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台湾能拍出《想见你》?

陀螺凡达可 陀螺电影 2021-02-19



#《想见你》



 今日作者   徐若风

 今日编辑   车小爷


图片来自©豆瓣



就在昨天,贯穿更新了整个冬季的《想见你》宣告完结。而热衷于追剧的我则是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顿时发觉之后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办法这么真情实感地去追一部剧。


作为横亘在2019-2020之间的台剧,由柯佳嬿、许光汉、施柏宇主演的《想见你》,从起初两周的豆瓣开分较低、少人讨论,到逐渐口碑回升、跳入大众视野,并在最终成为年度最热门的话题剧集。


而出演李子维一角的许光汉,也因《罪梦者》、《阳光普照》、《想见你》三连出圈,一炮而红。



这整个过程就像是一个耀眼的信号,昭示着台剧在类型融合、借鉴与本土化上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和以往大众对台剧的刻板印象(偶像剧)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同时,内地观众则对有新意、有品质的剧集接受度变得越来越高。


那么,从结局往前回溯,这部剧究竟在哪些地方令我们迷恋,又有什么地方显得不足呢?




莫比乌斯回环:类型融合的独特与缺陷




片尾曲中,“推理爱情”四个字,无疑是《想见你》在类型融合上的缩影,也是它的独特之处。


我们不妨先把整个剧的穿越时间线理一遍,再来回溯整个魂穿回环的关键节点和结局的暗示时刻。



从收视攀升的第三周开始,时间线、凶手、真相等等被纳入到不断热议的范畴。而在之后的更新中,李子维所陷入的时空闭环每周都逐渐明晰,最终呈现如下——


2017 / 因一场飞机失事,“王诠胜”(李子维)死去



2019 / 黄雨萱收到了由李子维寄来的随身听和伍佰的《Last Dance》,灵魂穿越至1998年17岁的陈韵如身上。现实中一场梦的时间,在过去就可以生活很久,而且每次穿越回去都会比上次结束时早几分钟



1998 / “陈韵如”(黄雨萱)和莫俊杰、李子维成为好友,此时的李子维渐渐喜欢上了她



1999 / 小年夜,陈韵如去世,莫俊杰被怀疑是凶手而坐牢



2003 / 李子维从加拿大回国,意外遭遇车祸,之后灵魂穿越到了2010溺水自杀的少年王诠胜身上;同一时间,2017的“王诠胜”(李子维)在飞机失事后灵魂穿越到了2003的李子维身上



2011 / “王诠胜”(李子维)与黄雨萱相遇、相恋



2017 / “王诠胜”(李子维)在飞机场踌躇是否登机,遇到了中年的李子维,最终选择为了开启循环拯救陈韵如和莫俊杰而死去,并在飞机失事后灵魂重回到2003车祸之后的身体中



2019 / 李子维寄送给黄雨萱随身听和伍佰的《Last Dance》,并在之后与已经穿越过数次的黄雨萱相认、同居,直到被谢芝齐杀害。


以上形成“无限莫比乌斯闭环”。



破解闭环:1998,黄雨萱及时阻止陈韵如自杀、烧掉《Last Dance》,以上全部被推翻。李子维其实失去了和黄雨萱的记忆,但结局强行HE。


2019的黄雨萱与1998的陈韵如、2003的李子维与2010的王诠胜,在多重时空的跳跃挪转和相同容貌躯体、不同灵魂的区分下,我们渐渐发现,《想见你》的故事是基于一个“因果循环轮回”式的莫比乌斯环。



我们之前一直认为是黄雨萱主导着穿越,但实际上不断触发并维持了无数次时空轨迹的是李子维。


而在这种双向穿越的过程中,整个剧集的时空观和“人物回环”也得以确立。


正如机场一幕中的“大李”和“小李”,是同一时空中、同一个灵魂的两个不同人生阶段,因此在性格和观念上并不一样;但身处两个时空中的黄雨萱却仍蒙在鼓里,不断寻找自己穿越的理由。



比较可惜的是,第十周中提出的“不断循环的时空轨迹”,在后续的剧情中没有得到更深层的展开。


编剧将“无限闭环”这个概念弃置到一边,导致之后在悬疑层面的发展稍有些落入窠臼。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想见你》最终选择的“破局”方式也有其巧妙之处。



