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会自拍的导演,得不了奥斯卡

陀螺凡达可 陀螺电影 2020-03-31

陀螺电影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




 今日作者   秋䒕墨

 今日编辑   车小爷




原题:或许是一份不完全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养成攻略




在《寄生虫》六入四中,一举夺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电影(原最佳外语片)的桂冠之前,奥斯卡尚还有以下事实:


1.没有一部外语电影曾获得过最佳影片。


2.流媒体服务制作的电影没有赢得过最佳影片。


3.没有一部漫画电影能赢得最佳影片。


很显然,《寄生虫》的夺冠,直接打破了奥斯卡的记录,前所未有!


▲ 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的奉俊昊


但在讨论和分析什么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必备要素,以及解析为何《寄生虫》会获得本次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前,请先了解一下奥斯卡的入池规则。





奥斯卡“真相”揭露


当奥斯卡颁奖典礼钟声敲响,一大波预测如同鲤鱼跳龙门一般蜂拥而来。看着五花八门的预测方法,不禁让人眼花缭乱,可诸多的预测都免不了带上往年最佳电影的入选因素。而不约而同地,在各版本预测探讨最佳人选的时候,都或多或少提到了电影背后的公司。谈论一部电影要看他背后的公司,像极了打狗还得看主人的反逻辑,可这是为什么呢?


▲ 奥斯卡派对


这,就不得不先来盘一下奥斯卡本身的生态环境。


奥斯卡有个圈子,圈子要“门票”,“门票”包含所谓文化艺术修养和资本的扶持。竞选奥斯卡就像竞选公职一样,有一个不言明说的潜规则——在电影行业,你应该假装对整个事情很冷淡——“我们关注奥斯卡不是为了赢,只是为了艺术领域的对话和发现有趣的人”。


反正,就是要装得不能看起来像是在争取选票(事实上,争取选票也是学院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哪怕心中再渴望奥斯卡,你也得必须看起来像在“庆祝电影”,用一种纯粹的、无私的方式,把自己的电影当做对电影历史的致敬与对电影行业的奉献。


▲ 《寄生虫》团队获美国演员工会奖


可在这种表里不如一的市场环境里,有意思的是,当一不小心关注到行业出版物中有关奥斯卡的传言,就会好奇,为什么在过去的20年左右时间里,好莱坞制片厂和很多独立制片公司都要聘请战略家和顾问来组织奥斯卡竞选,并毫不心疼地动辄花费数百万美元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呢?因为,这些人可能会帮助他们的电影走向胜利。


很现实的事情是,任何成功的奥斯卡竞选都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奥斯卡奖评审关注这部电影,意识到它是一部有可能获胜的电影。这意味着花钱。


▲ 《寄生虫》背后的”大佬“李美敬


所以,想要入围奥斯卡,一个很势利的现实是,你要有钱。或者说,这部电影的制片公司要有足够的钱。最基本的广告费,支付报名费用和放映费用以及邮寄DVDs这些自是不用多说,但额外的还有租用活动场地,订购食物,向问答版主发放酬金,并在全国各地发布提名名单等各种杂七杂八的宣发费有。甚至,很多电影公司一般会砸10万美元甚至以上来游说奥斯卡的评审。


对于创作者来说,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想要奥斯卡奖,你需要在活动中露面。我知道,这对很多创作者都是一个很大的壁垒。可没办法,你必须要在放映结束后回答观众的问题,要对记者十分友好,要让他们听到你的名字时,顿时有一些激动的反应。甚至,你还可能需要和粉丝或者评审自拍,参加一些由学院成员参加的小型节日,并在竞选活动中每天吃三顿饭。


▲ 马丁·斯科塞斯出席《爱尔兰人》放映


像极了院线电影的路演,每天尽是没完没了的问答环节,可你必须鼓足干劲来回答你之前回答过一千遍的问题,不然你就可能会被有投票权的评委拒之门外。


最重要的是,无论你的电影是哪一种叙事,你都必须确保学院成员能看到你的电影,了解你的故事并记住投票的时间。


学院也有相关规定,尤其是一旦提名公布,学院成员如果没有参与提名电影的创作/制作,是不能出现在该电影的相关活动中的。所以在提名之前,这样的机会,越多越好。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都有鸡尾酒和问答环节,甚至还要繁复缛节安排一系列晚餐以及有名人和有影响力人士举办的早餐,午餐会,茶和鸡尾酒招待会。



