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筹资规模超互联网,大学基金会是怎么做到的|影响力慈善沙龙

林伊人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3-12-30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原创

作者丨林伊人

编辑|鲍安琪

“高校基金会在中国公益慈善领域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是《中国慈善家》杂志4月刊封面报道中对高校基金会的观察。高校基金会由所在大学发起,具有筹资对象相对固定、筹资时点周期性强等特点。数据显示,中国各级各类高校基金会已经达到700余家。2021年度,高校基金会筹资规模接近150亿元,已超过该年度互联网平台公益筹资规模(近百亿元)。在此规模下,校友捐赠率不足5%。

高校基金会如何拓宽募资渠道,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如何有效地使用资金,做好捐赠人服务?5月25日,以“专业、创新、影响力:打造‘双一流’高校基金会”为主题的影响力慈善沙龙在《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举行,来自公办高校和民办大学基金会的负责人及行业专家齐聚一堂,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表示,高校基金会是慈善公益领域重要的新生力量, 期待通过本次沙龙,继续推进相关的话题研究。《中国慈善家》杂志希望打造成为慈善公益领域的专业服务平台,为行业匹配、打通、链接资源,发挥媒体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慈善家》总编辑刘婉媛代表主办方致辞。刘婉媛表示,高校获巨额捐赠的新闻经常引发热议,但是公众和行业对其背后高校基金会的功能和作用缺乏了解。中国高校基金会有其特殊性,正因如此,它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慈善公益领域中非常有前瞻性的话题,具有非常大的探索空间。如何发挥学校独特的优势扩大募捐范围,做面向社会更专业的筹款;在现有模式下,高校基金会如何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做好捐赠人服务等,都是值得探讨、推动的专业议题。《中国慈善家》希望作为聚合各方力量的平台,为促进高校基金会与业界的沟通与交流、推动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发挥作用。

沙龙设置了主旨分享、圆桌对话和互动交流环节。

西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西湖大学校长助理刘旻昊,湖北一丹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桂以萍,以及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杨维东,三位嘉宾分别从募捐方式、资金有效使用和行业观察角度,带来主旨分享。

西湖教育基金会是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及西湖大学捐赠基金的筹资主体,在国内开创了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的先河。“社会力量举办意味着我们来自于社会,向社会各界筹集善款支持办学”,西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西湖大学校长助理刘旻昊分享了基金会的募捐方式和案例。
刘旻昊介绍,目前学校引进240余名学术人才,基金会围绕人才优势设计捐赠项目,并与公募机构合作开展公募项目。一方面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支持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将西湖大学来自社会、回报社会的“基因”放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科研优势覆盖到更广大人群。

西湖教育基金会2019年发起的“科学之树播种未来”项目充分发挥西湖大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特点,每年组织博士生科普团服务乡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四年来在新疆、贵州、浙江等地开展科普活动,覆盖上万名中小学生。这一项目也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截至目前已有10730人次参与捐赠。

结合科研人才和优势学科,西湖教育基金会2021年推出“让AI陪你说说话”项目,计划筹款200万元,通过大数据模型训练专业心理陪伴机器人“小天”,为有心理困扰的人提供专业帮助。两年来,“小天”已经为来自世界各地的3万名来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1753人次在线捐赠以支持“小天”去帮助更多人。

基金会还有创始捐赠人计划、创校校友项目、教授席位冠名等项目。“不同的捐赠项目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支持西湖大学办学,支持新生的科技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刘旻昊说。
湖北一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16年5月成立,是一家非公募基金会,2016年12月,腾讯主要创始人、武汉学院创办人陈一丹先生正式宣布“湖北一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完成首轮公益基金募集。这是中国民办高校首次以共建基金形式完成教育捐款。该基金专项致力于支持武汉学院的持续建设和发展。目前共募集到近2亿的资金。

“每一笔捐赠款都是100%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主要靠保值增值收入来维持运营。” 湖北一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桂以萍介绍,截至目前,公益慈善活动支出累计1.12亿元。

桂以萍用“始于公益,归于教育”总结基金会捐赠资金的有效使用。湖北一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帮助武汉学院培养多元化应用型人才,比如设置软件工程(腾讯班)奖助项目、陈一丹奖教奖学金、“华置奖”专项奖学金等。同时,基金会还致力于推动武汉学院的全人发展教育,比如开展剑桥大学访学和线上讲堂、Outward Bound训练营,以及长江公益大讲堂等项目。不仅如此,基金会也支持武汉学院学科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比如通过建设金融大数据虚拟交易实验室、奕·金融-多点触控虚拟仿真实验室、影视摄制实验室等高质量实验室,打造优质应用型教育环境。