灵魂错位与“小黑屋”所构成的“受害者伦理设计”埋设全剧,但在第十一周到来之前都从未被浓墨重彩地引爆,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在此前忽视了陈韵如被关在“小黑屋”的感受,甚至在陈韵如伪装成黄雨萱时感到悚然。而选择在此时引爆,铺得越久,效果越好。


也正是这个设计,让本剧与之前任何穿越剧集都不太相像,大大扩宽了它的表达空间和理解难度。



真正让《想见你》变得“烧脑”的,就是在于剧中触发穿越的逻辑以及穿越背后的“代价”,此时,悬疑的抛设不再是为了寻觅“真凶到底是谁”。


或者说,真凶最后虽由陈韵如担任,然而她是真凶的同时更是那个被害者。男女主人公李子维、黄雨萱成为了不经意间的加害者之一。


此刻奇情式的扭转视点,大幅度地让剧中人物的情感走向发生了反转,也让剧集本身不再囿于偶像剧的表达逻辑。



实际上,编导早已有意将线索埋下,让观众意识到害死陈韵如的就是她自己——在每个时空循环中,2008的莫俊杰都会选择跳楼自杀而死这种极端的死法,就算李子维想要干预阻止也无济于事;而2019的谢芝齐在被抓时嘶吼的“为什么是现在”,也暗示了他在穿越回1999小年夜变成谢宗儒后,并没有完成杀死陈韵如的最后一步。


这些草蛇灰线的细节,都让“陈韵如只可能死于自杀”这个情节有了立足的基点。



《想见你》在悬疑方向上的优势之一,就是如上所述的大量细节铺陈。


无论是1998“谈情说案”、想要阻止陈韵如被害的三人组,还是2011时“王诠胜”(李子维)和黄雨萱的热恋时期,亦或是2019的现在,呈现散点时态分布的情节始终被无数的细节所拉扯、牵引着,一直都能处在自圆其说的状态。


不过,这种自圆其说到陈韵如坠楼而死为止。如果以更加严格的态度来评价《想见你》的结局,那么黄雨萱最终回穿越之后的情节展开,即全剧的最后四十分钟,过于仓促潦草,也势必令人产生些许失望。



当我们回溯全剧的悬疑布局,会发现前两周的引入和最终结局的解决方式,都是阻碍全剧的类型融合更上一层楼的地方,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全剧的格局,写就了一个并不算圆满的魂穿回环。




想见你,是我们见面的意义



《想见你》虽然最终没能在悬疑的答卷上达到满分,但它毕竟还是一部“情感为先”的剧集。


从此层面而言,编剧对于悬疑类型的引入,似乎全都只是为了引发一种角色之间“莫比乌斯”式的情感关系。每每回想,都能体会到这些令人动情的段落的美好和不凡。



其实,整部剧越往后走,你就越会发现它的戏点并不是在黄雨萱身上。出狱后选择自杀的莫俊杰、不断陷入循环的李子维以及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陈韵如,他们因为黄雨萱而改变的人生选择,包括情感上的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为回环,更构成了《想见你》所要探讨的情感痛点。



个人在看剧的前几周,一直好奇的一个点是,《想见你》为什么要叫《想见你》?仅仅是因为男女主角很想见到彼此吗?


在第十周的剧情中,我们得到了说法:这一切都藏在李子维求婚的婚戒上的英文中:



女戒刻的是“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男戒刻的是“Our meeting would be meaningful to me”。


“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这是西蒙·波伏娃在其作品《越洋情书》中的一首诗,也揭示出了李子维和黄雨萱之间在时空悖论前的爱情关系。



作为观众,理清楚剧情的时间线和每个戏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重要的,但体认到这段爱情的互为因果是更重要的。


编剧让黄雨萱与陈韵如、李子维与王诠胜有着相同的面容,其实在有意或无意间,降低了我们对于这份情感的理解难度。


换言之,《想见你》的男女主角之间的恋情,的确存在“爱灵魂、与皮相无关”这一个层面,但又并不是这么简单而已。



莫比乌斯的元素加入到悬疑类型的构建的同时,也加入到了黄雨萱和李子维之间的情感关系中。


对于他们而言,体验爱情不再是顺序的、线性的,而是纵横交错——



我们相遇在1998,你爱着2019的我,而我爱的是2011的你,因此我们相遇。


这显然是一种更迷幻也更动人的情感体验,不断为剧集带来情感上的小高潮。



台剧的下一部佳作,在路上



如果是关注台剧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台剧近年来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而《想见你》则是目前扩散最广、最成功的一次,它的爆发已经酝酿了许久。