这种场合,和出现在视频播客,出现在深夜喜剧节目中巡回演出等一样,都算是一种体面的社交,也是一种变相意味的通告。所以,把奥斯卡冰冷地扒开,撕下那层金光闪闪的伪装,整个典礼都像极了战略意义的政治运动。但相比总统竞选的投入来说,好莱坞奥斯卡奖的竞选花费不足千分之一,但它们通过各种活动、代言和广告间接获得的金钱和影响力同样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隐形的铁打逻辑。在韦恩斯坦的“奥斯卡剧本”中,从与电影制作人的愉快互动和故事,到让明星在国会作证,甚至帮助改变旧的和不公正的法律,都是在为电影带来好的引导。看起来,电影之外的幕后故事也是给电影助推进最佳影片的有力武器。


▲ 奥斯卡曾经的风云人物韦恩斯坦


可另一方面,如果你能在竞争对手的电影中挑起不好的事件引导一个消极的走向,比如,对方一不小心在奥斯卡之前的金球奖上发表糟糕或冒犯性的演讲,或向媒体泄露负面新闻,产生相反的效果,那么,这就是他们的问题,这部电影就会在角逐中失去评审们的支持。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拍美好爱情片的导演婚内出轨了,那他拍的爱情片谁还会信呢?所以,如果你的电影最终与一个坏故事捆绑在一起,这可能是一个大问题。这并不是说对一部电影的所有批评都是奥斯卡竞争者竞选活动的产物,就像不是所有对政治候选人的批评都是对手挖出的故事的结果一样。可眼下,所有获得奥斯卡的这些电影,演员和导演的人品都很在位,也就是,他们的人设都算完美。当然,也有很多人为了赢得奥斯卡,而不惜给自己造一个“观众喜欢”的高光人设。




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必备“要素”


说完了奥斯卡的架构和玩法,该说到正题,到底,什么样的电影最有机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呢?


电影公司要砸那么多钱,肯定不会随随便便挑一部电影就投了,他们挑选这部要“养成”的电影也是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



每家公司都有一个他们自己挑选电影的“可选性”条件,综合考虑后才会开始投入资金,操刀落地。这个可选性取决于很多因素,大到从电影的主题是否有可能吸引奥斯卡奖,小到银幕内外的明星魅力。但是它最重要的元素,以及奥斯卡竞选的每一个部分都致力于构建的是围绕着一部电影讲述奥斯卡的价值。


前面说了,所有的奥斯卡竞选活动在最终抱得小金人归的道路上都采取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步骤,故而奥斯卡竞选的每一部作品也都致力于在评审心目中树立这样的信念:这部电影不仅能够获胜,而且应该获奖。值得小金人的殊荣,就是"奥斯卡电影"获奖的原因。


《1917》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激烈时刻的一段历史,《爱尔兰人》讲的是一个黑帮的时代,甚至连《小丑》都在讲一群边缘人物的反叛性狂欢。


▲ 《1917》


可价值这种东西太虚了,你要怎么评判这个标准呢?这时候,就是真刀见骨肉的时候——看电影的叙事。一个好的叙事,就是最令人信服的叙述。所以,让电影的叙事正确可能是任何奥斯卡竞选团队能做的最重要的事。


拿今年入围的《好莱坞往事》《极速车王》举例,几乎每一部电影的目标都是确定其在某个人物,某个剧情,或者某个时刻能够融入一个能吸引潜在评审的原型,然后利用这个共鸣抓住这些人的心、头脑和想象力来赢得他们的支持。


▲ 《极速车王》


这又不得不回到政治领域,没有人不希望投票给他们觉得激励人心的政客。而在电影领域,这种欲望也很盛行。投票的评委对电影的反应是周围的故事与他们产生共鸣。这就是为什么一部电影的原型在奥斯卡竞选中很重要。


翻看往届奥斯卡的提名,最常见的就是剧情戳心,赚人眼泪的真实故事。而这些故事不外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戏剧张力十足。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传记片是最能体现真实故事,可往往最终摘得最佳影片桂冠的是以真实故事作为拍片题材,或者以小说为基础改编,但却添加了虚构内容让情感更加丰满的剧情片。戏剧化的真实事件改编,更能营造扣人心弦的剧情钩子,也更容易扣下一个让人意料之外的逆天转折。


▲ 传记片《朱迪》


可世界千变万化,离不开一个意外,电影千言万语,逃不开一个套路。毫不客气的说,没有哪一部电影是不带套路的。可选用哪个套路情节,如何使用特点桥段,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技巧。


翻看往届的最佳电影,无论《绿皮书》还是《月光男孩》,很特别的是,一些违背“正确”的情节反而很容易讨好奥斯卡的评审们。比如,主角为了荣誉或者一直渴望的成就失去了理智,或者整个事件的搞砸是因为主角的傲慢或者倔强引起。


▲ 《绿皮书》


人无完人,这种每个人都会有的小缺陷,正是电影故事所投射的一份真实。它让评审们看到了那份自然,那种生活,以及背后的意义。除此之外,角色幸福结婚的桥段,壮观景色与人物心境对照的互文设计,以及苦涩悲凉又不失暖心的结局, 也是电影能够摘得最佳影片的加分项。