桂以萍相信,发挥大学优势,开展更为面向社会的公益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师生的公益精神,还可以帮助高校打造良好的校园公益氛围,形成一套高校联结社会的公益生态模式创新,让青年人才成为教育公益事业的最终受益人。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杨维东作题为《超越地平线的中国高校基金会》的主旨分享。他从教育视角、公益视角、国际视角三个视角,分享了对中国高校基金会的观察。
杨维东表示,近年来,高校基金会的募资能力与资金规模快速增长,社会影响与公益撬动价值正在逐步释放。700家各级各类高校基金会,正在一个全新的赛道上集聚公益能量,也在校园公益精神培育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
“高校基金会就像浮力变得越来越大的木块,正在从高等教育这个大水池里漂浮起来。” 杨维东认为,从教育视角来看,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资助模式的变化与调整,财政拨款资助强度有所降低,多元化筹资正在逐渐成为高校,特别是追求卓越发展的创新型、引领型高校的优先事项。伴随着这一转型,高校基金会正在发挥越来越核心、越来越重要的枢纽作用。

从公益视角来看,作为大学治理体系当中的“非标准化产品”的高校基金会,在泛公益领域同样也是独特的存在。“高校基金会所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泛公益产品,类似于水和油的关系,不过也有融合的可能,产生1+1>2的效果,这也是高等教育公益慈善包容性的具体体现”, 杨维东说。

最后,从国际视角来看,与发达国家大学筹资机构或高校基金会相比,我国高校基金会迄今刚走过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筹资模式尚未定型,多元化筹资体系也仍处在探索阶段。不过,从近年来的筹资实践看,部分头部高校,其附属基金会已经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中国高校基金会未来可期。

圆桌对话由《中国慈善家》副总编辑程昕明主持,围绕高校基金会资金使用、捐赠资金保值增值、基金会与捐赠人关系三个议题展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李胜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赵硕、小米公益基金会综合管理部主任高文隽参与了圆桌对话。

在高校基金会资金使用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李胜兰表示,基金会资金以项目制形式支出。希望引导更多有意愿的慈善家加入公益慈善行业,将善款用到高校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基金会推出了“强师基金”来专项支持“强师工程”,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培养一批定向师范生,期待为实现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大学基金会的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赵硕认为,基金会的主要职能是育人,主要工作是育人资源的开发、整合、再创新,应围绕育人做影响力投资,包括品牌推广、项目扶持、弘扬科学家精神、各类人才资助计划等。
小米公益基金会综合管理部主任高文隽介绍,基金会从建立以来就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布局了“3个5个亿”,“金字塔型”全方位支持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5亿元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小米创新联合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期实现相关领域的颠覆性进展和突破创新;5亿元开展“小米青年学者”项目,稳定支持在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高校青年教师;5亿元用于开展“小米奖助学金”项目,培养优秀学生和科技人才。
在捐赠资金保值增值方面,李胜兰表示,过去基金会通过银行产品进行投资理财,最近几年尝试了信托、LP投资,并成立了投资委员会作为投资管理机构,进行投资制度和相应资金的整体安排。“高校基金会发展也需要资助、筹资、投资这三驾马车。”

赵硕表示,高校基金会应围绕自身职能定位开展相关工作。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设有“投资管理与科技服务”部门,有两大职能,一是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二是服务科技需求和成果转化等工作。基金会每年会做资产配置方案,按照目标期望收益值配置、筛选合适的项目。

对于基金会与捐赠人的关系,李胜兰认为,把项目做到极致,是对捐赠人最好的承诺,也是考验基金会执行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这也是为捐赠人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基金会可以帮助慈善家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超越。

赵硕表示,捐赠人和受益人能帮助基金会开发有效的育人资源,同时在基金会层面上汇聚成新的力量,使公益资源形成一个闭环,从而实现育人的目标。
高文隽认为,基金会和捐赠人是合作伙伴关系,公益资金是合作的起点。“如何在公益资金的撬动下,携手高校基金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公益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我们不停留在捐赠动作上,而是把很大精力放在后续的项目实施上,以期更好地发挥企业基金会的优势作用,推动产业和行业发展。这需要与合作伙伴们共同努力,也需要行业共建。”

互动交流环节中,爱尔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叶飞提问,基金会如何规避投资失败的情况?赵硕回应,基金会投资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率三项原则,管理上严格执行投资制度。同时,投资要量力而行,明确投资方向。

刘婉媛提问,基金会如何解决投资人才缺口?李胜兰回应,基金会设有投资咨询小组,由校友企业家和专业投资顾问组成,提供免费咨询,并形成分析报告供投资委员会进行决策。赵硕补充,金融人才薪资要求普遍较高,公益机构要形成特有优势来吸引人才,契合人才的发展需求。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个年度研究成果《影响力慈善研究报告2022》已面向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发布,如有需要,请点击“阅读原文”登记相关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