▲ 《我可能不会爱你》


在21世纪的前十年,是台湾偶像剧称霸荧屏的十年。


《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天国的嫁衣》《绿光森林》《放羊的星星》等浸满大家“童年记忆”的作品,也是那个时期一路下来的代表作。


▲ 《流星花园》


当然,模式化的桎梏也非常严重。《我可能不会爱你》之后,台剧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


直至如今,台剧仍处在复苏期,但显然已有所起色,以下这些便是力证。


无论是前两年的《花甲男孩转大人》(豆瓣9.1)《麻醉风暴》系列(豆瓣8.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8.4),


▲ 《花甲男孩转大人》


亦或是去年包揽豆瓣年度华语剧集榜单TOP2的《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和《俗女养成记》(豆瓣9.1),都一次次地刷新了大家对于台剧的固有印象。


▲ 《我们与恶的距离》


《麻醉风暴》系列、《我们与恶的距离》以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从社会性议题出发,带有浓厚的美剧气息,通过对各个行业、阶层的整合性书写与落地化,描绘出一幅尖锐的台湾本土众生相。


不过,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这些剧可能有点过于“议题先行”、过于严肃。


《俗女养成记》、《花甲男孩转大人》则是台湾一贯有的“乡土剧”品种在新时代的新改良,以更具新意的手法包装温情散落的家庭生活,但内核仍旧是靠鲜活的人物关系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来感动观众。


而《想见你》则让人想起不少将穿越、悬疑和爱情戏融汇一体的韩剧。虽然不知道《想见你》的编剧是否看过2013年的《九回时间旅行》,但二者的确有着相似的因果轮回时空观和戏剧结构。相较之下,《九回》在悬疑色彩上更强势,而《想见你》则在类型融合的路上走得更远。


▲ 《九回时间旅行》


市场萎缩、资金链周转困难,是台剧在2010年代陷入寒冬期的最大原因。


这一现状目前正在被改变,在流媒体崛起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台剧开始利用多平台的播出渠道与资金。


比如公视与HBO合作《我们与恶的距离》,之后被腾讯引进;《想见你》则是中视与FOX合作,播至中途被爱奇艺和腾讯引进。



但它们的制作成本依然非常有限。据公众号“河豚影视档案”提供的数据,《想见你》每集仅有35万元以下的预算,这在《想见你》制片人麻怡婷的眼中,甚至已经是“顶破天”的预算水平了。


在内地动辄号称成本上亿的影视剧市场,这可以说是零头的数字,在台湾的影视市场却是一条不成文的铁律。


市场小、观众少、人才流失,产生了恶性循环,“台湾影视人必须在经济桎梏中创作”。



然而,在如此低的成本之下,《想见你》的制作团队仍旧拿出了剧作与摄制水准皆佳的作品,更加令人钦佩。


此外,我们也需要正视台湾审查宽松所带来的创作自由。


上面提到的每部台剧,除了主打温情牌的新式乡土剧,其他每一部剧的剧本,假如放在内地环境下拍,肯定都会面临审查的难题。


《想见你》同样如此,剧中兼具了诸多社会性议题的探讨,而这些内容在内地视频平台播出时偶尔会出现删减的情况。



由许光汉饰演的少年王诠胜,他的性取向为同性,因当时台湾的社会环境并不如现在开明等原因,最终选择自杀。无论结局怎么扭转,他自杀的命运都无人能去改变。


而在最终引爆的陈韵如一角,编剧以一种“爱而不得遂自毁”的争议性态度将这个人物立足,大胆、深刻,同时也涉及了如今青少年自我认同的问题。


当然,“讨厌独自活在这个世界的自己”的陈韵如,最后仍旧有个相对温暖的结局。


此处情节的安排源于对剧作整体风格的平衡与维持,而非碍于审查。


在台湾,拍摄电视剧无需立项,剧本也无需政府相关机构的审查,只是在播出之后会审查该剧是否存在过度植入广告的情况。这让编剧在创作时就可以对内容、题材无需过多顾忌是否踩到红线。而这,也许才是近年来台剧接连产出爆款的根本原因之一。



写完这么多,算是稍微从《想见你》完结的阴影里走出来一些了。


相信,《想见你》的出现并非台剧复苏历程里的一个偶然。


2020,希望能涌现出更多令人惊喜的台剧,填补《想见你》之后我们的“追剧空窗期”。




-END-



往期回顾·近期热点






·感谢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