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梅大高速塌方引发的防灾思考

冉苗俊 重庆瞭望
2024-09-08
前不久,广东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引发关注。灾害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底线思维,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及时排查处置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风险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塌方灾害的教训十分深刻,同时也敲响警钟:防灾减灾,重于泰山,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构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

防灾减灾,防字为先。如何预防各类灾害?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防的意义又是什么?今天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我们不妨从“防”字入手,深入探讨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与实践路径。

5月2日拍摄的广东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现场(无人机照片)。王瑞平 摄/新华社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据统计,2023年全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

防灾减灾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在一个“防”字。打好“防”字仗,必须强化安全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兜底保障;提高预警能力,防范未形之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在防灾减灾中树立安全意识,要尽量让民众“多看、多听、多感受、多接触”。可利用传统媒体、社交平台等媒介渠道,广泛传播防灾减灾教程案例;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定期组织防灾讲座、应急演练,让民众亲身体验并掌握应对技能,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

安全意识不只是一种警觉心态,更是防灾减灾中必备的认真态度和专业精神。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通过制度约束,确保工作人员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完善奖惩机制,以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倒逼工作人员强化安全意识。

入选2022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案例的重庆武隆“5·28”陡磊子滑坡避险,正是源于当地有关部门和村民较强的安全意识:村民在发现其房屋地面发生裂缝后,第一时间向当地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报告。由于预警处置及时,居民及施工人员共358人提前撤离,无人员伤亡。

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是抵御自然灾害的坚固屏障。各地应加强防洪堤坝、防风林带、抗震建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避免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

防灾减灾工作中,专业人员和先进设备必不可少。有条件的地区,可组建包括消防、医疗、通讯、交通等各领域专业人员的综合性救援队伍,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提高基层救援力量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及时充实应急物资储备,确保救援保障类应急物资装备采购顺畅。

要实现“防得住、防得准、防得及时”,完善防灾救灾体系制度是关键。要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提升灾害风险“早发现”“高精度”“快发布”的能力;确保多部门联动机制畅通,特别是气象、水利、国土、农业等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制定详实可行的防灾救灾预案,确保预警信息发布、灾害事故发生后,各方能迅速有序进入应急状态。

2023年7月28日,潼南区崇龛镇,消防救援人员将腿脚不便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受各种因素影响,“防”的短板问题仍然凸显。防灾之路,任重道远;防灾之盾,仍需锤炼。

“防”的意识不够。当前,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识和参与度普遍较低,一些民众对灾害的成因、预警信号和预防措施都不甚了解。不少人还缺乏自救互救的技能和知识,“盲目无措、不会自救、不敢互救、害怕错救、因救致残”的情况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单位或领导干部防护意识薄弱,在灾害发生时若处置不当,还可能造成次生灾害和事故。

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郑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部门和单位风险意识不强,对这场特大灾害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特别是发生了地铁、隧道等本不应该发生的伤亡事件。

“防”的准备不足。一些地方在防灾设施的规划和投入上存在不足,设施不完善、质量不达标,而许多已建成的防灾设施使用年限过长、缺乏必要的维护和更新。有的防灾设施还停留在较落后的技术水平,无法有效应对新型灾害、防灾效率低下。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防灾设施的管理和监管工作存在漏洞,设施的定期检查、维修和更换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导致设备在关键时刻失效。

2022年7月,湖南怀化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部分地区农作物受灾情况严重。个别受灾地区中,由于一些抗旱设备老化,未能在救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防”的机制不畅。部分地区防灾制度体系设计不合理,防灾救灾机制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救灾过程中信息传递不畅、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关键时刻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比如,某地区地震灾害救援,多个救援队伍赶往灾区,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救援指挥和协调机制,各队伍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一些地区出现重复救援的情况,而另一些地区却迟迟未得到援助。

由于地理、经济等条件的限制,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成为预警技术手段难以覆盖的“末梢”,再加上居民分散、通讯不便等因素,预警信息无法有效传达。

2023年4月19日,重庆市防汛救灾综合应急演练上,直升机正在进行空中救援。记者 张锦辉 /视觉重庆


防灾减灾,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社会稳步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个“防”字,承载了人们对安全的深切追求和对危险的预防意识。它代表了一种前瞻性的思考、全面的准备和科学的应对策略。深入探讨“防”的多维含义,对于更好地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掌握切实可行的举措方法极具指导意义。

“防”代表着一种前瞻性的理念和行动。通过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灾害数据等的综合分析,人们能够预测和判断哪些地区、哪些时段,可能发生哪种类型的灾害;在灾害发生前,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储备救灾物资、建立应急队伍等,为灾害应对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灾害发生的征兆,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使人们能够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防”意味着构建完善高效的防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全面覆盖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灾后恢复等关键环节,而且强调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与紧密配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023年4月25日,重庆市忠县忠州街道新桥社区3组部分居民房屋后侧坡体发生滑坡。因当地巡查排查到位,发现险情预警及时,提前撤离受威胁37户133人,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这也是专群结合高效应对地灾风险隐患的典型案例。

“防”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谦逊。“防”不仅是一个行动指南,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一方面要求在防灾减灾工作中,需深入了解和研究自然规律,包括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始终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秉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人为破坏和干扰。

“防”还代表着一种责任和担当。在防灾减灾过程中,政府、社区、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参与进来。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社区则要加强防灾宣传和教育,增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防灾建设和应急预案的制定;个人则需要学习防灾知识技能,增强安全风险意识。

意识到“防”字为先,是智慧的体现;要做到“防”字为重,则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将“防”字深植于心,有备无患,防治结合,共同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社会环境。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周宝琴 郑钰潇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领导干部要好好说话

● “人才下乡”之路,怎样走?

● 超20000座,“桥都”重庆刷屏的背后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