从《寄生虫》看奥斯卡的未来


奥斯卡的典礼很像政治竞选现场,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选并不像候选人那样强拉对立面,“不同意”对方。相反,奥斯卡的投票机制是,我更偏好哪一部电影。而获得投票的关键,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就是哪部电影的哪个地方最能让人记住,最能让大家动容,或者最能引起哲思,是为“亮点”。


《黑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给评审们带来了不止一个“亮点”。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轰动一时的大片,讲述了关于黑暗的具体想法;同时,它也让观众和学院成员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像一部“转型”电影,代表着好莱坞的未来。


▲ 《黑豹》


当然,还有一种时常出现的情况是,即使一部电影没有进入当下的文化辩论,但它代表了评审想要表现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是否觉得这部电影是有关联的。这会对他们的投票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把一部电影的价值观和它的原型结合起来,你就拥有了潜在的对评审的强大吸引力。奥斯卡成员坐下来填写他们的奥斯卡选票时,这个故事就能让你的电影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所以,《寄生虫》的胜利意味着电影最大的意义,也将奥斯卡捧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奥斯卡,从来不只是美国人的游戏,而是对全球电影的认可。一直以来,好莱坞不愿意为自己反建制上的无作为支付更高成本,这也是为何在美国本土,似乎一直没有如此直白夸张的作品。


▲ 《寄生虫》


所以,《寄生虫》用一个充满寓言感的世界,把阶级和贫富的抽象给具象化了。《寄生虫》甚至怕普通的观众看不懂,才要用“地铁的气味”来做标签,给予提示。这样的思维,已然超脱了导演本身的视听语言表达,更像是一个脱离个体存在境遇的引导。


之前看奥斯卡获奖者莱西斯·斯坦菲尔德说:“我不知道他们在寻找什么。也许这是一滴眼泪。也许是催泪的强度。” 奥斯卡今日今时能把最佳影片这样重量级的奖项颁给《寄生虫》,更多的是看到了电影的底色。《寄生虫》看起来在说我们都看得懂的阶级差距,可实际上,剥开这层贫富的外衣,最后直戳社会痛痒的还是社会上的众生相。贫富,阶级,不过是符号与标识,是给那些普罗大众看最简单最外化的社会分层现象。


▲ 《寄生虫》


可真正看得懂的人,自然能明白《寄生虫》是如何用洪水与火花的意象交织投射于抛开书本的社会学现象。它对社会人群的刻画,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人物,更是一种抽象的,寓言的,超验的真实现状。


相比于《小丑》的极端,《寄生虫》去除了釜底抽薪的个人主义,和情绪外化的个人视角,但也因此营造了更加真实的震慑效果。《寄生虫》所反映的社会学,是时代精神中的东西,更是文化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 《小丑》


赢得了最佳影片就是成功了么?追根溯源,赢得奥斯卡并不真的与制作一部伟大的电影有关。获胜就是把电影卖给奥斯卡奖的投票者,花很多钱和时间说服他们投票给你的电影,而不是别人的。可对于电影和制作电影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好的吗?这很难说。好莱坞从来就不仅仅是电影艺术,它也一直是关于商业的。获得奥斯卡奖可以增加演员、制片人或艺术家重新开始工作的机会,也可以促使更多的人观看这部电影。


但眼看奥斯卡这些年的热潮与冷风,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奥斯卡继续保持过去20年的趋势,成为一个更大、更响亮、更有争议的金钱陷阱,我不知道这种喜悦还能持续多久。 


曾经,电影丰富了所有人的想象力。他们告诉我们该关心什么,该支持谁。它们成为我们向世界投射自我形象的方式。在我们对好莱坞的看法中,奥斯卡理所当然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当规模开始向胜利的艺术倾斜,而不是电影制作的艺术时,我们是否可能会失去奥斯卡的核心呢?奥斯卡表彰与庆祝的,到底是什么?




奥斯卡系列相关阅读:

《寄生虫》创造历史!!!奥斯卡大获全胜!

这届神仙打架的奥斯卡,你心目中最佳是哪部?

为什么《寄生虫》里的这个角色必须死?

为什么《寄生虫》里的富人们那么蠢?

这个爱改剧本的“难搞”男演员,好莱坞不值得

《爱尔兰人》是斯科塞斯所谓的“真正的电影”吗?

为什么我不喜欢《小丑》

他不只是短暂地爱了我一下

如果好莱坞是一具尸体,《小丑》就是一次诈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END-




往期回顾·2020展望






·感谢关注·



喜欢这篇文章,

就给陀螺打赏鼓励作者吧~


陀螺会转给每篇文章的作者/译者,

谢谢所有作者的出色影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