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李安也爱的东方奇情,中国人就真能感同身受?
#《别告诉她》 The Farewell
今日作者 中号蜥蜴
今日编辑 车小爷
本文有轻微剧透⚠
在微博上我曾看见博主@王饿德分享过一个有趣个人经历,她说她在国外看stand-up comedy(即脱口秀),主持人调侃坐在前排的她,问她是哪里人。她说我是中国人。
结果主持人正要说话,她就说,你不能开我玩笑,我可能会说你是种族歧视,全场就此爆笑。主持人也笑,很快说,你还挺幽默,what brought you here(什么把你带到这里,意指你为什么来这)?她不假思索,下意识就答,飞机。全场再次大笑。
▲ 来自微博博主@王饿德
事件后她在微博上讨论,其实她引发的两次爆笑都是口袋笑话,不高明但在当下的文化语境里却非常有效,理由就是由于讲述者的身份,当讲述者与当下文化环境出现有他者的“隔阂”时,就会显得十分引人发笑。
“其实这是在暗涌的文化偏见下的一个借力打力,其背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种族主义,以及与之紧密相随的反向种族主义(reverse racism),而好笑的地方在于这其中的张力。”“第二个笑话只有我这种英文非母语的人,才能尽情使用这种对语言的隔离感、陌生化,也带来一种状况外的滑稽。”
▲ 来自微博博主@王饿德
如果说那场脱口秀里只是一个身在异乡人的偶然文化经历,那么电影《别告诉她》里就是将这样的偶然无限必然地串联在一起,用最当代的方式坠入最古老的命题,让观众去看一场表面有关中西文化相撞的脱口秀。
▲ 《别告诉她》
《别告诉她》的确是这样一部有关中西文化碰撞的电影,故事据说改编自美籍华裔导演王子逸的亲身经历。影片中,主人公碧莉自小与父母移民美国,在纽约长大。有一天,得知自己的中国奶奶罹患癌症,全家以一场假结婚为由,回国探望奶奶,并一致打算不告诉奶奶她的病情。
不同于前两年也引进国内的《摘金奇缘》,一掷千金且制作豪华,充满表现主义的奢靡和幼稚,《别告诉她》是一部小成本的以现实主义为主基调的半文艺片。尽管如此,影片去年在北美上映后却成为票房黑马,意外刷新了19年北美平均单场票房记录。之后,《别告诉她》又入选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主演奥卡菲娜获得了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成为首获这一奖项的华裔演员。同时在奥巴马公开的2019年最喜爱电影片单里,《别告诉她》也赫然在列。
▲ 奥卡菲娜获得金球奖音喜类影后
在国内上映这几天,不少影评人和观众去观看了此片并迅速将它与李安的《喜宴》,甚至更早的亚裔美国片《喜福会》做了比较。同样是关注中国家庭关系被西方文化滤镜窥看后的隔离感和陌生化,《别告诉她》似乎是千禧年后第一部关注这一古老又现代中西文化命题的跨文化影片。
▲ 《喜宴》
有意思的是,在美国《综艺》(Variety)杂志公布的2019名导之选(“Directors on Directors”)名单上,以创作跨文化电影出身的李安也将《别告诉她》选做了他2019年最喜欢的电影。不由让观众将《别告诉她》与李安早年的家庭三部曲《饮食男女》、《喜宴》、《推手》放在一起联想甚至比较。但其实《别告诉她》无论是从制作风格与立意深度上,与李安早年的作品都是有很大差距的。
▲ 《推手》
如开篇所说,影片从一开始主人公碧莉从纽约来到中国长春探亲的一步,就充满了文化冲突的笑料,十足像是一场文化脱口秀。
她与她的表弟中文都说得磕磕巴巴,她和常年居住海外的父亲也轮番经历了“美女”和“拔火罐”等例行的文化冲击。随后即使在这样的荒诞闹剧里,碧莉更是无限温顺地试图贴近东方家庭文化。她在喜宴上按奶奶所说百般热情地与七大姑八大姨打招呼,在墓地前入乡随俗地分祭贡品,但与此同时,她也在酒店不堪其扰服务员的隐私询问,在饭桌上反驳小姨利益至上的言论。
在这一系列脱口秀式的笑料桥段背后,创作者似乎没有企图引导谁是文化上的弱者,更多是把玩全球化语境之下文化交错的格格不入,以文化身份来作喜剧辅料。
▲ 《别告诉她》
但是除却这些讨巧的叙事糖霜,如果要从《别告诉她》里找一处最严肃性的表达命题,那本质是:不同文化面对生死的探讨。
