导人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面对凶险局势,毛泽东下了决断:“可以去,必须去。”“这样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
他用行动昭告世人,中国共产党人是真心诚意为了谋求和平而来,是真正代表了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广泛会见各界知名人士,开展多层次的统战工作。9月6日,毛泽东前往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看望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其间,柳亚子提出,想把毛泽东那首著名的《七律·长征》收入正在编订的诗选中。
10月7日,柳亚子收到毛泽东来函,打开一看,却是另一首词作《沁园春·雪》。毛泽东随信附言:“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词格略近,录呈审正。”柳亚子读后赞不绝口,“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平地惊雷,山城下了一场“兆丰年”的“瑞雪”。1945年1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小序中写道“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时任《新民报》副刊编辑的吴祖光抓住这条线索,几经辗转,拿到了完整词作,并在11月14日刊发出来——这是《沁园春·雪》写完9年后,第一次公之于世。作品发表后轰动山城,并迅速在全国广泛传播。
风云际会里,文字拥有穿透迷雾的震撼力。一首《沁园春·雪》,让全国人民重新认识了毛泽东,认识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使长期饱受外强欺辱的中国人民,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出路和希望。这首词不仅征服了国统区的文化名流、知识分子,也润物无声地回击了国民党长期以来的歪曲宣传,广泛地凝聚了民心。
《沁园春·雪》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点评历史人物。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时隔多年,每当我们读起《沁园春·雪》,仍然会被词中雄壮豪迈的胸怀深深打动,被傲视千古的气魄强烈感染: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兴衰成败、现实力量消长中把握历史走向的高度自觉。这首“经典永流传”的词作,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时至今日,依旧焕发着它夺目的时代价值。
重读这首词,要体会其中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力量。1958年12月,毛泽东对该词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在他的笔下,诗词并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多地要与革命斗争实践等结合起来。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考验智慧与勇气。
于重庆而言,建设新重庆,要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奋斗的力量,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依靠顽强拼搏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
重读这首词,要让红色资源在助力城市文化底蕴打造中“活”起来。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要运用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
今天,一大批活化利用的红色资源,正在为重庆的文化气质固本培元:有温度的红岩特色思政课,让青年学子真切感悟前辈先烈的家国情怀;高标准建设的红岩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留住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红色题材舞剧《绝对考验》,让许多观众看得热泪盈眶……
重读这首词,要看到背后的人民情怀,深刻体悟人民至上的理念。毛泽东在自注中写道:“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在他笔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古代君王“俱往矣”,唯有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就像他曾庄严宣告的那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常读常新的《沁园春·雪》,宛如岁月长河里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而这,也正是它之于我们的、之于时代的永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