这是影片藏在脱口秀式文化笑料背后真实的一缕思索。不同文化出身的人们究竟都如何面对生死成为影片最核心的立意,奶奶身患绝症则是全片的麦高芬,在牵引着故事的走向。
▲ 《别告诉她》
与《饮食男女》类似,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各怀心事,一场酒桌戏一场喜宴戏将大家庭精神上的分崩瓦解勾勒出来:传统的大家长奶奶,移民美国和日本的儿子,叽叽喳喳比较的儿媳们与格格不入闷声不响的孙辈们。
▲ 《饮食男女》
不同于《饮食男女》与《喜宴》中更为真实而厚重的人物刻画,《别告诉她》里的奶奶与孙女碧莉身上似乎又都有着与东方传统文化不同的异乡血液。如果说《饮食男女》里的老朱是隐忍的、克制的、沉重而深刻的,《别告诉她》里的奶奶则是外放的、明媚的、直抒胸臆而简单的,这一点从根本上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东方家庭里早就先置了西方文化的基因,将更痛苦的隔代人的磨合四两拨千斤地绕开。与含蓄拉开距离,其实是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从西方窥看向东方的色调。
▲ 《别告诉她》
或许,会有观众认为奶奶的外放个性是符合东北长春地域性的选择,但那在这之下碧莉母亲和父亲断裂的文化基因,也将无从解释。开篇父亲口音纯正地开着东方文化的西方笑话,随后母亲忿忿抱怨哭丧人的虚伪,这对青年时期才移民海外的一代移民来说其实是搬石砸脚的分裂。尽管这一种对东方文化的奇情构想并不奇怪,创作者本人与主人公一样,也是由美入华,在寻根过程中一边困惑一边做着文化的遐想梦,但无论是投机或不得已,这从根本上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划开了距离。
其实不止是人物,就文化冲突之下的立场选择,王子逸也显然是矛盾而含糊的。不说在碧莉这一主人公身上看到的对大家庭集体主义的温情渴望,结尾时候碧莉对集体文化中欺骗性顺势而下的服从其实也暴露了她在文化归属中的矛盾。在通片一个多小时的拉锯里,创作者似乎在借碧莉的困惑尽力道出东方集体文化的立场。
▲ 《别告诉她》
如果说中国家庭习惯了对亲人们使用谎言而逃避真相,那是出于分担和爱。同理的,如果说中国家庭企图对身边的家人干预控制,也是出于分担和爱。片中一位男性长辈说出对个体主义的批判:“你想告诉奶奶实情,是因为怕担责任。因为这个责任太大了,如果你告诉她,你就没有负担了。我们之所以不告诉她,是为了分担她的压力”。
▲ 《别告诉她》
这一种在集体主义里的个体界限模糊,是深入中国传统直觉的,听上去也似乎总透露着自我牺牲的意味。结尾时候,从开始就反对欺骗的碧莉居然也含糊地决定加入了这个谎言,挥别离开按理说来日无多的奶奶,说“我还会来看你的”。随后影片就给出了一个温情而善意的结尾,而这一种温情显然是对通篇引发的质疑后又彬彬有礼地点到为止。在这一点上,影片也相同于它先前在一些台词桥段中把玩的文化笑料,实际是不具有任何实质的文化批判性的,含糊而暧昧。
与《别告诉她》不同,李安作为上世纪跨文化电影的创作代表,他在家庭三部曲里对东方集体文化更深层的真相作出了十分深刻的反思性批判。这种批判虽然蕴含对东方文化深层次的理解,随着父权的跌落,家庭的解体,它更深地暴露了集体文化随时代变迁的落寞。但沧海桑田,三十年后,由一个内核西方的华裔导演再次牵引回来,从个体出发对集体文化做一次和解,甚至是隔岸观火,雾里看花的暧昧遵从,不能说不是历史螺旋式地上升式的回望。
▲ 《别告诉她》
当《别告诉她》走进西方影院与西方文化观众会面,它做到的究竟是呈现一场笑料还是说服?在故事的最终,它似乎给出了一个温情和轻巧的答案,这个答案是关于爱的,在两种文化甚至意识形态之间它似乎很快找到了一个折中点,而将更深的矛盾悬置一旁,让他们怀着彼此的最初样子遥想对望。尽管这个答案始终像沉重跷跷板中轻轻的一颗皮球,往往在力与力的推拉中,在家庭与个人的混乱撕扯中,很快不知往何处滚去。
-END-
往期回顾·年度佳片回顾
·感谢关注·
喜欢这篇文章,
就给陀螺打赏鼓励作者吧~
陀螺会转给每篇文章的作者/译者,
谢谢所有作者的出色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